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它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是人的成长发展的过程,是激活人的生命力和激发人的创造力的过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怀学生的语文情感、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关爱学生的语文学习,用真情真心来营造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家园。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大有文章可做。
一、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渲染人文气息
创设人本化的学习氛围,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学习的物化环境温情化。实现教室的“革命”:教室里应准备一些学生爱看的书和必备的生活用品;拆掉三尺讲台,丢掉手中的教鞭,座位的排列可以是圆桌式、开放式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和学习小组。让教室散发家庭的温馨,成为温情的学习环境。
语文学习的心理状态人本化。教师应该把爱作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活学生的人本心理,让爱的阳光洒满课堂,永沐学生心田。
学生情感表达真实化。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尊重和主人尊严,鼓励每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义愤、感动、欣喜、沮丧、悲哀……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无需任何的遮拦、丝毫的掩饰和半点的做作,还原学生真实的人性。
如此作法,营造出浓郁的人性化学习环境,彰显出人文气息,此时施教无疑是孕育学生高尚人文情感的最佳时机。
二、视教材为纽带,激发人文情愫
语文是一门饱含情感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古今中外,人事物景,无不浸润着作者浓厚的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向往之情,对自然的关爱之情……这些都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中汲取丰厚的人文营养,成为学生成长必需的雨露甘泉。如在教学《妈妈的爱》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事迹材料,激起学生对母爱的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一曲深情的《懂你》渲染了浓浓的情谊,充满真情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随后,现场请来的几位母亲亲自讲述自己对孩子的爱,真情的表白打动了每一颗幼小的心灵,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当《烛光里的妈妈》响起时,同学们眼含热泪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深刻感悟到“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这样的人文教育牵扯着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着学生的灵魂,人文的魅力让每个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与滋润。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人文精神
1.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山雨》一课时,我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的原则。老师先有感情地范读,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然后学生自由地读,自我感知内容;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然后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细细品读;最后在优美的配乐声中再读全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美读的环节设计,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作者间的对话与交流。
2.角色体验
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幻想的特点,常常会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处和浓缩处,加入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想象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的动作、表情和语言,而且还加进其它动物形象,如小熊、松鼠等。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语言,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生成了更多新的东西,收获无数的“奇迹”。
3.拓展表达
有的课文,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引申、补充,使之更形象丰满、绚丽多彩。《春雨的色彩》一课,三只小鸟分别认为春雨是绿色、红色和黄色的。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如果你也是一种小鸟,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写一段你的发言”。同学们模仿课文描写的形式,饶有兴致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笔,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并培植出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4.主动参与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充满情趣的语文实践经验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并成为他们金色童年的美好回忆。比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做道具,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说明;《月亮的心愿》一课,对于珍珍到底该不该去春游,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兰兰过桥》一课,举办未来之桥展览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和演说才能;《美丽的家乡》一课,让学生去调查、走访,了解自己家乡的面貌与概况……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课堂张驰有序,动静结合,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渗透,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学生才能够独立地思考,从容地读书,凝神地倾听,自由地表达。
四、在课堂外寻觅,拓展人文意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洞悉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教育接近本真。为此,语文课程的空间形态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也可以在景色如画的大自然中,甚至在温情脉脉的家庭里。比如,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春天”,整个单元的编排处处表现了春天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先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公园和郊外去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写到的?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一记在本子上;然后再回到教室,讓同学们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学生的发现让人惊叹不已,他们不仅看到了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流淌,小鸟欢唱,人们脸上带着春的喜悦等等,还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体会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树立了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了春天,更感受到春天是美好的,大自然是美好的,人在自然中是美好的,人的生活是美好的,从而在课堂外接受到更好的人文教育。
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具有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良好心理,克服世俗的急功近利思想;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差异,宽容善待学生,增强教师的教学良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只有这样,才会被一人一事所感染,学会如何教育人和熏陶人……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出生命的律动和绚丽的光彩,从而获得了满足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