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帅炳刚
摘要: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图书馆电子书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通过文献研究,对电子书利用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拓展电子书购买渠道,提供简单方便的检索路径,规范电子书格式,提供多样化服务等途径来提升电子书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改善;电子书采购;移动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54-03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数字化阅读。数字资源以其使用方便、不占据物理空间等优势得到高校图书馆的青睐,数字资金投入比例逐渐超过纸质资源,呈逐年攀升趋势[1]。高校图书馆基本都购买了超星、书生、apabi等中文电子书库,很多也购买了外文电子书库。电子期刊的利用率稳步上升,与期刊利用的红红火火相反,电子书的利用率却并不理想,在很多高校利用率不高。在浙江大学[2]、南京大学[3]等高校电子书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更习惯从网上检索电子书。郑文晖对“211”工程院校进行了调查,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高校电子书利用率不高[4]。这里的电子书仅指数字化的图书。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主席史蒂文·贝尔在2015年2月份发布了一个关于高校图书馆十大趋势的报告,这十大趋势分别是高等教育之变、人员调整、ACRL信息素养架构、开放获取、数字教育、可访问性、图书馆空间、电子书、学生数据和领导力。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电子书是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5]。
1电子书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1.1电子书来源受限
目前图书馆中文电子书的来源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数据商打包卖给图书馆,包含书籍质量良莠不齐,更新严重滞后,畅销书籍更是不可见;第二种是三新、人天等书商开发的纸电平台,这个平台电子书滞后不算严重,但是合作出版商规模不大,对图书馆来说合作还需摸索,还没有成为馆配电子书的主流;第三种是出版社直接出版的电子书,这种方式在技术以及运营上都是针对个体用户,不适合团体采购[6]。图书馆中文电子书的来源主要是第一种,无论是休闲还是专业研究,对读者来说都嫌不足。外文电子书内容上要涵盖更广,更新也快,但是在对图书馆销售时价格昂贵,同时使用限制颇多。
与馆配市场相反,电子书零售业则逐渐走向平衡,比如付费阅读的原创网站,亚马逊、当当等的在线销售,各种读书APP,甚至超星在零售上销售的电子书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零售业的便利,使读者对图书馆的电子书更感不足。
1.2电子书利用不便利
目前的电子书多以数据库形式呈现。大部分图书馆没有自己成熟的检索平台,在首页提供统一检索平台的图书馆不多,将电子书做入opac系统的更是寥寥无几[7]。读者要找一本书,要对数据库进行逐一检索,数据库检索界面各不相同,检索结果呈现规则也不统一,用起来非常繁琐。电子书格式也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大多要求使用特定阅读器,或者尽管使用了epub或pdf格式,但是出于版权保护,同样也互不兼容。
1.3读者参与度受限
选购纸质图书一般有下列方式:(1)采购部门根据读者阅读热度、纸质书的馆藏情况、学科分布,以及经费状况等来选订图书;(2)读者荐购,将学生引入到采购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及时满足阅读需求;(3)专家选书,为各学科的专家教授提供书目,选购专业性强的书籍。电子书的选购大致沿用了这种方式,同时增加在购买电子书数据库的试用,对学科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等环节。但是在电子书的购买中读者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人数都不理想,需要更加方便以及全面的方式。
2电子书服务提升途径
1992年李长声在《读书》上发表了名为“活字消亡,纸本长存”的文章,这篇从东京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电子出版展说开去,歷数了电子出版物成本低、易检索等优点,同时也提出纸质与电子阅读是不同的体验,认为不同类别的书籍要有不同的收藏方式,这种看法非常理智。实际上,从电子书普及开始,关于电子书是否会取代纸质书是一直存在的议题,尤其是电子墨水技术的出现,及后来的kindle、iPad、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书终将取代纸质书这种说法占据上风。随着电子书市场趋于冷静,人们意识到,载体不重要,读者需要才是实质。
服务是图书馆核心价值之一,电子书服务对图书馆来说还不成熟,没有像传统的纸质书服务那样形成体系,随着电子书在图书馆馆藏比重的增加,提升服务品质是提高利用率的根本,以下从电子书的采购及使用的角度来阐述对电子书服务提升的几点思考。
2.1拓展馆配电子书来源
电子书的采购是图书馆服务的开端,图书馆根据馆藏结构、阅读偏好、适用人群等合理分配购置经费、制定采购原则,单独进行采购或以联盟的方式购置电子书。资源质量数量使用方式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2.1.1积极参与纸电平台的培育
在电子书的采购中,出版商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卖什么、怎么卖,出版商占据着主导地位,图书馆需要电子书,以学科打包方式出售的电子书却是有多缺憾,在这样的窘境下,馆配商推出了将出版社与图书馆、读者联系起来的纸电平台。人天、三新、中文在线等都在着力打造这样的平台,理想状态下出版社纸书与电子书同时推出,提供mark数据、荐购入口,有的平台还提供了PDA购书入口,电子书采用PC端、移动端都能直接阅读,且具有云书签功能的文本格式,注重用户交流与反馈,以一次性买断的方式进行销售。
这种平台推出的时日短,图书馆在这个平台的建设完善中积极参与,根据服务比如Mark数据的规范、与图书馆资源的对接等提出要求和建议,为图书馆电子书来源培育新的途径。平台还不成熟,在出版社的规模与图书馆用户的参与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直接打破图书馆被打包订购电子书的魔咒,成为图书馆馆配电子书新的来源。
2.1.2积极参与联盟采购endprint
图书馆联盟采购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在电子书的采购中也已成为各国普遍采取的方式,我国联盟采购以CALIS联合采购、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联合采购和以省为单位的联合采购为主,联盟从地域性到跨地区再到全国范围,联盟或大或小,但是都可以为图书馆节约经费,在与出版商的谈判中增加话语权,根据不同协议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通过联盟采购,图书馆与同行之间互通有无,增加了电子馆藏,扩展了电子书来源。
2.1.3自身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资源收集整理
在对馆藏电子书资源的补充中,自身资源数字化以及网络开放电子书的收集与整理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馆藏,在没有版权纠葛的情况下进行数字化,丰富了图书馆的电子馆藏,拓展了电子书的服务范围,方便了使用。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比如黑龙江大学图书馆的满铁文献数据库,将中东铁路期间保存下来的书籍全文数字化,其中不乏珍品。
2.2提高读者参与程度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PDA),又称需求驱动采购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DDA),在采购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行为直接与采购挂钩。具体触发条件由图书馆与出版商协商制定。这种购买形式在国外高校采用的较多,我国很少。在这种采购方式中,避免了电子书利用率不高的尴尬。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李想的《北美学术图书馆:电子书“用户驱动采购”模式的应用》中对使用率进行了调查,“‘用户驱动采购模式购入的图书有平均4.1的借阅率,而传统模式购入的图书仅有 2.4的借阅率。”但是这种也暴露出了一些缺憾,比如馆员的参与不足,对馆藏结构的完善不利,触发条件的不完善可能造成资金溢出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在触发条件上加以改良,比如在一定期限后,根据学科、阅读量、下载量排名等相关因素进行购买。采用这种方式,读者的参与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对利用率的保障,这种方式的完善,是电子书利用率的保障。
研究热度较高的用户驱动的采购模式(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PDA)在港台地区实践较多,我国目前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2015年初宣布与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达成实施PDA采购外文电子图书的协议[8]。PDA的实施需要出版社、书商的配合,圖书馆需要与之沟通,不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努力开展PDA实践,将读者融入采购。
在最近几年出现了将PDA融入联盟采购的研究文献。胡振宁在《图书馆联盟电子书PDA模式及关键问题分析》一文中指出,PDA有着切合联盟共享共建需要的特点,在国外很快就融入了实践。在付兵[9]和廖利香[10]的文章中,以台湾和美国的一些大学联盟PDA采购为例进行了研究,指出在采购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愿意为图书馆提供此项服务的出版商是先决条件,重视结果评估与长期保存是良性循环的保证。将PDA方式引入集团采购,无疑在节约资金、共享共建等优势的基础上加上了资源买有所用的保障。
2.3电子书易发现和易使用
电子书利用率不高与电子书使用的不便利密切相关。“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俗语在大量的信息海洋里已经不再适用,必须有一个简单、效率高的检索途径才能使电子书为人所发现。目前资源的整合基本有三种方式:(1)大学自身开发的统一检索平台。比如北京大学的“未名学术搜索”囊括了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上海交通大学“思源探索”包括了部分的电子书,浙江大学的“求是搜索”囊括了所有资源。还有各地区形成的联盟统一检索系统,将加盟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读者。(2)大公司开发的整合平台。这种是国内外公司开发的信息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比如“读秀学术搜索”和“Google学术搜索”将本馆资源整合进平台,直接提供原文链接。(3)图书馆自身整合电子书到opac平台。由于电子书的mark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做入opac的电子书多以简单连接形式出现,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易发现后,应该是易使用,apabi的电子书格式是CEB,超星是PDG,书生是SEB,格式各不相同。国际标准格式以epub、pdf为主,这些电子书各有其加密方式,需下载各自阅读器方可阅读,使用方式的繁琐,使电子书缺少亲和性。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格式,是艰难而势在必行的。
2.4移动阅读
各种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把我们的阅读推到了移动阅读的时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4月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有51.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9.9%的成年国民使用i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11]。自2008年国家图书馆开始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服务,我国的移动借阅开始了各种尝试。
2.4.1出版商的移动借阅机服务
2013年开始,出版商相继推出了移动借阅机服务,超星的歌德借阅机、方正Apabi的二维码移动借阅系统等,这些借阅机内置一定数量的电子书,提供封面简介二维码,保持每月更新。读者在手机上下载好APP后,通过触屏操作,扫描二维码,即可将电子书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阅读。触摸屏界面使用简单、方便,符合了读者移动阅读的习惯,是对图书馆移动借阅服务的有力补充。
2.4.2图书馆的移动借阅服务
图书馆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对象的主要服务方式有WAP网站、微信、APP等。早期以WAP网站为主,这几年APP和微信因其使用方便及互动性强,逐渐成为主流。图书馆APP应用大部分都是搭乘第三方平台超星、汇文软件、书生等,将图书馆购入的电子书整合进移动服务,再和开发商沟通建立自身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移动服务的方式中,由于版权与技术的限制,提供电子书阅读的图书馆并不多,或者提供电子书阅读,却不是本馆购买的全部资源。将本馆所购电子书库融入移动端阅读需要资金与技术的支持,是图书馆努力的方向,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提供电子书的在线或离线阅读。
3结束语
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到了一个瓶颈,无论在购买还是服务上都需要做出改变,单纯地买回来提供链接,是资源的浪费。应借鉴国外与国内先进的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将理论研究付诸实践,电子书服务会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公丕俭.近两年美国图书馆如何采购电子书[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1-26(30).
[2]王素芳,白雪,崔灿.高校学生对电子书的认知、使用和态度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5):62—72.
[3]陈铭.基于用户使用行为和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调查——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3):73—77.
[4]郑文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211工程”院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40—44.
[5]曹秀丽,张泸月,谭英.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阅读和利用统计分析——以四川师范大学电子书数据库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3):70—73.
[6]刘春鸿.图书馆中文电子书采购需求迅猛却处境尴尬[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10-20(9).
[7]陈铭.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管理服务现状比较分析及发展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5(4):70—74.
[8]胡振宁.图书馆联盟电子书PDA模式及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4):75—87.
[9]付兵.基于读者决策的电子书联盟采购研究——以台湾学术电子书暨资料库联盟西文电子书PDA采购项目为例[J].现代情报,2014(5):139—141.
[10]廖利香.国外图书馆联盟的电子书PDA模式研究——以美国奥比斯级联联盟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2):54—56+81.
[11]王海刚.我国移动阅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149—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