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的传播学分析

2017-11-09 20:13赵平喜李钧德
新闻爱好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象

赵平喜 李钧德

【摘要】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肇始于电视媒介街头海采行为活动中的一种新型的电视传播文化。从传播学视角看,它创设对话传播,产生“新的共同理解”;创造公共领域,彰显媒介整合社会作用;创新协商民主,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电视街采“神回复”具有建构身份与想象、“软新闻”与硬着陆、注重仪式化效应等基本特征,主要类型有隐喻型、交换型、异化型、感染型、宣泄型与表演型六大类。

【关键词】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传播行为;媒介奇观

近年来,以央视街头随机采访人们“你幸福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兴起,迅速发展成为亦真亦幻的“媒介奇观”或“社会景观”。这些“景观的堆聚”使得“一切转化为一个表象”。[1]作为公众多元诉求和参与表达的传播样态,电视街采“神回复”塑造了一种媒介幻象,让平日只可感知但不能直观呈现的电视采访活动及其情形,日趋变成一幕幕“可视化”的景观。百度神回复吧吧主暨该词条创建人“叶落又一生”认为,“神回复”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出人意料的解答与解析,常常是无心插柳、蜻蜓点水式的调侃,却具有让观者会心一笑、回味无穷甚至大呼过瘾的奇特效果。[2]

哈贝马斯指出,“人们并不总是能达成共识,但是任何一种话语都假定一种面向达成共识的导向,即使这是一个关于分歧的共识。这种终极目的蕴于传播之中,通过传播得以实现。没有它,任何话语都不可能发生”。[3]笔者认为,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无疑就是一种导向理解的传播行为。

一、作为传播行为的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

(一)创设对话传播,产生“新的共同理解”

对话理论带来传播观念变更。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强调,“我——它”的交流不是真正的对话,只有当“它”转化成“你”时,才形成对话式传播关系。米哈伊·巴赫金提出克服独白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对话的思想类型。戴维·勃姆认为对话本身只在于思想的汇集,以产生新的共同理解。斯多金提出应该以本体论的观点来看待对话,即对话不应该成为改善传播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彼得斯强调,人们渴望交流,缘于痛感社会关系的缺失。[4]坦纳认为,人们的交流难以进行,缘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在“不同的频道”上交流。

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是与随机抓取的各种采访对象进行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际上,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或达到某些目标的手段。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不仅“分享”单纯的“信息交流”或“共同叙事”,其传播的意义更在于人们通过对话共同创造一个更大的人类认识空间。通过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这种对话传播,亿万国人的幸福观、爱国观、家庭教育观等基本价值观得到辨识、普及和获得新生,也实现了戴维·勃姆所支持的对话在于思想的汇集进而产生新的共同理解的主张。

(二)创造公共领域,彰显媒介整合社会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中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生发并形成,而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保障。阿伦特指出,他人的在场向我们保证了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实在性,因为他们看见了我所见的、听见了我所听的,这种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转化经常发生在讲故事和一般的对个人经验的艺术转换中。[5]

当前,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表达价值诉求。普通民众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话语会如此被媒介精准、狂热甚至十分虔诚地拼贴与复制。[6]每逢节假日、全国“两会”召开等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央视都会推出盛大规模的“国庆特别调查”“走基层·百姓心声”等街采活动。类似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中的公众在媒介故事化讲述过程中,讨论社会的价值、社会的走向并认识自己,[7]从而做出自己对幸福、对爱国等各种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

(三)创新协商民主,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协商民主在多元的社会主体间搭建桥梁,促进多元文化间的对话与沟通,有效辨别多元利益主体的政治意愿,促进不同政治话语权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并承担而不是回避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8]协商民主过程中,公民通过讨论协商解决公共问题。[9]协商民主是话语民主,它非常重视公共领域的话语参与。[10]因此,协商民主的关键是进行协商或公共协商,尤其强调互动、辩论、审议与共识。

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提供了一个协商民主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媒介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折射出公众呼声和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期待。人们能够面对电视镜头直言自己的感受,甚至还可以反诘他人观点,使每个人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在聚合和碰撞中得到交锋。在这些话语政治的背后,潜滋暗长着一种媒介力量,即它情系公众参与和公民愿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商民主作用。

二、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的基本特征

(一)建构身份与想象

电视街采“神回复”这种新时期的电视消费文化在阐明价值观——人们据此表达其身份,并决定其生活方式方面起了广泛作用。[11]例如,中新网视频、重庆电视台等记者在重庆大街小巷向近千名路人随机采访提问“2013年,你缺什么”。各种“神回复”展开了尽情“想象”。[12]这里的“想象”不仅仅是指思维意识的自由发散,它更是对事件或话题的一种认识、叙述、建构或解构。这种具有创造性、想象力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认识、叙述、建构或解构”,其实大大增强了电视对那些渴望“成名”的所有普通人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形,格雷姆·特纳指出,媒介总能发现和找到“普通人”,并突然把他们从日常生活世界里拉出来,然后加工制造成偶像、名人或明星。当前电视街采“神回复”中的生产者、消费者都已經变得越来越习惯于领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事,而我们每个人也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从默默无闻中被拔出,从而享受着即便是高度受限的成名。[13]endprint

(二)“软新闻”与硬着陆

电视街采“神回复”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文化生产模式,它虽然在产品形态上可能是“碎片化”的、“情绪化”的,但的确是构成了街头海采这种专题新闻、特别调查和反映百姓心声的电视栏目或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整体上看,这些来自随机采访和忠实记录的无数平民百姓的只言片语、举手投足,其实也反映了一些重要、宏大的“硬新闻”题材。因此,电视街采突破了长期以来流行的“硬新闻”与“软新闻”简单划分的二元对立模式,这类街采“神回复”非事件新闻、话题新闻通过精心的新闻策划和媒介运作后,登堂入室,成为公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它极大地丰富了“软新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摆脱了传统观念中对政治、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通过重要节假日、重大时刻的电视新闻策划、电视街头采访行为活动使得有些传统意义上的“软新闻”纷纷进入公众视野,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价值凝聚力等。

(三)注重仪式化效应

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强调参与者通过对信息的分享,使媒介在参与者生活和时间中具备角色,担当身份,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14]“试图‘建构一个关于文本的解读,这个文本就是社会行为或者社会结构,从而超越对实体的简单描述,理解文本之外的多元含义”。[15]

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具有较强的仪式化效应。首先,电视街采“神回复”通过提供一个“认同的空间”来共享意义、获取认同并维系仪式。在这里,“认同的空间”即仪式的主题。电视街采虽然播出了大量“神回复”,但街采不仅仅只是传播信息,而是成为一个公共舞台,为公众提供空间,同时成为动员参与者的一股力量。无数参与者以真实身份参与其中,发表各自对街采主题的观点、感受和不同声音,达成一种个体无法单独完成而必须集体行动的效果。

其次,电视街采“神回复”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化、程式化和类型化,具有一种仪式的稳定性、延续性和长期效应。它还原了街头海采的现场气氛,表达了街采行为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各自的意图。从电视街采“神回复”中的每一个主体来看,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共同在街头海采行为活动中体验与建构一种电视文化传播的“仪式”。

三、电视街采“神回复”现象的主要类型

电视街采“神回复”以一种商品化、技术化和文化工业生产的快餐文化形式,为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提供了情感的满足、意义的享用和电子文本的快乐。它有以下六种主要类型:

(一)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

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从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隐喻出发,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回答或者剖析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隐喻使言辞更加清晰,富于魅力,甚至别出一格。隐喻把最抽象的概念和日常生活的现实通过一种结构相似性联系起来。[16]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语言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思想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和行动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等类型。

2013年国庆节,在央视街采“爱国让你想起什么”“你爱国吗”“什么是爱国”等问题时,作家王蒙以“心腹”隐喻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认为中国人之所以那么爱国,是因为“唐诗宋词代表中国心,中华料理代表中国腹,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感情”[17]。这一生动巧妙而且意味深长的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既证明了作家的功力和素质,又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

形成隐喻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的原因除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隐喻的实际情况之外,还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受到街采主题先行的特点局限,类似由“你××吗”“××是什么”与“什么是××”等组成特别调查、专题新闻或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或节目的几个问题,分别被采编为“幸福”“梦想”“青春”等大同小异的组合时,每一次电视街采“神回复”的隐喻主题就形成了。其二,面对“幸福”“梦想”“青春”等事先已被框定,但似乎又稀缺、期待一个精彩回答或标准答案之类的各种隐喻主题,街采对象大多是在没有精心准备甚至慌乱的情形下,只能无奈、被动或即兴式地理解和发挥。

(二)交换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

交换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主要指街采对象通过接受和配合采访者的提问之后,得到信息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实现了自己社会交换的动机和需求。埃默森指出,某些交换可被看作是在个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发生的。正是从环境中换取了回报,才促使了行为的反复进行。[18]齐美尔关注人们为什么和怎样从彼此孤立转向彼此之间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交流的,认为人们的动机在于满足各自的需求和实现追求的目标。布劳强调,人们能够通过各种交换顺利获取社会交往中自己某些需要的东西。[19]

交换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虽然包含的信息量有所不同,但它着重强调交换功能是否顺利实现以及交换主题是否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2014年春晚一首名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播出后,“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话题一时间成为流行语。央视于同一天分别在《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中,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节目“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正是通过对无数凡人凡举、真人真事的忠实记录,交换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成功架起民众对话交流和社会交换的桥梁,引发人们对今后应该怎样更加珍惜时间和树立正确追求的思考。

(三)异化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

异化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主要指一些街采对象针对采访调查主题或者街采者的具体提问所做出的回答和剖析存在的泛俗化、故弄玄虚或充满符号暴力等奇怪现象。这种街采“神回复”内容上大多言之无物,态度上往往强词夺理,严重丧失了个体的灵感和创造力。如2013年8月,央视街采“GDP是什么”,记者提问:你知道什么是GDP吗?答:不知道。记者接着问:你知道GDP和你的收入有什么关系吗?冷饮摊主答:没关系!我的收入只和天氣有关系,天热收入就多。[20]异化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打乱和终结了街采者的后续提问,失去了进一步正面阐释和引导的可能,有悖于甚至违背了街采初衷。endprint

导致异化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形成,其一是由于街采对象自身素质的欠缺。不少电视街采对象由于沉湎于“表层娱乐”,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碰到街采只好就事说事,或者答非所问,甚至有意识地敷衍、恶搞,从而放弃了对“深层意义”的追问。其二是由于电视街采本身异化运作模式的缺陷。一些电视媒介街采策划主题过于机械模仿和粗制滥造,提问设计过于生硬僵化,加剧了电视街采新闻生产方式的衰落,使得电视街采“神回复”走向异化,成了“例行公事”和“走过场”。

(四)感染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

感染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主要是指电视街采对象着重利用情绪感染等各种诉求手段来回答或解析街采主题或具体提问。这类电视街采“神回复”旨在追求一种感染、认同和共鸣,往往以情绪感染的力量取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感染是人类互动的前提,它通常让人们追寻他人的感受和意图。在央视街采“爱国”的行为活动中,面对记者的提问,一位女游客激动地在电视镜头前落泪。[21]一位退休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回答:“爱国我就想起‘九·一八,也就是国耻日,懂吗?”[22]这些街采“神回复”以其特别的表情、神态感染观众,让人们强烈感受到了电视媒介街采的神奇力量。

(五)宣泄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

宣泄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主要是指街采对象依赖一种畅快淋漓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宣泄、释放而获得公众眼球和形成炒作效应。这种“神回复”尤其注重把情绪通过疏导而表达出来,通过在电视镜头前的公开诉说、宣示甚至发泄而强调自己的想法、心态和目标,强调一种宣泄在当下的快乐。在“2013年,你缺什么”的街采中,一位梦想中彩票的男士冲着镜头大呼:“我缺500万!”[23]这些宣泄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有效地释放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使媒介名正言顺地担当起了社会“减压阀”和“泄洪口”的角色。

(六)表演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

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每个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个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表演给观众看。表演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主要是指电视街采对象在街采过程中面对镜头回答或剖析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极具个性化的神态、动作、表情等。一位曾经支援边疆建设近30年的上海退休老大爷在接受街采的过程中,首先回答了提问,紧接着还用手中的笛子即兴演奏了新疆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中的一段。[24]一位戴眼睛的男子在接受记者街头采访提问时,表情变得十分焦虑,凝望着远方,终于迸出一句话:“我心情不好不想说话。”[25]

表演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有时“此时无声勝有声”,重在以角色、身份表演来取得不一般的传播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它以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为基础,对个体予以高度的关注和肯定,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共性的价值取向。表演型的电视街采“神回复”习惯于或下意识地通过一些表演技巧或手法来实现个性化。

[本文为2016年度福建省新闻理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当代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2016B26)的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2]百度百科词条“神回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324459.htm.

[3]Thomas Jacobson.2010.Harmonious Society,Civil Society and the Media[J].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6(3).p2.

[4]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

[5]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2-33.

[6]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7]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21.

[8]Jorge.M.Valadez.2001.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USA West View Press.p30.

[9]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格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4.

[10]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90.

[11]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2-145.

[12]央视街采“你缺啥” 路人称缺钱缺爱缺女人[EB/OL].http://news.qq.com/a/20130211/000105.htm.

[13]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14]朱杰.仪式传播观浅议[J].当代传播,2007(2):18.

[15]陈力丹,张晶.传播:以文化的名义——评《作为文化的传播》[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466.

[16]曹天予,等.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0(2):14.

[17]央视爱国问答引热议 多数网友支持朴素的爱国情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07/c_117605311.htm.

[18]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

[19]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2-175.

[20]央视街采“GDP是什么”现神回复[EB/OL].http://v.163.com/zixun/V8GAM7JAP/V95PA15H0.html.

[21]央视爱国问答引热议 多数网友支持朴素的爱国情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07/c_117605311.htm.

[22]央视街访什么是爱国 姑娘神回复:肉麻[EB/OL].http://v.163.com/zixun/V8GAM7JAP/V99FVUINC.html#from=zixunplay_recomme

nded2_1.

[23]央视街采“你缺啥” 路人称缺钱缺爱缺女人[EB/OL].http:/

/news.qq.com/a/20130211/000105.htm.

[24]央视调查幸福感小伙大呼我要上新闻联播吗[EB/OL].http://video.sina.com.cn/p/news/m/v/2012-10-08/101861879841.html?recomm

=relation.

[25]地方电视台采访神回复:我心情不好不想说话[EB/OL].http://v.163.com/zixun/V8GAM7JAP/V8K14US63.html#zixunplay_continueplay.

(赵平喜为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李钧德为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

编校:赵亮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猜谜语
评“桥脆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