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研究

2017-11-07 17:37刘芳
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传统文化

刘芳

摘要: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改编的钢琴曲目与专为钢琴创作的曲目。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标题、调式、主题特征、模仿民乐的多角度研究试图透析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整体特征,以达到对中国钢琴音乐多元的民族特征、别样的风格特征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理解。

关键词:钢琴音乐 中国风格 民族特征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47-03

笔者在1984年3期的《人民音乐》资料上查询到,中国第一首正式出版的钢琴音乐作品是赵元任先生于1914年创作的一首较为初浅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发表于《科学杂志》第一期。当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当然会有一些未经发表的、流于社会的钢琴作品,但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仅从现有资料来看,这首《和平进行曲》是中国钢琴音乐的起点。这首作品以欧洲音乐大小调体系中的功能和声为基本依据,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已经显示出其有意识的将中国民族音调融入其中,通过这种带有尝试性的创作使钢琴音乐在模仿欧洲音乐的同时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特质。这种模仿的探索过程便拉开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序幕。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主要以对传统乐曲进行改编的形式为主要创作活动,其中最早做钢琴改编的是赵元任。1913年其早在美国求学时已经将江南丝竹《老八板》和民间歌曲《湘江浪》改编为键盘曲《花八板与湘江浪》;而后,在1921年出版的《音乐杂志》第一期中发表了李荣寿运用中国戏曲音调改编的钢琴曲《中国戏剧曲》;同年,在《音乐杂志》第十二期中发表了沈仰田以中国民间曲调改编的《中国戏曲定钉缸》。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正是在这种初始的改编风之下诞生了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这种现象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有极大关联。由此现象能够看出,中国早期钢琴作品自初始便与中国民间音乐相结合,一些音乐家们通过对传统乐器的改编而使西洋乐器钢琴迈入中国民众的视野。

20世纪30-60年代是中国钢琴作品初步繁荣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此阶段不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改编曲,而且也促使一些音乐家开始进行独立的钢琴音乐创作,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在1949年之前,因为中国社会受战乱影响,音乐活动主要以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方式向前推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是1934年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活动,活动明确指出要求是中国作曲家写的,并且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在此次活动中,共有6首中国钢琴作品获奖,分别是:贺绿汀《牧童短笛》获头奖、俞便民《c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牧童之乐》、陈田鹤《序曲》、江定仙《摇篮曲》均为二等奖,贺绿汀《摇篮曲》获名誉二等奖。此活动使一批中国青年钢琴作曲家在评奖活动中脱颖而出,而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同时此活动标志着钢琴音乐的中国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受战乱影响的同时,江文也、刘雪庵等人依旧醉心于钢琴音乐创作,诞生多首钢琴作品,如江文也将琵琶曲《浔阳月夜》改编而作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与钢琴叙事曲《浔阳月夜》;刘雪庵将清末琵琶谱《平沙落雁》改编为钢琴小品《南来燕》,并且发表在《乐风》杂志上出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推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指导原则,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音乐界得到空前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取材于民间音乐的钢琴作品。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马思聪创作的《粤调三首》《羽衣舞》;陈培勋创作的《卖杂货》《旱天雷》《双飞蝴蝶主体变奏曲》;桑桐创作了《内蒙古民歌主题曲七首》;黎英海创作了《民歌小曲五十首》;汪立三创作了《蓝花花》等。此时的钢琴作品对于建国之前的作品在钢琴化方面有显著增强,在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更加关注钢琴作品的艺术性与技术性,作曲家们已经能够较为成熟的使用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技法,在关注传统调性和声功能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融入19世纪晚期的一些现代思维,借用此种技法融入中国民间音乐素材,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征的五声性和声,

这些努力使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题材上更加广泛、在作品内容上更加丰富、在作曲技法上更加成熟、在音乐风格上更具有时代性,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将民族音乐与西方技法交织融汇,在探索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966-1976年的10年是中国钢琴改编曲蓬勃发展的高潮期。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钢琴创作、钢琴演出、钢琴教学几乎停滞,在政治力的催生下,钢琴成为样板戏曲调的伴唱,便诞生了第一部钢琴伴唱曲《红灯记》。虽然和声与织体略显单一,但是这种方式开创了民族戏曲这种“土艺术”与“洋艺术”钢琴的第一次结合。随后,众多热爱钢琴的音乐家们仿佛从这条“误打误撞”的结合中看到了钢琴艺术的另一条发展道理,这便使中国传统乐曲大量的钢琴化改编,当然这种改编以颂歌性为主,才得以在当时社会中传播开来。如:汪建中的《大路歌》《浏阳河》《绣金匾》;黎英海的《夕阳萧鼓》;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储望华的《二泉映月》《红星闪闪放光彩》;崔世光《松花江上》等,这一时期的改编作品数量众多,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曲目的“钢琴改编高潮时期”。虽然当时音乐家、作曲家们是以迎合政治的需求而改编成颂歌类的钢琴作品,但同时也避免了钢琴艺术的衰退、没落、沉寂,但使钢琴这件乐器在国民中更加推进。在面对追求民族风格、模仿民族乐器的过程中,音乐家们在演奏技巧、作曲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通过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将中国传统乐曲中“静、虚、淡、远”的意境呈现出来,正是这些改编曲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的形成。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開始,中国钢琴音乐的改编较为少见了。储望华就曾说:“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并以此为起点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①在钢琴改编曲之后,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也使得新创作的作品逐渐多样化、个性化,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者们在传统调性体系内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进行大胆探索,同时也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来为我所用。文化艺术界的活跃使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不断发展、不断突破,一些作曲家采用十二音序列的作曲技法做尝试性的创作,如汪立三创作的《李贺诗两首——<梦天><秦王饮酒>》便是最早的十二音序列钢琴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陈怡的《多耶》、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罗忠铭的《钢琴曲三首》、赵晓生的《太极》等钢琴作品,无调性、泛调性、非三度叠置、半音进行等现代作曲技法开始进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中国钢琴界涌现出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钢琴作品,推动着中国钢琴不断前行。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在建国之前主要是以钢琴改编曲为主,建国1949开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还主要以中国民间歌曲配以织体、和声的形式呈现,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0来年,主要是将样板戏改编成钢琴曲。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真正开始了探索自我的创作。

抒情性风格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抒情性呈现出的是精巧、典雅、生动、鲜明的特征,此类作品的代表作有:黄虎威的《巴蜀之画》、丁善德的《晓枫之舞》、汪立三的《兰花花》等。其次,复调风格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此类作品或追求严格的复调对位、或崇尚自由的对位线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陈铭志创作的《序曲与赋格“新春”和“山歌与村舞”》2首、饶余燕创作的《引子与赋格》,这些复调作品在追求中国复调音乐的五声化方面努力探索。除抒情性风格与复调风格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对民族风格的追求与民间音调的运用,这类作品也是中国钢琴音乐中最常见的。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钢琴音乐最为重视的是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与追求。例如,模仿中国竹笛明亮甜美的音色、模仿二胡细腻吟唱的揉弦、模仿唢呐高亢嘹亮的刚劲等,为使钢琴能够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作曲家们与演奏家们不断探索。《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的改编者黎英海指出:就乐器而言,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等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像弹《夕阳箫鼓》时,演奏者的脑子里应该有笛、箫、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②由此可见,对于中国钢琴作品而言,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探索是创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例如:在储望华创作的《二泉映月》中,作曲家为模拟弓弦乐器二胡的滑音演奏法,在作品中采用大量的二度倚音、三度倚音模仿;在陈培勋创作的《平湖秋月》中,为表现一幅波光粼粼的湖水画面,作曲家使用大量震音、琶音、颤音等手法,其目的便是使音响达到构图目的;在杜鸣心创作的《水草舞》中,为呈现出水草在水面上翩翩起舞、绘声绘色的情景,作曲家在旋律运动过程中辅以大量琶音,使旋律线条的流动随琶音连绵不断。此类在音色、音响上的模仿之作数不胜数。

除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与追求之外,对民族民间旋律的多声性纵向建构——和声,成为作曲家们创作钢琴音乐时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许多钢琴作品采用中国五声性旋律材料,欧洲大小调体系内的三度叠置和声运动并不能满足作曲家的创作需求。因此,二度叠置的和声及四、五度叠置的和声等成为作曲家们用于钢琴作品的一种灵活而富有创新性的技法。其中,尤其是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具有的较为空灵的音响效果与中国传统音乐中追求缥缈虚无的意境如出一辙。例如,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便是以二度叠置、四度叠置的和声为音乐的主要运动,此和声的安排与旋律声部有效结合,勾勒出一幅曼妙的中国山水画画面。

三、中国钢琴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钢琴音乐至今发展约100年,这个过程是在一代代作曲家的辛勤耕种下不断被推进的,以至于今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也有机会踏上国际舞台。在这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中国作曲家们从改编开始,不断与欧洲文化碰撞、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在摩擦中积累创作经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特征的种种技法、种种规律、种种风格。

首先,中国钢琴音乐表现出对传统民间音乐中最富特征的音调的继承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五声调式与五声音阶。正是由于这种音阶调式形态的特殊性,迫使作曲家们不得不探索符合这种旋律进行的中国民族和声,所以就自然涌现出将五声性融于四度、五度叠置的和声之中,运用十二音序列手法将五声元素呈现等多元化的探索。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在大量钢琴作品的题目上。在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上我们能看到《夕阳箫鼓》《二泉映月》《兰花花》《阳关三叠》《巴蜀之画》《涛声》《东山魁夷画意》等,这些名字的亮相都使人引发联想,并试图将音乐与画面对应构图,仿佛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要跃然而出。这种标题音乐的特征与西方标题音乐有很大差异性,西方标题音乐鲜少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概括,其标题更倾向于对作品精神特征的概括,而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更直接表明音乐的内容,为听众的欣赏体提供参照依据。

再者,钢琴由于其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多声部的表现、方便的調性变化而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面对这样一件国际化的乐器,中国传统音乐借助其传播之势,使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新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大量耳熟能详的传统音乐曲目,古琴曲、二胡曲、琵琶曲、唢呐曲等种类繁多。在将这些传统文化改编与再创造的过程中,对于原曲风格、气韵、内涵、精神的继承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数位作曲家笔耕不辍、努力创新,在他们的创造下,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被“中国化”,同时也使中国传统音乐丰富的神韵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内化的继承。

在这100年的历史长河中,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借助民间歌曲、借助戏曲唱段、借助样板戏、借助民间素材,中国钢琴音乐从改编之路开始踏上了其逐渐艺术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充满荆棘,但是时至今日回望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我们不仅赞叹前辈的智慧与勇气,更加感恩前辈们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无数作品。观今日,中国钢琴音乐依旧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继续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我们期待下一个百年。

注释:

①张前:《为了发展中国的钢琴音乐——储望华钢琴创作交谈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版第1期.

②苏澜深:《探中华之乐 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9年版第1期.

参考文献:

[1]郭立红.从中国钢琴作品看钢琴音乐的民族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2]韩佩君.“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奏[J].中国音乐,2004,(02).

[3]唐平.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风格分析[J].音乐研究,2006,(04).

[4]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5,(03).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传统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