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李琤+李楠
摘 要:在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内涵和构成上,情感态度优先考虑,探求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比获得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就有了終身学习的动力机制。本人从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在活动中提供动手操做的机会让幼儿学习探索;让幼儿在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知科学、懂科学、爱科学。
关键词:乐于探索 亲历乐趣 探索过程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2
众所周知,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从很小就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如: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踢踢路边石子让它滚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探索和操作能力也增强,拿到了机械玩具之类的东西一定要拆开看看等等。幼儿总喜欢自己动手去寻求答案,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经验,体验乐趣。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在实施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尤其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并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质疑,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意识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幼儿,认真负责。但又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太多的禁令。如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进行探索,把孩子的探索欲给框住了;又如在让幼儿到科学区玩时经常叮嘱幼儿:玩的时候小心点,当心弄坏了……试想:幼儿还没开始玩已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怎么还有很高地兴趣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呢?而只有当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自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发现并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针对幼儿的特殊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老师要经常给幼儿鼓励语言,如“大胆想一想”、“你试试看”,“你能行”,等,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如在科学活动“种子的成长”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许多相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记录、观察种子,来了解种子的成长过程。种子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需要几天时间、是否需要每天给种子浇水等让幼儿感受种子的成长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情绪愉快,没有压力,通过动手动脑,亲身体验,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提供动手操做的机会——让幼儿学会探索
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材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引发孩子探索的刺激物,又能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如在《怎样滚》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积木、皮球、纸板、气球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玩一玩、滚一滚,感受这些物品在滚的时候的不同点:发现了圆形的物体能滚动,其他形状的物体滚不起来。在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多种材料,还想出了怎样让物体滚动的时间长的办法。这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以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活动相关的不同大小、不同性能、不同质地层次各异的原材料。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材料,在对不同材料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幼儿经常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教师所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误解成错误的行为而加于指导。当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不同或与教师的预想或喜好不同时,教师的反应经常会劝其放弃或让其从事与同伴相同的活动。教师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造成幼儿的紧张,使幼儿无从适从,幼儿会表现为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甚至放弃自己的探索活动而去迎合老师的想法,长此以往幼儿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做法、观点、兴趣,老师的尊重可以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俗话说”童言无忌”,意思就是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所以,教师要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鼓励幼儿的探究。例如,一盒新积木拿出来,有的幼儿马上着手搭房子,而有的幼儿却在玩分类的游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两个幼儿的活动方式,支持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
2.让每个幼儿有成功的体验,无论幼儿的想法对或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他们的看法,不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挖掘出每个幼儿探索活动的价值,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例如,有一次手工活动制作菊花,我把做好的范例放在柜上让幼儿欣赏,然后让幼儿去动手,四个孩子中有三个都做成长条罗卜丝花瓣状的,唯独萧萧做的是长圆形状的花瓣,在评价时,大家却认同他的做法,有的孩子还说下次做像馒头一样花形的菊花。
3.允许幼儿出错,幼儿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老师应认识到错误代表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是合理的。在这种看似错误的基础上,期待下一次的进步。特别是有些幼儿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事物,有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经验还不够丰富、概括还不全面,教师要寻求幼儿真正的动机,不急于制止、批评幼儿、要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和幼儿取得同步。例如,在刚开始的医院组中,孩子们经常为肚子痛的”病人”打针,而且打在肚子上,为头痛的孩子把针打在头上,通过家访,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去医院时多观察,看电视时多观察,渐渐地,这种现象少了。
三、改变操作方式——让幼儿真正亲历探索过程
或许在以往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想让孩子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而采用简单化的方法,向幼儿灌输知识,试图让幼儿记住一些甚至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而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科学的特点,结果当然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真正亲历探索过程是非常的重要,比如:中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成长》,怎样让孩子更感兴趣,更能掌握扎实的知识及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呢?endprint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由我们直接传授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认识,为孩子终身的学习,更为孩子学会生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先要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是什么,本班幼儿能否理解这一概念,达到一定的要求,再确立具体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设计、确立了“怎样把不同的东西分开”、“有趣的磁铁”、“沉与浮”、“溶解”、“蜗牛”等一系列主题内容,让幼儿逐步了解、发现和认识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内容转化和教育主题的目标,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容。这是因为孩子们天生好奇,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事实证明,由个别孩子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了一只蜗牛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掉进水里会死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让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可以是废旧材料,不要只拘泥于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科学区、自然角里的材料的投放,有时候仅仅是小小的一条蚕、一片桑叶、一盒绿豆、一张晴雨记录表……,就为孩子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它就足以让孩子长时间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和天气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教师提供的材料还应考虑一物多用,可供孩子自由选择使用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如:我们提供铁锤、扳手等多种材料,让孩子砸核桃,结果有的孩子用扳手去敲核桃,有的用扳手砸,有的把核桃放在扳手里面把它夹开,有些用法连老师也想不到。可见,能一物多用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独创能力。另外,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材料要合适,易于发现事物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经验。如:教师提供榨汁器让孩子榨橙汁,孩子很快就发现橙汁榨出来了;提供透明的烧杯让孩子观察鸡蛋在盐水里的变化,孩子很快就看出鸡蛋浮起来了。
四、引导孩子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幼儿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做到:
1.教师以有趣的情境引入,孩子的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并被教师所设置的悬念所吸引,这时候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让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都大胆地表达出来,能使孩子感到他们能提问,能发言,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为了认识磁铁的特性,教师设计了“谁是磁铁的好朋友”这一主题,并以“奶奶掉了针,拿不起来,请小朋友来想办法帮奶奶取出针”这一情境引入,引起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2.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并进行记录。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
五、善于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当然通过“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幼儿能将在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印象融入游戏中,使得游戏内容深入透彻,丰富多彩。如活动《寻找声音》孩子们通过敲敲打打,寻找声音的来源,帮助孩子了解,敲击物体会产生声音。敲一敲,打一打,听听小鼓、铃铛、三角架……,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声辩位:闭上小眼睛,找一找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轻和响:摇一摇,听一听,原来放大豆子的瓶子声音响,豆子小的瓶子声音轻。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了许多的知识,知道了耳朵可以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可以辨别声音的轻响……。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并不是单纯的给予孩子关于感知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感官的运用过程中获得真切具体的体验与感受,主动建构有关感知的世界。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使孩子们真正进入到了“乐学”的境界,从而激发探索欲望。
1.允许幼儿“试错”
由于能力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起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教师要给每个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创造,相信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如在探索中出现了问题,则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而要启发幼儿自己解决。在一次大班孩子的“种树”活动中,我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树”和大小不同的“泥团”,让孩子种“树”。一开始孩子们很随意地将树插入泥团,但他们随即发现这样很不协调,也不合理,于是觉得要重新再种,可是反复尝试后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我并未发表任何看法,只是静静观看),经过多次摆弄后终于有孩子发现树的大小是可以排序的,于是他们试着将树和泥分别地从小到大排序,然后一一插入,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整个过程完全在孩子自己的摸索、试错中进行解决问题的,不仅达到了“排序”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从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参与中感到“我能行”,进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2.让幼儿充分展示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大多由尖子生包办,学习一般的幼儿只充当听众,在教学中我通过采用互助互动形式,让幼儿互相展示,互相讲述,为每个幼儿提供发言交流的空间,其回答形式也不拘一格,我想,无论是个别发言,还是小组讨论,或是集体交流,使幼儿感到老师都在“期待我”,这样,通过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成果与同伴交流共赏,一种學习的乐趣,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的方法。科学活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通过科学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从而使知识的掌握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杂志 2002年第6期、2001年第8期
[2]《早期教育》杂志 2006年第八期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4]张俊主编:《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