倪晓鸣
上海市社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例
倪晓鸣
为提供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全民健身共享范式的个案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在系统梳理上海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凌云社区和华东理工大学体育资源共享载体—“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个案,总结“高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模式的借鉴价值。结果表明:该俱乐部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治理原则、人才配备、活动内容、信息共享等层面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体育资源共享范式对我国全民健身的体育资源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全民健身
社区全民健身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体育事业的基础。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物质生活上的富余、生活方式的转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居民对体育需求特别是全民健身需求提上新日程[1]。然而,由于上海人口基数大、时空限制多、资源配置效率低等多重因素导致上海体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此时“社区”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载体,地位日显突出。
学校是体育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校园内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体育人力资源充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高等院校拥有体育场地4.97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94%[2]。全国大学体育教师总人数达10万以上,构成优质的全民健身人力资源。如何在满足高校正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前提下,有效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优势、服务社区体育事业、共享全民健身资源是高校和社区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鉴于此,本文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个案,探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全民健身共享范式,以期为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提供新思路。
1.1 研究对象
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如何促进大型体育资源与社区全民健身共享为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其服务主体—华东理工大学和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的相关考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梳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以及类似研究等第二手资料,了解目前大学体育资源与社区全民健身共享现状,同时搜集有关“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资料,以准备实证调查。
1.2.2 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目前的运营现状,深入了解其资源配置方式与方法,获取一手资料,用于课题研究。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专家,访谈“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人,总结高校—社区体育俱乐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2.1 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社区体育”是基于基层(微型)社区自然环境和场地设施为载体的,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和社会交往为目的就地展开的区域性体育活动[3]。可见,构成社区体育的要素可归纳为: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人员和资金支持[4]。具体而言,社区体育资源是指有利于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等物质资源以及体育教练、裁判、俱乐部、体育资讯等非物质资源。上海是高校云集之地,目前上海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诸多大学校区坐落在人口稠密的市区繁华地段,地理位置上与周边社区融为一体。伴随大学与社区的融合态势,高校体育资源在满足周边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也造成高校体育资源管理难度加大,居民与校园管理者因为场地使用问题产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5]。
上海市的社区体育管理,主要有两大承接载体:一是体育行政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赞助设立的体育协会,二是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晨、晚练点。在体制层面上,主要是由市级体育局群体处、区体委群体科、各街道办事处、社区体育协会(居委会体育组)四大组织架构。“日常的体育锻炼”和“非经常性体育竞赛”是上海市社区体育的主要活动形式[6]。活动内容以保健性、娱乐性、韵律化、低强度运动项目为主,其中小球类、拳、操、舞项目居多,活动时间相对集中在清晨和傍晚[7]。
由于社区健身用地人均面积小,远少于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标准,这反映出目前社区健身场地不足、设施少,体育硬件资源较难满足广大居民的现实需求;上海市社区居民开展体育运动的场所集中在全民健身苑、点,其它地点依次为住宅小区、公园广场、公共运动场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上海社区体育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辅以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社会赞助等其它来源,经费来源单一、经费支持力度小仍然是制约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9]。
2.2 上海市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及场馆开放情况
目前,上海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诸多校区坐落在人口稠密的市区繁华地段,地理上与周围社区融为一体。
通过对沪上12所大学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无偿开放场馆中开放率位列前三的分别为: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有偿开放场馆开放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羽毛球馆、游泳馆、网球馆。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高校专门机构经营制、高校体育部门经营制、校内个人承包制、校内集体承包制。其中,以体育部门管理方式最为普遍,约占四种形式的66.6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体育部门在场馆管理上具有人员、制度、设备、经验等综合优势[10]。
2.3 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及华东理工大学体育设施情况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一隅,与闵行区毗邻,面积3.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6万人,常住人口10万人。社区下辖28个居委会,辖区内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华东理工大学”,该校完善的体育设施,加上凌云社区内中小学体育场地、公园绿地、健身苑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构成了社区内的主要体育硬件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是凌云街道内最大的单位。学校拥有独立的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75名。该校区拥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占据凌云社区体育场地资源总数的50%左右。
2009年凌云社区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俱乐部以“全民健身”“和谐社区”为宗旨,以“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自治性”为理念,探索全新的“社区—高校共建”合作模式,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社区与高校联手打造的实体化健身俱乐部。
2.4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开展情况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由凌云街道办事处提供资金协助,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进行实践运营以及资源和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例如,在体育社会指导员和体育专家教授的专业指导下,学校师生组建专门活动策划、实施、监管部门,并安排场地工作人员、裁判、体育指导人员,统筹赛事宣传、规划、组织以及赛制规则制定;同时,学校场地(馆)定时定期免费或优惠向社区居民开放,并以体质测试服务等形式向社区提供体育健身咨询辅导方面的服务。
表1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资源状况
图1 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架构图
如表1、图1所示,为了保障俱乐部的健康运行,成立之初筹委会做了一定的调研,根据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赋予俱乐部四项主要职责。俱乐部的人事安排最终由凌云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俱乐部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俱乐部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担任俱乐部主任。此外,双方各出一位精通财务管理的人士担任监事会工作人员。管理办公室常设一位办事员负责日常事务,专家委员会则有街道文体干部和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的教授团队构成。
在管理机制方面,俱乐部奉行以下准则:(1)自制式:由社区与高校联手管理,采取高校托管、社区监督,专业而相对独立的自制管理形式。(2)共享性:由街道牵头统筹,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策划组织、俱乐部日常运作、街道地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的共享型科学运作机制。(3)托管性:形成由政府斥资购买服务的托管性机制,用于俱乐部的日常运作,逐年加大对俱乐部的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4)场地设施保障方面:通过俱乐部的推进,华东理工大学部分室外场地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室内场馆和项目优惠向社区居民开放。地区内6所中小学的室内外场地也都在晨练时段、双休日及寒暑假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统一协调管理、督查。公益性优惠开放的时段、次数、项目和场馆,将随着双方合作深度拓展而逐渐加大。(5)师资队伍方面:俱乐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0余名,各类体育团体177个,外聘资深专家教练、体育指导员8名。基本形成了资深专家教练、体育指导员以及团队负责人三级体育服务模式。此外,俱乐部分别制定了《俱乐部章程》《财务制度》《各阶段实施纲要》《年度计划》等,确保俱乐部高效平稳运行。
表2 俱乐部活动内容体系
如表2所示,俱乐部的活动内容主要分四大板块,分别是“赛事活动”“体质测试”“健康讲座”及“指导站”服务,每个内容里又包含了不同的子领域。“赛事活动”板块内由俱乐部承办的“凌云社区运动会”为了扩大受众群体,逢单数年由社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队参加,逢双数年则由各居委会组队参加。运动会内容以体育游戏形式为主,老少皆宜,真正做到扎根社区,广泛参与,将体育打造成社区福利;“体质测试”板块则利用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的体势能实验室和健身房及体育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改善社区居民的健身效果,做到科学健身;“健康讲座”则利用社区活动中心或社区学校的教室,聘请健康、医学及养生方面的专家,为居民开展将康讲座,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专业知识;“指导站”除了平日向社区开放之外,还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开设公益性质的体育辅导班,如篮球夏令营、羽毛球兴趣班等,为社区儿童提供各类体育项目的培训指导。
在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方面,俱乐部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体育场地信息供给的时效性,通过微信公众号“9运动”专业平台发布辖区内体育场馆信息,方便居民了解场地开放情况,并开通网上预订、付费便捷通道,结合微信公众号“凌云壹街坊”及时发布赛事信息和宣传画册。真正实现社区内体育资源信息供需双方的及时有效对接。同时,俱乐部定期组织研讨会,总结俱乐部运行状况、组织绩效以及发展瓶颈,为俱乐部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3.1 结 论
(1)目前,关于“大学体育资源如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探索阶段,而具体到操作层面的研究普遍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
(2)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与华东理工大学利用“实体俱乐部”的形式,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需求有效对接,将双方体育资源禀赋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高校—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依托政府的财力投入以及发挥社区、高校的优势互补,以“全民健身”“和谐社区”为宗旨,以“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自治性”为理念。
(3)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上海市第一家社区与高校联手打造的实体化健身俱乐部,是对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开创了上海市“社区—高校实体化共建俱乐部”的先河。
3.2 建 议
(1)俱乐部资金运作应着力解决政府拨款的单一来源,吸收社会资金的有效涌入,在不背离俱乐部发展初衷的原则上创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新思路。
(2)进一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凌云—华东理工大学社区体育俱乐部APP”,整合俱乐部各类信息,及时发布场馆租赁、年度计划、赛事(讲座)预报、培训计划等信息,开创社区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
(3)在信息发布方面,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例如,照顾一些不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脑、微信、APP等)的中老年人群,广开渠道,继续使用“黑板”“海报”“公告栏”等传统方式,惠及大众。
(4)活动形式方面,俱乐部应积极探索“非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亲子运动会”“棋牌大赛”等,使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社区居民生活。
(5)秩序维护方面,俱乐部除了积极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之外,应发动离退休人员,组织社区体育纠察队,对居民体育锻炼时的“噪音扰民”“场地纠纷”“破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1] 彭长锦.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28-32.
[2]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3895927/n4119307/7153937.html.
[3] 卢元镇, 刘凤霞, 李国军. 休闲生活方式: 社区体育的立足点——社区体育 “以人为本” 的讨论[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1): 3-5.
[4] 阮云龙, 王晓云. 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地位, 职能与作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39(5): 6-11.
[5] 王婉秋.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及建设路径探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2(5): 48-51.
[6] 周 正. 群众体育传播的“建设者思维”强化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4):43-47.
[7] 王自清,等.构建和完善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增长的保障体系[J].体育科研, 2010, 31(2):44-50.
[8] 钟天朗,段 雯,李 萨.上海市社区体育培训运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1):130-136.
[9] 丁 响,等.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研, 2011,32(4):85-90.
[10] 陆品军.上海市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StudyofCommunity——SportsResourcesSharinginShanghai——ACaseofCommunitySportsClubin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NI Xiao-Ming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case guidance of the school sports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National Fitness sharing paradigm,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fiel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resources in Shanghai, concludes the combination of Shanghai Lingyun community and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rts Resource Sharing Carrier - "Lingyu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Sports Club" as a case, to find out the reference value of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ub is concerned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ystem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principles, talent allocation, activitie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other targeted,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aspects, "Lingyun -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Sports Club" sports resources sharing Paradigm is of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sports resources supply side of National Fitness in China.
School Sports;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Share; National Fitness
2017-09-14;
2017-10-19
2016年度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编号:TYSKYJ2016007)。
倪晓鸣(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华东理工大学 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G80-05
A
1008-2808(2017)05-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