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民,朱佳斌,金淑丽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学校体育学·
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童建民,朱佳斌,金淑丽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文章首先对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职业需求、职业体能核心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现存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施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职业需求导向下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构建。
职业需求;职业体能;体育;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中国智造”是近两年中国职业发展热词,它反映了社会对于高端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地位也愈发重要。但当前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岗位技能、知识的传授,却对岗位所必备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改革创新现存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路径。
1.1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构的简化形式。也可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1]它包含:①理论依据。即建立这一模式的教学思想或理论。②目标。这一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特定教学目的。③实现条件。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综合因素,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④程序。构建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或逻辑步骤。⑤评价。指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
《体育科学词典》定义体育教学模式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毛振明教授从过程和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2]
综合以上两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定义表达,结合教学模式的定义方法,可以得出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应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实施程序、教学评价五大因素。
1.2职业需求、职业体能
职业需求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技术、管理、身体素质和工作方面提出的要求。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即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而除了职业知识技能外,不同职业对于从业者的职业体能也有着相对稳定、特殊的需求。
因此,“将不同职业对人体身体素质(包括心理)的不同要求,称之为职业体能”[3]这是对职业体能概念的早期表述。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职业体能的内涵得以全面的阐释,除了聚焦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外,有学者补充“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等等。内涵进一步完善至“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及其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等。[4]通过职业体能的概念、内涵可见,岗位类型不同,对从业者的身体素质有不同的需求,职业体能则是岗位所需的核心身体素质,也是完成岗位工作的基本保障。
2.1理论研究层面
体育教学模式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如高等体育教育教学中盛行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三基型”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程序式”体育教学模式等等。尽管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众多,但是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最基础最本质的概念和分类问题研究却相对混乱。
具体体现在: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将一种教学思想、甚至一种教学方法等同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效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对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程序步骤、各种要素理解不透彻;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分类标准模糊不清。
譬如众所周知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情感体验规律”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它“包括运用的内容(相对应的教材)、对象(相对应的学生特点如年龄、运动能力、体育基础、性别等)、效果(相对应教学作用),再加上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如教师水平、设施条件水平等) ”[5]。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则是基于“负荷规律”和“技能规律”的教学模式,它也有其适应范围,包括对象、教材、条件等。
因此,在构建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时,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和实施程序,以及它的构建依据、遵循的规律。因为每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指导思想、实施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亦要遵循这些规律和理论。
2.2教学实践层面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见吹气流速越快,则气流所携带的雾滴颗粒直径越大。反之,如果需要吹出的雾气颗粒直径越小,则必须吹动雾气的气流速度越小。
高职体育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受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影响,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强调教学内容的学术性,过于抽象。体现在体育教学上就是侧重对运动技术本身的传授教学,过多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强调体育学科体系,注重对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成为了“压缩版”的本科教学模式,或者是中职体育课程的“升级版”。
教材内容上与“职业需求”关联不大,学生职业体能、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不足。教学目标上,除了体现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外,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当前信息化教育发展迅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求。
当然,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亦要看到成果。在“职业需求导向下”也诞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体能”课程,采用两大模块的教学(运动技能与职业体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模式,采用 “通用基础体育+职业类型体育”两大模块。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O”型站台式课程模式,系统地将四学期课程内容设置为模块化(四个模块);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融岗位素质要求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采用“基础准备、兴趣自助、专业需求”三大模块,集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用体育技能+职业体育技能”的教学模式,将职业能力、素养训练与运动技能教学紧密结合。这些各具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都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参考。
3.1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构建一种教学模式的先导,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理论。“职业需求导向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依据岗位群划分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
依据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结合不同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将职业岗位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职业姿态五种工作姿态。
项群训练理论源自于朴素的分类构想,“项群”是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两种理论的指导应用体现在:依据职业岗位群理论划分岗位类型——确立岗位核心身体素质(职业体能)——依据项群训练理论选取体育运动类型,最终实现岗位与具体运动项目的紧密对应。
3.2目标
任何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功能。如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职业需求导向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则是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学生职业体能,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3.3程序
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有三个主体环节,即划分岗位类型、对应岗位核心身体素质、匹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图1)。
图1 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三个关键环节示意图
在操作程序上,第一步,根据岗位类型确定主要工作姿态,然后分析各部位肌肉群的参与情况(见表1)。第二步,确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身体素质(见表2)。第三步,根据岗位和专业筛选职业核心身体素质(见表3)。第四步,实现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具体运动项目)的对应。
表1 工作姿态对应的肌肉参与情况(%)
表2 工作姿态对应的身体素质需求情况(%)
表3岗位、专业、职业体能对照表
资料来源于胡振浩,童建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6]
由表1、2、3可见,不同工作岗位所依赖的肌肉参与部位不同,不同工作岗位所主要依靠的身体素质也又有所差别,因此根据职业岗位所需,选取相关的教学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
3.4教学内容
静态坐姿类工作岗位,例如会计、文秘、IT行业,肩、颈、腰、背部静力性耐力以及手指灵敏性是职业核心身体素质,可以开设瑜伽教学内容和针对上肢力量耐力的体能训练内容。
站姿类工作岗位多为服务窗口岗位,不仅需要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对仪态、气质职业需求。这类岗位从业者腰背部静力性耐力、下肢力量都属于职业核心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上多采用形体训练项目,更加契合职业需求。
变姿类工作岗位。例如导游职业岗位,从业者腿部力量和耐力是岗位核心身体素质,形体气质则是职业形象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选取体能主导类的定向越野,辅助技能主导表现难美类的形体、健美操项目,以提高导游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工场操作姿类工作岗位。例如,汽修、机械、机电、建筑、仓储物流类对上下肢力量、灵敏性、攀爬能力都有专门的职业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以体育游戏、拓展训练与力量训练为主要内容。
3.5教学方法
高职体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作用: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7]其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后除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应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室是传统的典型的学习环境,社会实践是真实的情景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互联网平台等能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除课本以外的印刷材料、光盘、图片、视频、微信、QQ、E-mail、微博、社区、论坛等)、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的选择上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则是既迎合当前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又适用于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混合式学习是由传统课堂转变而来的整合了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范式,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见图2)
图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示意图
3.6评价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重点以学生过程学习为重要支撑点,规范课内考核标准,以学生体质测试相关项目为依据而建立。而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应以项群训练理论为依托,建立“职业核心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这种三位一体的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对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与思考,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体现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学生全面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是将岗位需求、职业体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势是在教授运动技能、实现身体健康目标的同时,满足岗位对未来从业者身体素质的特殊需求。当然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方法论体系”,因此除了文中所列出的几个构建要素外,在实践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单元的设计等诸多因素,这些问题都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1] 毛振明,吴键,马峥.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18(6):6-7.
[2] 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
[3] 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43.
[4] 蔡敏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和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28-30.
[5] 周登嵩.体育教学模式的走向[J].体育教学,2005(1).
[6] 甄志平,张瑛秋.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7] 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72-74.
[8] 胡振浩,童建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43-47.
[9] 翁惠根,黄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27号文件.
Construct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ModeunderOccupationRequirements
TONG Jian-min,ZHU Jia-bin,JIN Shu-li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Firstly ,this thesis expound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mo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occupation requirements and occupation fitness. And then,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offer the construct proposal. There are five factors:heoretical basis, teaching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realization condition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ccupation requirements; occupation fitnes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290);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7YB23)
2017-08-14
童建民(1965-),男,浙江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佳斌
1004-3624(2017)06-0065-04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