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耳尖放血配合电针治疗实证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王珍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耳尖放血;电针;偏头痛
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多见,是一种有家族遗传倾向及间歇反复发作的疾病。临床中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头痛,同时可伴有畏光、畏声及恶心、呕吐,甚至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此病发作一般持续数小时,有时甚至可持续数天,经休息、睡眠后可缓解。偏头痛经常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2/3的患者头痛发作时劳动能力严重下降,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医学认为,外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刺激耳郭上的穴位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耳尖放血属于中医学“刺络放血”的范畴,具有开窍泄热、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笔者采用耳尖放血配合电针治疗实证型偏头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自2013年3—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的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8~55岁,平均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头痛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中医证候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风证候”分类[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ICHD-Ⅱ)。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偏头痛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肝阳上亢、痰浊上扰或瘀阻脑络型即实证型的偏头痛患者。③18≤年龄≤65岁,首次发病年龄<50岁。④正在发作的偏头痛患者。⑤经相关检查如CT、MRI及其他理化检查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⑥患者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者。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治疗前1个月内使用过防治偏头痛的药物或激素,可能影响本观察的效应指标。③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由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外伤后遗症或脑内存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患者。⑤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⑥气血亏虚及肝肾亏虚,即虚证型偏头痛。
1.治疗组。①普通针刺:主穴选用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配穴:肝阳上亢选用太溪、侠溪;痰浊上扰选用丰隆、足三里;瘀阻脑络选用合谷、血海。针刺得气后选率谷、悬颅、头维、风池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5 Hz),刺激量由弱逐渐加强,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6 d。②耳尖放血: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加用耳尖放血疗法。具体如下:针刺结束后,患者取正坐位,医者左手将其耳郭搓热折叠,耳上方呈一尖角,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右手持5号注射针头对准耳尖点刺令其出血,左手松开,对针刺处进行挤压令其出血8~10滴。每日1次,每次放一侧耳尖,左右耳交替治疗。首次放血放头痛侧耳尖;若头痛两侧皆有,则选痛甚侧耳尖。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6 d。
2.对照组。操作同治疗组中的普通针刺法。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6 d。
1.疗效判定时间。即时疗效:治疗后0、0.5、1 h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近远期疗效:分别于疗程结束时及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
2.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①疼痛程度:利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②疗效评定:根据头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进行评分,算出头痛积分[3],并将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用头痛积分算出疗效百分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百分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治愈:治疗后观察3个月,治疗后90%≤疗效百分数≤100%。显效:55%≤疗效百分数<90%。有效:20%≤疗效百分数<55%。无效:疗效百分数在20%以下。
3.结果
(1)即时疗效:在治疗后0、0.5、1 h分别比较两组患者VAS分值,结果显示治疗后0 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0.5、1 h,两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0 h时止痛效果相当,在治疗结束后0.5、1 h,治疗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第一次治疗各个时刻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耳尖放血配合电针组治疗实证型偏头痛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电针组。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远期疗效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耳尖放血配合电针治疗实证型偏头痛的远期总疗效稍优于普通电针组。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例)
本文研究运用中医辨证的思想,针对实证型偏头痛“久病入络”的特点,根据“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采用耳尖放血以“泻实”,配合电针以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从而治疗实证型偏头痛。
根据全息理论,耳郭分布有各器官系统信息投射区的基本结构单位,各器官的信息投射区分布使耳郭这个独立的器官成为人体整体的缩影。刺激耳郭上特定的部位,可以调整与其相应的人体某部的功能。在全息理论中,耳背为正立人像的缩影,上1/3为人体的头部[4],耳尖穴对应头部的位置,故其对头部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放血疗法的镇痛机制为:①通过对血管壁的损伤刺激,促使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同时调节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从而改善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状态[5]。②通过放出局部血液,排出部分致痛物质,减少了致痛物质生成和堆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恢复微环境的动态平衡。③另一方面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同时,能使由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肥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细胞所产生和释放的各种超微量致痛物质及时降解、灭活和转运,从而阻断痛觉冲动的产生,也就直接改变了神经末梢所处微环境的失衡,使疼痛冲动不能产生与传入[6]。放血疗法通过对神经-血管-体液系统的调整,阻断疼痛的产生,恢复机体对疼痛的自我调控能力[7]。
研究过程中发现,有3例患者在第一次治疗结束时疼痛已经明显缓解(治疗前VAS分别为6.3、7.5、5.8分,缓解为0.6、0.8、0分)。随着时间的推迟,疼痛又逐渐加重(VAS分别为2.6、1.8、0.8分),但低于治疗前分值。而随着疗程的进行,这种情况逐渐减少至消失。这种状态对照组比治疗组明显(对照组2例,治疗组1例),这可能与致痛物质等代谢产物的暂时性回聚有关。刑孝民等[8]研究表明,针刺耳穴或体穴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加快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微环境缺血缺氧状态。对照组仅采用普通针刺法,依靠自身调节的作用,缓慢清除致痛物质等代谢产物,治疗结束后撤除干预手段,调节速度减慢,代谢产物一定程度上重新缓慢聚集。而治疗组中除了常规针刺作用外,耳尖放血过程中产生的针刺强刺激,对局部血管神经末梢的作用强于单纯针刺疗法,并且放血还能直接排出血液中部分致痛物质等代谢产物。
综上所述,耳尖放血配合电针治疗对实证型偏头痛有良好的即时止痛效果、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16(3):6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6-3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孙秀本,潘礼险,刘仕佩,等.耳背静脉放血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1988(1):28.
[5]傅平华,廖志霓.刺血加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78例[J].中国针灸,1998(12):727-728.
[6]方泽涵.耳尖放血配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7]王芬,罗汀,郭义,等.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C].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2003.
[8]刑孝民,黄志华,房玉珍.辨证针灸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4,14(3):58-59.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