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2017-11-07 22:43李亚琦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零售企业协同效应评价体系

李亚琦

内容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时代主题。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为零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物流配送模式落后、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从零售业的特点来看,实施共同配送的协同效应模式有利于形成企业联盟、实现规模化经济,从而走出传统配送模式的困境。由此,本文在构建我国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调查,发现业务、资源、机制、信息、环境五模块要素均对共同配送协同有较强的解释力,提出了构建我国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体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零售企业 共同配送 协同效应 评价体系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理论

所谓共同配送(Common Delivery),即企业间建立联盟,共同组织实施配送服务,亦被称为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间通过规模化的物流配送模式实施路线优化、利益分配,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企业间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优化配置,统一计划、统一调度,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物流配送效率。所谓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即企业间对各主体的业务、资源、信息等进行协调,实现个体获益和整体加强的集体效应,亦被称为“1+1>2”效应。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子系统(企业)协同一致完成某一任务,使整体效应大于各自效应总和,从而实现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基于共同配送的协同效应,使配送主体间形成联盟企业,协同一致地提供配送服务。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联盟企业资源共享、共同配合;二是在协同效应背景下,各联盟企业有序的协作和配合。

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构建

系统论(System Theory)强调结构与功能,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系统。具体模型为:SYS=∑(S+F)=∑(S+A+I),其中SYS代表系统,S代表结构,F代表功能,A代表要素,I代表信息。通过模型可以看出,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是依靠各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结构体系,各自发挥功能。Aristotle曾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诠释系统论,即通过构建协同要素结构模型能够获取丰厚的整体效益。

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系统是指各零售业主体协作完成某一目标,通过资源共享、优化线路、风险共担、利益分配等建立企业联盟,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构建业务、资源、机制、信息、环境等要素协同一致的运行系统,强化合作意识,充分发揮协同优势,共同提升零售企业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由此,通过五个模块共同构建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的结构模型(见图1)。

(一)业务协同,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的运作基础

零售企业的配送业务由多个环节构成,如货物分拣、配货、运输等,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结合客户与市场的需求提前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在协同效应背景下,必须将配送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优化配送资源、配送路线,实现“单一企业→合作联盟”的转变,充分考虑距离、运输工具、成本、费用等多种要素,达到联盟企业间整体效益的提升。业务协同的核心是实现配送服务“点对点”的无缝对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服务,这对优化资源配置、快速响应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减少摩擦,尤其在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的背景下,尽量缩短配送时间,满足客户不同的配送需求。

(二)资源协同,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的能力保证

零售企业间的资源协同具体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主体资源的协同,即人力资源。对联盟企业内配送人员的数量、能力等进行协同,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协同绩效。二是硬件资源的协同,即设备资源。对固定设施、移动设施等进行协同,提高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配送成本。资源协同的本质是对联盟企业间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替代、互补、增进等达成共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配送服务水平的目的。在协同过程中,必须从全局高度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严格按照共同配送联盟企业的要求,将分散的资源形成合力,促进资源功能的提升。

(三)机制协同,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的管理保障

零售企业间的机制协同目的在于规范责、权、利的分配体系,实现联盟企业间收益的合理分配,是模型的管理保障。机制协同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责任,二是利益。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联盟企业在实施协同时,必须建立制度约束各方行为,保障共同配送活动的顺畅,实现科学运作、共担风险。制度能够保障联盟企业主体间的合理分工和有序运行,决定协同效应演化的关键维度与重要控制参量。零售企业间的机制协同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通过联盟企业间的激励机制,可以约束和保障共同配送活动沿着科学、有序、合理的方向演进。

(四)信息协同,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的条件支撑

零售企业间的信息协同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弊端,通过联盟企业间的信息转移、信息创造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协同行为。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协同是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仅使信息在各主体间自由流动,也可以此为契机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零售行业运营、配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信息协同效应下,利用现代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市场动态与外部环境变化,获取隐性信息、消除封闭状态,及时调整业务、配置资源、创新制度,能够实现各主体间义务、责任、效益的有机融合,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五)环境协同,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的环境影响

前四个维度都是联盟企业的内在维度,环境协同则是外在维度。作为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要素模型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考虑外界环境和市场条件,尽可能地规避制约因素。如部分城市交通线路拥挤,堵车现象严重,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必须对配送路线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运输工具因交通堵塞而导致的配送时间延长。又如及时发布交通临时管制、道路维护等信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配送路线及时进行调整。二是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提升整体配送的协同效应。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共同配送协同效应的重要意义,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日本政府建立绿色通道提高配送效率,尤其是针对鲜活产品的绿色通道可以大大降低损耗率。endprint

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证

(一)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模型构建

20世纪70 年代德国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学理论(Synergetics),即“1+1>2”,强调在建立联盟企业的基础上实施协同,实现整体价值大于各主体价值之和。构建各子系统间的协同效应模型如下:

模型1:

模型2:

模型1、2分别为子系统Si在t0、t时刻的有序度,将零售联盟企业间的共同配送协同效应定义为:

模型3:μ1,2,3,…n(t0,t)=ω(1,2,3,…n)·|k(t)-k(t0)|

其中,

可见:某一时刻的ij(t) 集成共同实现了子系统Si有序度的总贡献值。在实践中,ij(t)∈[0,1] ,当t越大时,子系统Si有序度的贡献值越大。

(二)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图1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要素结构模型,从业务、资源、信息、机制、环境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邀请配送领域专家、学者对相关指标进行判断,剔除难以量化的指标后,共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见表1)。

(三)协同效应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统计。本次问卷调查从2016年10月起,历时3个月,共发放问卷120份。发放对象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四个城市的物流专家、管理人员和从事配送工作的人员。共收回有效问卷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7.5%。问卷收回后,使用Econometrics Views 9.0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

效度分析。使用巴特利特(Bartletts)球形度检验法对所选数据展开效度分析,以判断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对19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χ2=869.384,df=421,Sig.=0.000<0.05,KMO=0.841>0.7,可见指标间具有较高相关性。

信度检验。使用克隆巴哈(Cronhachs Alpha)检验法对所选数据展开信度分析(见表3):第一,业务协同指标量表统计显示,α=0.894>0.7,样本信度较高;第二,设备协同指标量表统计显示,α=0.842>0.7,样本具有良好的信度;第三,对其他协同指标量表进行统计,发现克隆巴哈α值大多在0.8以上。整体而言,19个二级指标量表均具有较高信度。

相关性检验。采用Amos 4.0软件对表1所构建的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到结果:第一,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χ2/df=2.065<5;第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73<0.08;第三,非赋范拟合指数NNFI=0.953>0.9;第四,比较拟合指数CFI=0.987>0.9;第五,标准均方根残留SRMR=0.039<0.08。经多个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可判定,模型整体拟合度较高,具有较强解释力。

实证结论。第一,构建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模型必须根植于“协同”二字,贯穿业务、资源、机制、信息、环境五个模块,整体拟合度较高。第二,在剔除不可量化指标后,共建立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实证分析解释力较强。说明要构建零售企业共同配送的协同效应体系必须统筹全局、多维度展开,但不局限于本文所构建的指标变量。第三,在“互联网+”背景下,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效应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构建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双赢”的企业合作理念,构建物流联盟

在零售企业共同配送协同模式下,必须构建企业联盟,建立长期固定、合作信赖的战略联盟,追求长远发展和整体效益。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水平的配送模式,企业必须整合内部资源要素、组建物流联盟,树立“双赢”企业合作理念,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优化提升配送效率。构建物流联盟,必须结合“互联网+”战略,通过网络资源对物流路线、运输工具、装卸节点等进行科学设计,促使整个配送链条上各环节能够有序衔接,缩短配送时间。构建物流联盟,实质上类似于“强强联合”,即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渠道互补机制,利用线上渠道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形成贯穿供应商、渠道商、零售商、消费者的物流配送链。企业联盟的构建,必须树立“1+1>2”的理念,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共同发展模式。

(二)加强信息合作,及时调整配送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既给零售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一是在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背景下,零售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合作,促进物流配送高效性。尤其是以快速响应市场为核心,引进国际先进体系,及时对配送模式进行调整。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联盟企业间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协调、互助积极性,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协同配送模式。三是建立物流配送国家标准,如ID代码、集装箱标准等,促进配送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避免中途重新装卸、扫码等重复劳动,尤其是政府、行业协会应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提升跨境物流配送奠定基础。

(三)合理有效控制库存,科学设定库存时间

零售企業配送环节中,库存管理至关重要,是决定物流配送成本、效率的重要因素。第一,利用大数据对订单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商品库存数量能够有效提升配送成本。在零售企业实施共同配送协同效应体系下,联盟企业应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商品库存数量、仓库位置等信息,实施联动库存管理,这样既能够在最短最快时间内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又能够减少物流配送成本、提高订单利润。第二,联盟企业应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互通有无,科学设计库存计划、提高商品周转率,控制库存波动在合理区间内,缩短商品从生产至顾客手中的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培育忠诚客户群体。

(四)构建供应链信息系统,促进共同配送协同效应

信息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电子商务冲击下,联盟企业必须构建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信息共享系统,关注节点运营数据、合理设定信息共享范围,利用线上线下的O2O融合,拓宽零售企业经营渠道、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构建供应链信息系统,对采购、销售、配送等数据进行综合管理,促进共同配送的整体协同决策,增强管理反应能力,实现产业链延伸。对联盟企业内配送业务流程应进行设计与重构,在供应链管理理念指导下,实时共享节点数据,整合线上线下销售订单和资源,实施线上线下共同配送,提高组织效益,降低配送成本。

参考文献:

1.陈静.大数据时代国内零售企业协同定价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2.张琳.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协同经营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2)

3.林炳坤,吕庆华,杨敏.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协同营销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零售企业协同效应评价体系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探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矿区老年群体健身方式的协同效应分析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火山岩气藏体积压裂多裂缝协同效应及控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