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的教学探析

2017-11-09 11:13施鑫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300453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皮筋距离笔者

施鑫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300453)

跨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的教学探析

施鑫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300453)

天津施鑫

2016获奖案例选登-51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中,笔者上了本单元的第1次课——学习过杆与落地技术。本课目标主要是进一步学习助跑与起跳的基本动作方法,体验两腿摆动依次过杆的动作方法,发展弹跳能力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心理,采用橡皮筋和横杆使学生进行双重体验,能够正确认知和体验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在直径15m的圆形场地上,将学生按4~5人一组分为8个小组,要求学生采用“8”字形两腿依次跨越低皮筋、上3步两腿依次过斜皮筋、3~5步起跳两腿依次过双皮筋、学生自主选择高度3~5步过杆等方式反复练习,并采用循序递进的方式进行练习,在练习中逐步掌握跨越式跳高过杆的技术。

上课前笔者信心满满,认为这样的安排本节课的目标能够顺利达成。但是,上课后接连发生的事情让笔者举手无策。如在组织过程中,笔者将学生安排在圈内,由内向外跳,导致圈内拥挤,在学生跳完后返回队伍时,影响了下一个学生的练习,甚至出现了“撞车”,笔者发现后立即规定学生回队的路线,但收效甚微。由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增加练习密度,采用多组练习,用体操棒代替跳高架,学生轮流扶棒,刚开始两棒的距离还没有出现脚踢到棒的现象,但换扶几次后,两棒的距离变小,学生练习时出现脚踢到立棒的现象。笔者发现后提醒学生要注意距离,但两棒的距离是远了,又出现组与组间的距离太近了,互相干扰,笔者不得不再次提醒并进行调整,可没换扶几次问题又回来了。就扶棍的距离问题笔者反复强调,进行组内调整,花费了大量时间。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过杆动作,结合挂图讲解、巡视与小组讲评,组织学生进行上3~5步过双皮筋练习并体验移髋动作,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给笔者敲响了警钟,静下心来,笔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认真分析,觉得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教的角度

1.教师缺少换位思考,存在路径依赖

自己是科班出身,有10多年的教学经验,缺少了上进心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渐开始基于经验进行教学,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认真讲解,做好示范,学生就不应该存在问题,所以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换位思考,没有考虑到自己讲的学生是否能听懂,是否理解,是否存在问题。有时主观上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一说学生就会明白,却忽略了自己是从一个已具备运动技能的角度去教学,而学生学习则需要有一个从了解到入门、从体验到掌握的过程,更需要好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引导,这毫无疑问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2.教师对技能学习的难点重视不够

过杆动作要领是过杆时躯干向横方向侧倒并向起跳腿方向扭转,两臂上举,同时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动作,过杆后,身体侧对横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动作要领,练习中更谈不上正确的体验,教师提示也只能是白费功夫。如何用简单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学生快速移髋,仅仅借助于双皮筋这种辅助方法,没有配套的措施是不行的。

3.对场地的设计安排不够细化

对场地的安排缺少考究,不够精心、细致。将三四十名学生安排在圆圈内本来就比较拥挤,而且学生还要有一定的助跑距离,这样学生之间肯定会相互干扰。再者,学生在换扶棒时,换人后棒的位置发生变化,几次交换后这个位置变化就会比较大。

(二)学生学的角度

1.部分学生对跨越式跳高不够了解

学生上小学时,各个学校体育课上课的情况不尽相同,对于跨越式跳高有的学生学过,有的学生却没有体验过,本单元教学又是第一次课,所以学生表现各异。

2.学生盲目地练习

有的学生对动作的关键点不注意,忽视动作要领,对教师的讲解要求不明确,甚至出现为了忙于完成练习任务而跳完了事的现象。因此,学生正确体验过杆技术也就无从谈起。

(三)改进策略

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笔者如释重负。当第二天在另一个班讲解时笔者采用了以下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精心设计场地

如果场地安排合理,即使是多组同时练习,也能避免“撞车”现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学生安全顺利地进行练习。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8组,练习方向改为由外向内跳(见图1),规定学生试跳结束后从左侧回到队伍。这样使每组学生的练习场地较为宽敞,在消除学生相互干扰的同时,也方便教师的巡视和讲解。

图1

图2

图3

2.规定立棒的位置和起跳区域

规定立棒的位置后(见图2、图3),就能够保证学生轮流换着扶棒后两立棒之间始终保持合适的距离,防止由于两棒的距离较近使练习的学生踢到立棒或扶棒的学生,避免由于两棒的距离过大、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变小而产生的组间相互干扰。另外,起跳区域做好了标识,落地区域相应就安全了。具体做法:在相距2m的位置粘贴2对标志点,同组立棒距离2m,同侧立棍相距30cm,距离左右立棍约40cm处标记一个30×10cm的起跳区域。

3.难点突破

利用斜皮筋提示学生高摆腿,利用过双皮筋回头看体侧的标志,让学生在练习中快速、巧妙地掌握移髋。此法依据人体转头回看时,自主移髋的本体感受。具体做法:在起跳腿一侧的臀部侧后方上设标志物,组织学生进行上3~5步过双皮筋练习,通过起跳腿上摆过杆时回头看标志体验移髋动作;在单皮筋的基础上,利用双皮筋改进过杆技术,体验快速移髋,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移髋这一动作。

4.实施“生教生”策略

在教学中,所谓的“生教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教学方式。其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并且,针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对于8组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请已经掌握了正确动作的学生帮教有问题的学生,由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问题,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皮筋距离笔者
封二、封三/马兰开花二十一
会跳高的猫
皮筋小船
老师,别走……
卷纸套皮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距离美
爱的距离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