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 邱锜敏, 张 媛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补中益气方联合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康复的效果观察
何 晶, 邱锜敏, 张 媛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分析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补中益气方、康复训练在促进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顺产产妇90例,于产妇分娩后均进行常规盆腔康复训练,并根据术后干预方式分为补中益气方组、物理治疗组、联合组各30例,比较3组的盆底肌肉肌力、盆底肌收缩功能、并发症。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的盆腔肌力4级、5级比例显著高于补中益气方组、物理治疗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肌收缩力显著高于治疗前以及其他2组(P<0.05)。联合组分娩3 d后的母体桡动脉血血气显著高于物理治疗组、补中益气方组(P<0.05)。3组产妇的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补中益气方、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提升产妇盆底肌肉肌力,改善盆底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康复训练; 盆底功能; 补中益气方; 盆底肌力
女性怀孕期间盆底功能以及解剖学结构均有明显变化,随着胎儿生长,盆底肌肉所承受压力增加,因受持续性高张力影响,导致盆底肌张力下降,从而引起盆腔功能障碍[1-2]。研究[3]显示,在已育女性中,盆腔功能障碍患者所占比例在37%~45%。盆腔功能损害可引起多种不良症状,如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阴道松弛等。本研究探讨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康复训练联合补中益气方对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0例顺产产妇随机分为物理治疗组、补中益气方组以及联合组各30例。纳入标准: ① 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羊水异常、前置胎盘、先兆早产等合并症; ② 以往无电刺激、盆底康复训练等治疗史; ③ 对本院研究治疗方法无禁忌证,能配合治疗; ④ 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合并妊娠期并发症; ② 有巨大儿、阴道助产等危险因素; ③ 有盆腔手术史; ④ 合并造血系统、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 ⑤ 患精神疾病,意识异常; ⑥ 不愿参与研究。物理治疗组予以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其中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 补中益气方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康复训练治疗,其中初产妇23例,经产妇7例; 联合组采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补中益气汤治疗,其中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3组产妇年龄、孕周、产前体质量、新生儿体质量以及新生儿双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产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3组均于产后42 h接受盆底肌训练,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讲述盆底肌训练方法与作用,并指导训练。康复训练选择产妇舒适体位,如站立、坐、半卧等,缓慢深吸一口气,并于吸气时对尿道、肛门进行收缩,持续该动作5~8 s, 而后呼气,保持身体放松,每日根据产妇身体情况调整练习次数, 15 min/次。
物理治疗组: 以盆腔康复训练为基础加用物理治疗,仪器为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治疗仪(ES-420型 日本伊藤超短波株式会社),产妇选取仰卧截石位,将肌电位探头置于产妇阴道,对电刺激脉冲频率进行调整。首先,操作人员试探性由低至高调整频率,以产妇无疼痛感最为适宜,通过电刺激将盆底浅层、深层肌肉唤醒。其次,将低频冲击反馈电刺激仪脉宽调成320~740 Us, 脉冲频率调整为8~32 Hz, 按照屏幕曲线升降情况对产妇盆底肌肉运动进行指导,治疗时间为30 min/次。
补中益气方组: 在盆腔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方。处方为君药黄芪15 g, 臣药党参10 g、白术9 g、炙甘草9 g, 佐药柴胡6 g、升麻6 g、当归10 g、陈皮6 g、枳壳10 g、益母草15 g。煎服,取200 mL药液服用,分2次用药, 1剂/d。
联合组: 采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补中益气方联合治疗,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
1.3 观察指标
① 盆底肌肉肌力: 利用神经肌肉刺激仪(GD-752型 欧技技研公司)对盆底肌肉肌力进行测定,共分为6个级别,肌肉无收缩为0级,肌肉收缩1次且未超过1 s为1级,肌肉收缩2次且超过2 s为2级,以此类推。② 盆底肌收缩功能: 经生物反馈技术对该指标予以评估,内容包括盆底肌最大收缩力、收缩持续时间。③ 母体桡动脉血: 于分娩前、分娩3 d后取1 mL桡动脉血予以血气分析。④ 并发症: 观察产妇产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盆底肌肉肌力比较
治疗前, 3组产妇盆底肌力1级、2级居多,治疗后, 3组盆底肌力以3级、4级为主。治疗后, 3组产妇0级、1级肌力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3级肌力为0%, 显著低于补中益气方组的40.00%、物理治疗组的43.33%(P<0.05)。联合组经治疗后,4级、5级比例分别为60.00%、23.33%, 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且显著高于补中益气方组(40.00%、3.33%)、物理治疗组(36.67%、6.67%)(P<0.05)。见表2。
2.2 3组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肌收缩力比较
治疗前, 3组产妇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肌收缩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联合组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达(3.19±1.04) s, 盆底肌收缩力为(50.67±12.15) cmH2O, 显著高于物理治疗组、补中益气方组(P<0.05), 而补中益气方组、物理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2 3组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比较[n(%)]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联合组比较, #P<0.05。
表3 3组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肌收缩力比较
与联合组比较, *P<0.05。
2.3 3组产妇分娩前后桡动脉血血气分析比较
与分娩前相比,物理治疗组、补中益气方组桡动脉血血气指标显著下降(P<0.05), 而联合组分娩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但联合组分娩后3 d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见表4。
表4 3组产妇桡动脉血血气分析比较
与分娩前比较, *P<0.05; 与联合组比较, #P<0.05。
2.4 3组产妇产后并发症比较
物理治疗组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33%、6.67%, 补中益气方组均为3.33%, 联合组无产妇出现并发症。3组产妇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阴道分娩有利于确保新生儿健康,并促进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是产科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研究[3]显示,顺产产妇盆腔组织受损可致使盆底肌力下降,从而影响盆腔功能。盆底组织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因素有: ① 在妊娠期间,随着孕妇孕周延长,子宫体积增加,其所承受压力也相应增加,可牵拉盆底肌肉组织,孕期激素水平改变也会致使盆底结缔胶原成分产生变化,降低盆底支持力[5-7]; ② 在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过程中,产妇盆底结构拉伸,可引起结缔组织分离,盆底组织也会因此出现神经改变[8-9]。
盆底组织损害对产妇术后身体恢复影响较大,其还可能引起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不良事件。产科医护人员需为产妇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治疗计划,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研究[10]发现,生物反馈电刺激具有疗效显著、无创、无痛等优势,它能将产妇分娩后的疲劳度、电位值、盆底肌力等利用压力曲线、肌电图等形式展现,使肌肉活动转变成视觉、听觉信号,从而给予产妇反馈,便于产妇按照反馈信息调整盆底肌锻炼方式。康复训练是指产妇分娩后接受常规盆底肌训练,可选取舒适体位进行肛门收缩、尿道收缩等运动[11]。康复训练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是促进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常用方式,然而单用时效果不佳。林蓓蓓等[12]选取198例产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接受盆底肌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盆底肌力、盆底肌张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仅为3.0%。表明康复训练与物理治疗联用时,能进一步提升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力。
中医学中并无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病名,根据产妇症状表现,可纳入“阴脱”、“产后小便不禁”范畴[13-14]。华彬[15]研究显示,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物理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力提升,优于单独采用物理治疗的对照组,且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补中益气汤在提升盆底功能中具有重要价值。补中益气方由李杲制定,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该方包含柴胡、炙甘草、党参、益母草、白术、升麻、当归、陈皮、黄芪、枳壳多味中药[16-18]。柴胡性微寒,可疏气解郁、疏肝利胆,在子宫脱落、脱肛中适用; 炙甘草可益虚补血; 党参具有益气补血、健胃祛痰功效[19]; 益母草可消水调经、活血祛瘀; 白术具备燥湿利水、健脾益气功能; 升麻可清热解毒; 当归可活血、补血[20]; 陈皮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黄芪可利尿托毒、补气固表; 枳壳具有理气宽中之功效[21]。上述多味中药联用,能纠正产妇产后体虚、中气不足症状,提升盆底肌张力。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补中益气方联用能进一步提升顺产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力,从而改善盆底肌收缩力,延长收缩持续时间,提高产妇盆底功能。
[1] 叶茜, 钮琳玮, 赵玲. 产妇盆底功能情况调查及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分析研究[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11): 843-846.
[2] 李环, 龙腾飞, 李丹彦, 等.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三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措施及实施方案[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5, 31(6): 522-529.
[3] 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 等.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50(6): 420-427.
[4] 胡静, 熊莉.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补中益气汤对产后盆底康复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8): 1766-1768.
[5] 陈小宁, 张淑清, 卢文琼. 盆底康复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J]. 安徽医学, 2015, 36(2): 160-163.
[6] 杜玉玲. 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12): 2452-2455.
[7] 罗真, 肖娟, 张海燕.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情况的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05(8): 18-19.
[8] 刘叶君, 张璞. 补中益气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7, 23(2): 99-100.
[9] 杨玉培, 刘玉玲, 石莹莹, 等. 盆底肌肉锻炼及锻炼时机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26): 3170-3174.
[10] 徐扬, 刘娟, 左玲, 等.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1): 119-120.
[11] 张珂, 王澜静, 焦玲洁, 等. 不同盆底康复疗法在改善产后盆底肌力的作用[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8): 623-626.
[12] 林蓓蓓, 祖月娥, 范幸, 等. 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的疗效分析[J].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5, 21(6): 545-548.
[13] 周轶, 刘杰, 徐秋莲, 等. 少腹逐瘀颗粒用于产后恢复的作用及应用价值[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9): 2292-2294.
[14] 周玲, 石和元, 王平. 论培元固本法在产后调护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8): 2956-2958.
[15] 华彬. 补中益气汤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医药导报, 2016, 35(S1): 41-42.
[16] 于莉英, 王旭东. 中医产后养生方法概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12): 4245-4247.
[17] 姜卫国, 洪淑惠.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 山东医药, 2015, 55(45): 26-29.
[18] 刘大纯, 罗梅, 何倩倩, 等. 中医药特色疗法促进产妇产褥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 重庆医学, 2016, 45(7): 947-949.
[19] 杨大松, 李资磊, 王雪, 等. 土党参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J]. 中草药, 2015, 46(4): 470-475.
[20] 杨洋, 吴程彦, 严铭铭, 等. 大三叶升麻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5, 26(34): 4865-4868.
[21] 邓可众, 丁邑强, 周斌, 等. 枳壳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14): 36-38.
EffectofBuzhongYiqidecoctioncombinedwithlow-frequencyimpulsefeedbackelectricalstimulationandrehabilitationtrainingonpostpartumpelvicfloorrecovery
HEJing,QIUQimin,ZHANGYuan
(Department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TheThirdHospitalofWuxi,Wuxi,Jiangsu, 214000)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low-frequency impulse 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uzhong Yiqi deco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romoting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recovery.MethodsA total of 90 women with vaginal deliv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given routine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Buzhong Yiqi decoction group, physical therapy group and combined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muscle strength of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le function of pelvic floor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proportion of muscle strength of pelvic floor with grade 4 and grade 5 in the combin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uzhong Yiqi decoction group and the physical therapy group(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dura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 force of the combin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or larger than treatment before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After 3 days of delivery, the maternal radial artery blood gas of the combin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hysical therapy group and the Buzhong Yiqi decoction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elvic organs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ConclusionThe use of Buzhong Yiqi decoction and low-frequency impulse 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enhance pelvic floor function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elvic floor function; Buzhong Yiqi decoc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R 711.33
A
1672-2353(2017)19-073-04
10.7619/jcmp.201719021
2017-04-1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