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和苏州宣卷在相互借鉴中传承发展

2017-11-09 16:18杨瑞庆
曲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弹词曲调唱腔

杨瑞庆

苏州(包括周边郊县)是一块文化昌盛的风水宝地,既孕育了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也诞生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弹词,而且,还诞生了一些各具地方风味的宣卷。由于方言不同、曲调不同,因此称谓也不同,传至今日比较著名的有锦溪宣卷、同里宣卷、胜浦宣卷等,这些产生于苏州各地的宣卷可统称为苏州宣卷。苏州弹词和苏州宣卷存在于同一个传播空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可能。

过去:苏州弹词借鉴苏州宣卷

宣卷,就是宣讲宝卷,与宗教有关,初始于唐代。当宣卷从北方传到苏州农村后,各地教徒运用方言编写故事,创作曲调,然后在庙会上宣扬教义,就产生了各领风骚的宣卷。由于种类较多,为叙述方便,统称为苏州宣卷,大致诞生于明代中期。明正德十二年(1518)编撰的《陈墓镇志》记载:“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进香看宣卷。”从这句话里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是锦溪(旧时称陈墓)宣卷在那时已形成,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了;二是宣卷出现在东岳庙,确与宗教相关。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苏州弹词(俗称小书)的繁盛应在清代乾隆以后。据载,那时先后产生了三大流派唱腔——陈遇乾所创的陈调,俞秀山所创的俞调,马如飞所创的马调。虽然曲调迥然不同,但都具有浓郁的苏州风韵。

由于苏州宣卷早于苏州弹词面世,前者有条件成为后者借鉴的母体。只是后来两者发展大不相同——苏州宣卷各自为战,生存空间相对狭小,依附于宗教,命运坎坷;而苏州弹词却能聚成合力,众手打造,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影响力与日俱增。虽然两者现在都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相比之下,苏州宣卷传承艰难,苏州弹词却欣欣向荣。主要原因是苏州弹词既学到了苏州宣卷中受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又重视自身的不断创新,二者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都讲述故事,但内容不同

宣卷的文本大多是历代传下来的经典宝卷,采用各地土语表述,基本都在庙会上宣讲,既为烧香人增添欢乐,也为教事营造虔诚气氛。故事内容大多是忠孝礼仪和劝人为善的内容,使信徒们在聆听中获得教益。

苏州弹词跟苏州宣卷一样,也采用讲故事形式,既有第三人称的表白,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讲述手法更加精细,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以理、味、趣、细、技为主要艺术特色。故事内容涉及面广,注重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的情节设计,以生动传神的构思、引人入胜的内容博取百姓的喜爱。

苏州宣卷依附于宗教,因此较受教徒喜爱,只在乡间庙会或家庭厅堂演唱。而苏州弹词多方反映生活,不只局限开讲传统故事,而且还开讲一些切中时弊的社会故事,注重走出农村,走向集镇,在城市中登堂入室,既提高了苏州弹词的品位,又扩大了影响力。

二、都说唱情节,但形式不同

苏州宣卷由一人主讲,男性居多,也有女性。时而说表、时而演唱,时而介绍背景、时而进入角色,跳进跳出,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引人入胜。舞台上只需一张八仙桌,主讲者站立中央,绘声绘色地唱念说做,扮演生旦净末丑,依靠扎实的说表功力和悦耳的演唱水平演绎故事,灌输思想,产生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苏州弹词常以一男一女双档搭配(也有单档和三人档),台上竖放半桌,左边上手为男性,右边下手为女性。上手负责说表故事,下手负责穿插人物,间隙男女弹唱,让听众陶醉于喜怒哀乐的情感变换和悲欢离合的情节中。比起苏州宣卷的表演形式,苏州弹词更加丰满多彩。

苏州宣卷没有统一语言,只能局限在当地的小众圈子里,而苏州弹词采用苏州方言说唱故事,广袤的吴语地区都能听懂。这与当时昆曲“止行于吴中”一样,后来由于改用中州韵说白和演唱,扫清了语言障碍,终使昆曲走向全国。苏州弹词使用苏州方言,为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都采用唱腔,但选调不同

苏州宣卷的主讲者还担任主唱,使得宣卷成为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苏州宣卷的曲调因地而异,各地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基本曲调,具有抒情性和叙述性相结合的功能,起腔和收腔富有抒情性,中夹叙述性清板,下句落音固定(主音或属音),上句落音自由,这种抒、叙结合的唱腔非常适合表述故事。由于各地宣卷调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造,所以都很优美动听。昆山已发现有锦溪宣卷、正仪宣卷、城北宣卷,由于曲调不同,而使三地宣卷各具風采,都拥有一方忠实的听众。

宣卷表演时常常反复演唱一种曲调,势必会产生乏味感。在创立苏州弹词时,就提倡多种唱腔的交替运用,因此呈现了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弹词艺人为了招徕听众,大多在唱腔设计上狠下功夫,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和审美爱好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流派唱腔,如徐云志的徐调、蒋月泉的蒋调、张鉴庭的张调等。每种流派都有崇拜者和传承者,形成了书坛上富有对比性的基本调。有时还借鉴滩簧曲调和吴地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吴江歌]等,使苏州弹词的唱腔十分丰富,这是苏州宣卷所不能比及的短板。

四、都舞台自奏,但场面不同

苏州宣卷为了轻装上阵,方便演出,最小型的演出队伍只需三人,一人主唱,为了能有喘息的机会,另配一人帮唱,兼敲木鱼,因此苏州宣卷又称木鱼宣卷。还有一人用二胡伴奏,因此苏州宣卷又称丝弦宣卷。演唱时,木鱼用碰铃按节敲击,既稳定演唱节奏,又透现宗教气息;二胡在过门、起腔和收腔时伴奏,清板时停奏。伴唱是苏州宣卷的一大特色,每段曲调收腔时,都加入“阿弥陀佛”的伴唱,使宣卷形象地与佛门牵手。宣卷的帮唱是最好听的环节。如锦溪宣卷的帮唱就一波三折,一叹三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苏州弹词也学习苏州宣卷舞台上伴奏的做派,不过变为自弹自唱的伴奏形式。上手采用三弦,下手采用琵琶,乐器高度相仿,三弦音色粗犷,琵琶音色细腻,怀抱弹拨,姿势优雅,组合在一起无疑是珠联璧合的最佳选择。需要弹唱时,男女演员拿起竖放在书台上的乐器,悠然自得地自弹自唱。演出时叮咚作响,为演唱增辉添色。这种小型的舞台自奏形式比起宣卷,场面显得精简、协调,也更加美观。endprint

当前,为了培养称职的弹词演员,都采取专业院校培训的模式,除了教授说表和演唱,还要求学员练习三弦和琵琶的演奏技巧,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说书行业。

今日:苏州宣卷借鉴苏州弹词

过去,苏州弹词从苏州宣卷中借鉴了讲述故事、说唱情节、演绎曲调和舞台自奏的形式,由于百姓喜闻乐见,基本奠定了苏州弹词的创立基础。而且,苏州弹词在“承前”的前提下,还在多方面作出了“启后”的发展,使弹词的传承现状比较乐观,表现在后继有人,新作品不断涌现,听众面扩大等方面。

相比之下,苏州宣卷则显得“继往”不足,“开来”无力,传承现状有些艰难,表现为老艺人难以为继,接班人势单力薄,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传承前景令人担忧。目前,苏州宣卷中的锦溪宣卷、同里宣卷、胜浦宣卷都已纳入各级政府的保护项目,务必一个都不能少地传承下去,而且还要实现继续发展的使命。以昆山的锦溪宣卷为例,这些年来,由于重视向苏州弹词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开始得见曙光。

一、拓展宣卷故事

当代宣卷除了继续为各地庙会服务外,已经开始走向群众文艺舞台。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要与时俱进编写一些具有新思想、新人物、新情節的新故事,使传统宣卷贴近当代生活,跟上时代步伐,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苏州宣卷才能越来越多的受到当代听众的欢迎。如锦溪宣卷《老两口搬家》讲述的是老农民如何融入城市的新故事,受到了社区百姓的热烈欢迎。

二、丰富宣卷曲调

苏州宣卷在重用传统曲调的前提下,应向苏州弹词学习,在丰富唱腔、丰富板式、丰富节奏、丰富调性方面狠下功夫,也可从当地的戏曲、曲艺、小调中汲取营养,糅合到宣卷曲调中。还可以统一使用吴地其他宣卷曲调,使当代宣卷调既丰富多彩,又与时俱进。如,锦溪为宣卷说唱《自作自受》配曲时,除了重用本地的曲调,还选用了胜浦曲调和同里曲调,使得演唱富于变化,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三、改善宣卷形式

苏州宣卷的表演形式已经约定俗成,就是八仙台中间站立主唱,两边是伴唱和伴奏的形式。如果千篇一律运用这种形式,略显单调。不妨学习苏州弹词的做法,在演出形式方面另辟蹊径,增加主唱人数,变一人为二人,甚至可增加伴唱和伴奏人数,在加强音乐性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锦溪宣卷《天堂哪有人间好》 就是采用舞台上两男性主唱,八女性伴唱、伴舞,中型乐队在幕侧伴奏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曾被选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四、加强宣卷培训

苏州宣卷的传承方式基本是口传心授。建议向苏州弹词学习,举办相对正规的培训班,从招收学生、制订计划方面都需从高从严地要求后生,扩大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建造宣卷演出的固定场所,使苏州宣卷也能从乡村走向集镇,争取扩大受众面,提高知名度。锦溪已创办宣卷馆,内有固定场所,曾组织排练宣卷歌舞《锦溪的桥和锦溪的窑》《摇起快船唱宣卷》,本地青年在载歌载舞中得到了熏陶。

苏州弹词和苏州宣卷是吴中大地上的两朵曲艺奇葩,都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过去,苏州弹词借鉴苏州宣卷的表演形式,并在多方面加以改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苏州宣卷应该借鉴苏州弹词的成功经验,不但要“继往”,而且还需“开来”,在传承的基础上营造出继续发展的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弹词曲调唱腔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