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韦贯之名纯,字贯子,因避唐宪宗李纯的讳,最后索性就让人称自己为韦贯之。其是唐代中后期的名臣,在官场的几十年中,无论人生怎样浮沉,韦贯之都能做到刚正方直,廉洁自持。
元和三年(808年),韦贯之开始担任吏部员外郎,主持科考。之前,朝廷在选拔人才时,受到一些歪风邪气的影响,一些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因各种关系被选拔上来。韦贯之在担任主考官后,他一改之前的不良风气,只注重那些有真才实学并甘心为朝廷效力的考生。除此之外,韦贯之开始大力抑制浮华轻薄之风,并严禁奔走请托,同时阻塞那些总想着投机钻营之流。
当时,有三名分别叫牛僧儒、黄甫浞及李宗闵的考生,他们在当年的策论中不仅敢于直言,而且还能毫无顾忌地痛陈时政,抨击时弊。這三个热血青年立即吸引了韦贯之的关注,他觉得此三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敢做敢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最后,韦贯之经过认真思考后,打算将这三人列为上等上奏给朝廷。
然而,当其他考官得知韦贯之的想法后,因为害怕得罪朝廷大员,他们不但不敢随韦贯之一起署名上奏,反而纷纷像躲避瘟疫一样疏远韦贯之。无奈之下,韦贯之最后只能独自署名上奏。
遗憾的是,韦贯之最终还是因此事受到牵连,随及被贬为果州刺史,几年后,又被贬至巴州。尽管如此,韦贯之一如从前那样刚正不阿。令他欣慰的是,此事过后,“由是趋竞者稍息”,一些不良风气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韦贯之去世后,朝廷赠其尚书右仆射,谥号“贞”,后改谥号“文”。后人赋诗赞颂他:“缘何为官一生,依旧家道不富?只因工于谋国,至老拙于谋身。”
韦贯之为选拔良才,不惧降职也要坚守刚正,这种正气和秉性,值得赞叹和敬佩。
(编辑/杨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