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碎片化”教学,注重联系意识培养

2017-11-07 19:46吴翠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碎片化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吴翠苹

【摘 要】历史联系意识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能力目标。而历“碎片化教学”忽视了历史事件、历史事物本身的联系,致使学生知识散化,线索不明,联系意识欠缺,学习效率低下。本文针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避免“碎片化教学”,培养学生联系意识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联系意识;教学策略

当前初中學生惯于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以致陷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困境。在这种学习方法指引下,学生的历史联系意识欠缺,难以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知识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以此现象反观初中历史教学,历史课堂只是一味地呈现历史知识,而忽视了历史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碎片化教学”现象。为此对于如何避免“碎片化教学”,培养学生联系意识,笔者略谈几点策略。

一、善立主题,整体把握

初中生历史基础薄弱,历史思维能力有限,对于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的逻辑联系很难有准确清晰的把握,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设定主题,挖掘各章节之间、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中紧密关联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有一些教材的单元标题即本课内容的主题,如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侵略与反抗”,这便要求授课老师在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几课内容时,仅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紧扣“侵略与反抗”,引导孩子解决以下问题:中国为何会被侵略、被谁侵略、中国如何反抗、侵略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孩子经过几课的训练形成了一条有规律可循的学习方式和历史思维,深化了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了学生关于这段晚清史的知识联系。

但要为初中生建构更完整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不仅要挖掘单元的主题,还要善于寻找贯穿于各个单元之间的主题。前者为“明线”,后者则为“暗线”。两条线索相结合,将数个单元内容整合,则可为学生构建宏观上与微观上的双层认识。如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围绕“国共关系的变化”这一主题,可以将“人教版八年级上”的“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单元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使这段在学生印象中“诡变风云、关系复杂”的历史,线索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二、温故知新,瞻前顾后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正常人一天后的遗忘率是66%,也就是说除非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否则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在一天后就被抛之脑后。吸收新知的速度远落后于遗忘速度,在如此学习模式下,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难以构建完整。故而日常历史课堂上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

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导入新课不失为巩固知识基础的有效方式。如在讲授“抗日战争”之前,可以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导入。通过设问“在近代史上中日之间曾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战争,这场战争结果如何?在这场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十六个年头,日本再一次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结果还是中国惨败吗?两场战争为何结局完全不同?”用甲午中日战争这段旧知导入抗日战争,既复习了旧知,又提高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对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对比分析意识,增强了历史联系意识。

三、以点带面,适当拓展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整体性和因果性的学科,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为此要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定位,从横向、纵向多方位拓展延伸,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立体的、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点面联系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如在九年级世界历史《西方文明之源》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这一重点,可以点带面横向拓展至此时的中国:公元前5世纪,中国正值战国时期,文化上百家争鸣、政治上七雄混战,处于分裂时期,而此时的平民百姓是否有决定内政、战和问题的权力?通过横向拓展,中西对比,加深对于雅典城邦的认识。再如,在讲解中国现代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纵向拓展至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屈辱历史。讲述万隆会议时可拓展至巴黎和会,前者是一次促进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求同存异”的国际会议,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后者却是一次战后分脏会议,中国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但却成了列强的分脏对象。

四、对比研究,深化认识

在历史考试的易错题中,知识混淆类所占比率很高,反映出初中学生随着知识量的累加,知识点的混淆也愈益严重。为此在授课中不能割裂同性历史知识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对同这类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对比研究,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意识。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两个易混淆知识点。可以从战争的对象、目的、背景、结果、影响、性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帮助学生理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为逼迫清政府谈判并掩盖抢劫罪行,最后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为报复义和团及清军的抵抗,屠杀、劫掠北京城。对比分析两场战争中的在北京的抢掠行径的不同背景及目的,深化学生对这两段历史的理解性记忆。

五、思维导图,框架整合

要警惕碎片化历史教学,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最常用、最直观的教学技巧。通过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色彩鲜艳、条理清晰的图示联系起来,构建学生的整体认知,掌握知识点内在联系,形成层级分明、构架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长期进行思维导图的演示和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联系意识,提高历史探究能力。

然而按照不同的课堂形式,思维导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新授课强调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夯实知识基础。为此其思维导图设计应遵循两大原则:整体结构富有逻辑,局部细节详尽明了。背景、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各历史要素需考虑在内。复习课的知识量大,思维导图应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重难点的突出,让学生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同时,又能进行有侧重性的自主复习。

六、结语

历史课堂不仅是历史知识的灌输,更是一场历史思维的盛宴。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碎片化”教学,强化了散落的知识点而割裂了历史内在联系,不利于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为此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注重联系意识的培养,建构系统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让学生不仅学会历史,而且会学历史。

参考文献:

[1]羊依辉.历史复习中的专题教学法初探.未来英才,2017.6.

[2]杜华娟.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历史复习效果.中学政史地·初中,20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碎片化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想象力都去哪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