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迷人与高尚之处

2017-11-09 19:03
南方周末 2017-11-09
关键词:党魁政治家从政

葛峰

很多外国政治家的政坛回忆录是以胜利者的姿态,书写自己的风云岁月。那些艰难的抉择时刻,或从政历程的磕绊都是走向权力巅峰之途的小插曲。而加拿大从政者叶礼庭(Micheal Ignatieff)的《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不同,作者当选党魁的成功着墨不多,胜选党魁之路的磕绊与败选总理之职的感悟占据了大量篇幅。

可以说,这本书是政坛“失败者”之书。

但与其他早年就投身政治活动,在走向权力之途失败的政客不同,本书作者是个从学人转身政坛的“政坛小白”——之所以不说他是“政治小白”,是因为他曾是执教哈佛的政治学教授。

叶礼庭祖上是俄罗斯贵族,本人曾在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执教多年,职业包括战地记者、教授、政党党魁、大学校长、多国政府顾问,著作获奖无数。

但是,耀目的简历和深厚的政治学学养,没有帮助这位著名学者在政坛上占得上风。2011年,身为加拿大自由党党魁的他在总理大选中落败。重返书斋的叶礼庭反思政坛生涯的著作《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因此而生。

火是投身政治之火,烬是政治生涯的余烬。叶礼庭希望这本书能像炉内的灰烬那样滋养政治玫瑰园,鼓舞、激励、指导那些有志于投身政治之人。

叶氏在书中吐露心迹,执教政治多年,希冀亲自参与政治,成为场上的运动员而不是观众的想法,以及对公共使命的责任感,令他在2005年选择了离开哈佛大学,返回加拿大开始自己的政坛之旅。

叶礼庭是与读者坦诚相见的。他秉笔直书自己从政期间的的迷惑、不解、愤怒和无奈。例如,他会在经历令人煎熬的质询时段时,冲入盥洗室,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强迫自己接受这份工作。在与捐款大亨握手合影时,他担心自己的作为和形象是否会被捐献所影响,会被利益集团所挟持。

他有些天真。在被对手曲解自己的文章和言论,利用政治宣传广告,抹黑和贬低他是个“空降”祖国的“政坛过客”,是个支持小布什出兵伊拉克的“战争学者”时,愤怒不已,却心心念念的是对非大选时段的政宣制度进行改革,而不是想出更好的辩解措辞。他认为朋友永远是朋友,却忘了政治对手间的对立,对友谊的断裂而失望和不解。

他有些学究气。明知政治投机主义者在利用民众的意愿和自己政党的策略,将政策功劳据为己有时,却依然带领自己的政党将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想法坚持到底,而不是用手段打倒对手。叶礼庭甚至在吵闹的竞选场合,对台下对象不做区分,不顾政治顾问的劝阻,在演说辞中援引匈牙利小诗《多瑙河旁》(By the Danube)。加深了人们视他为外来知识分子,而不是本土政治家的印象。

这种细节很多。书中一段话可做调侃:“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学者的天性和敏锐感,让具有政治学养的叶礼庭反思出很多“政坛规则”,例如,政治是没有裁判的比赛,是场消灭敌人的比赛,政治家不能躲在道德的庇护下生存;选择马克斯·韦伯笔下的“信念伦理”的政治家,职业生涯都很短暂,在夺取政权的背景下,“政党的团结统一比个人的良心更重要”等。

但是,批判这些看似残忍和粗鲁的政坛规则的叶礼庭,始终没有否定政治,甚至会为那种“指责政治家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丢弃原则的犬儒主义者”的说法而辩驳,以切身经历说明,自己的政党会为了正确的立场,而承担失去议席的代价,而不是一味地迎合选举需要,让立场捉摸不定。

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游戏,看到政治的种种不足之处之后,叶氏依然对政治满怀希望,思索间展现出学者的理想主义之光。

他坚定认为,“政治是一场高尚的争斗,它要求的自律、明判与内韧远比你以为自己拥有的要多得多。政治的高贵之处在于,你会为了自身坚守的信念而竭力辩护,也会为了维护整个民族公共生活的最高道德而动员他人与你携手奋斗。政治的考验之处在于,你既要试着改变必须改变的事物,又要保留必须保留的东西,还要知道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可以说,他力图用本书,用自己从政的言行,呼吁和展望政治的理想形态。因为他认为,为政治而生存,而不是靠政治生存的人,会听到政治的召唤,回应这种召唤比成败更为重要。

或许,在叶氏看来,这种理想化的政治生活,正是政治的迷人与高尚之处,更是知识分子选择政治人生的宝贵之处。

(作者为法律职业者)

猜你喜欢
党魁政治家从政
范仲淹画粥苦读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从政敬业
周公作礼
挽衣留谏
政治家与鞋 ——艾马德(约旦)▲
轻易不从政
俄从政年龄降至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