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017-11-07 06:26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疗法心理健康大学生

李 群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7-07-23

李群(1964-),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阅读疗法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李 群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阅读疗法”起源于欧美早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但在中国却被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在运用探索中。实践和实验证明,嵌入式阅读疗法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文化产业和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的欣赏和网上阅读是“阅读疗法”的新发展。

阅读疗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嵌入式

一、阅读疗法的历史沿革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也叫图书疗法、文献疗法,其概念最初起源于希腊,是由“图书”和“治疗”两个词合成而来的[1]。阅读疗法最早是作为一种医疗实践活动。早在中世纪的开罗,就有牧师为病人诵读《古兰经》,以辅助手术和药物治疗。18-19世纪英法等国的内科医生在为病人开具处方的同时,常常附上对患者有康复作用的书单。美国的著名内科医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是已知的第一位正式使用阅读治疗的医生,他在1810年就呼吁精神病医院提供有益健康的读物,通过阅读减轻病人压力、矫正病理性情绪状态。[2]最早使用“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人塞缪尔·克罗色尔斯,他于1916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一家文学门诊”一文,指将图书用于治疗的技能,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3]297-316上世纪30年代后,阅读疗法得到了西方国家相关机构的普遍重视。[4]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心理问题日趋凸显的背景下,阅读疗法被研究者所关注。

笔者以“bibliotherapy”为题名在西文电子期刊库选择几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锁定为2004-2014年,结果如下:在EBSCO学术资源检索平台的子库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检索出34项,在Emerald库中搜索结果为47项,在Elsevier 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的子库Psychology中结果为32项。具体分析,主要集中在阅读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认知治疗)研究;阅读疗法治疗焦虑症及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阅读疗法对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研究;阅读疗法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心理疗法、行为疗法与联合用药疗法)研究等方面。目前,在西方,阅读疗法不仅理论体系日渐完善,实证研究也逐渐成熟。这表现在:阅读疗法研究机构林立;阅读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医院、图书馆、监狱、戒毒所、养老院等都有图书治疗设施;图书馆和医疗康复学界已经把阅读疗法列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虽然在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有大量散见的阅读疗法的思想[5]101-186,但真正对“阅读疗法”进行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引进阶段、9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本世纪近十年来即现阶段的高峰阶段。国内有关“阅读疗法”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夏镇夷先生在1982年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中,指出“阅读属于工娱疗法的范畴”。陈信春于1991年在《图书馆杂志》第2期发表了《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南京大学的沈固朝教授1994年发表了《图书,也能治病》一文,他们都是将西方的“阅读疗法”介绍到国内的早期研究者,也标志着我国阅读疗法系统研究的开始。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2003-2006年,王波对我国从先秦到明清的阅读疗法案例进行系统梳理,连续在9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逐渐完善这一理论,并于2007年将这些论文整理汇编成《阅读疗法》专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这应该是我国有关“阅读疗法”的最为全面系统的专著。如果说王波的研究偏重“阅读疗法”理论体系的建构,那么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则因为将“阅读疗法”运用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实践而成为先行者,从2000年发表第一篇“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起,到2014年,宫老师和其团队共发表相关论文19篇,其十几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将中国的“阅读疗法”的实践运用和实证研究带进一个较高境界,在国内图书馆界产生较大影响力。

综观上述,发现阅读疗法在国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起步晚但发展快。如果按照1982年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中出现这一概念算起,也比西方国家晚了66年,但是从90年代以来的这20多年,“阅读疗法”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下图是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阅读疗法”后出现的研究论文数量,有1300多篇,尤其近十年呈现很大的增长趋势。

第二,研究者大多数图书馆领域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图书馆领域期刊,这一点与国外从事“阅读疗法”理论研究和运用大多是医学领域不同。宫梅玲老师作为图书馆馆员能够取得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在早期也得到了我国著名心理医生丛中教授的帮助和支持。[5-6]

第三,研究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群体。这应该是由于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热爱阅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对于国外“阅读疗法”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对于“阅读疗法”的运用还是有限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阅读疗法

(一)阅读疗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由于阅读疗法最早来源于医疗实践活动,后主要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所以“阅读疗法”的概念界定也基本与此相关,比如1941年的《道兰德插图版医学词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中,“图书疗法”被定义为:利用书籍于精神疾病的治疗[3]9。我国最早引入此概念的沈固朝先生将此定义为:“一种在医生或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活动。它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治疗疾病,尤其是精神和情绪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疾病,包括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波折的情绪反应,因思维和行动失常而住院治疗的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伴有因情绪紧张造成的身体症状,以及因嗜毒、年龄、慢性疾患和残疾而丧失劳动力的病人等。”[7]

随着对阅读疗法的实践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阅读疗法的概念也应有所改变,笔者认为,广义的阅读疗法可以定义为:专业人员针对读者的具体问题,为其提供的有意义的阅读资源,并指导其有计划地阅读,使其在阅读活动中得以安慰、领悟甚至升华而改善问题。

在此,“提供有意义的阅读资源”是阅读疗法的核心,也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化”素养所在。而随着文献资源的多样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资源也不仅限于纸质图书,好的影视作品也可以作为阅读资源;微博、微信等利用互联网发布的资源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

阅读疗法的原理,也就是阅读为什么能治病的机制,在王波的《阅读疗法》中有详尽的论述,王波老师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心理生理学原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心理学原理包括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领悟说。[3]16-36笔者发现,王波老师的论述更多的是从一般意义的阅读来谈“阅读为什么能影响人”,这种影响能够“治病”,也有可能会“致病”。比如,王波老师提到,欧洲曾有不少爱情至上的小青年,因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掀起自杀风潮。

在笔者上述的“广义的阅读疗法”范畴内,“阅读疗法”的治疗机制在于:在专业人员针对读者具体情况提供有意义的阅读资源并指导其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读者得以安慰、领悟甚至升华而使问题改善。其中“安慰、领悟、升华”是阅读疗法的三个主要作用机制。

“安慰”的作用在于,读者在阅读作品中找到知音、知己,将自己投射于作品中某个人物,该人物的命运与自己相似甚至更加悲惨,该人物的所思所想正是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更精准地表达了自己意识到却无以表达的想法。读者产生认同、共鸣,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有被慰藉感,得以安慰。比如,作为阅读疗法,面对失恋的青年,就不能提供《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类书籍,可以建议其去读《飘》或者观看影片《乱世佳人》,主人翁的失恋和命运的挫折以及对待挫折的态度会对读者有启示。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把读书比作“精神避难所”。

“领悟”的作用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悟”到了更高的境界、更广阔的天地。读者的问题通常在于把自己的困境夸大,或者狭隘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高考考砸,自己就全完了”等等非理性信念。在专业人员帮助下,让其阅读有关作品,比如《生命的重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美国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等,使其认识到人人都会遇到困境,别人的困境可能比自己大得多,并且“领悟”到“困境”并不全是坏事,“困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变压力为动力,让生命有弹性、更加坚韧。将读者单一的、狭隘的思维方式改变为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这也是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

“升华”的作用在于,读者通过阅读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调整甚至改变,那么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会发生改变。能起到这样作用的作品往往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一些世界名著就有这样的力量,像《相约星期二》《悲惨世界》《简爱》《富兰克林自传》等。因为一些读者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偏差,过于在乎名利权,在乎别人的评价,从而导致生活的困惑。用心阅读这些作品,读者会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会认识到爱、平等、奋斗等这些积极正向的价值目标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如果“安慰”是指“阅读是精神避难所”,那么“升华”就是将“阅读”变成“被高人引领到天堂”。

以上三种机制并非各自独立,有时一部作品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也会因为个体的理解和领悟力的差异,同一作品带给每个人的作用会有所不同。总之,作为实施阅读疗法的专业人员,首先要有对读者问题的诊断和对作品的识别能力,其次要有大量文献资源的储备,才能为读者提供有意义的阅读资源,就像医生要会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在“广义的阅读疗法”范畴下,阅读疗法的适用范围也在扩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治病的临床性阅读疗法,更有面向正常人的发展性阅读疗法。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阅读疗法,更倾向于后者。

(二)“阅读疗法”可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的激增、大学生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和情感的困惑、就业的压力等原因,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迷茫,“对未来无目标,对学习无动力,对生活无乐趣”的“三无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8]尤其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恰处在应试压力最大的初中高中阶段,不仅使他们无暇读书(此处“读书”非指学校教科书或教辅资料,而是指对他们形成人生观有帮助的“无用书”),甚至往往因为恶性竞争使他们形成过于功利化的短浅的价值目标,并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四大功能中的首要任务。当前高校非常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通过“两课”开设和一些社团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团体(个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这些措施是有作用的,但“阅读疗法”作为一种高校育人的补充的辅助措施,有着其他做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阅读环境舒适温馨,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包括形式多样的数据库资源。

其次,高校有丰富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高校教师虽然不能都成为阅读疗法的专业人员,但高校有一批阅读品味高的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一些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整合各院系中对此有兴趣的教师资源,经过培训,建立一支开展阅读疗法的队伍。

第三,阅读疗法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成人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有学者认为隐性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开展:有意识的自学活动,对各种生活事件的领悟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9]这其中第一、二种方式都可以通过阅读活动来进行。

三、开展阅读疗法的实践与反思

(一)嵌入式阅读疗法的尝试

所谓“嵌入式阅读疗法”,就是将阅读疗法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到教学中,更多运用发展性阅读疗法,淡化疾病和治疗的意识,使学生在正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帮助和成长。

笔者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同时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故尝试进行将阅读疗法嵌入到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2015年上半年,笔者承担了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生物(师范)专业(58名学生)选修课教学,课程共16学时,每周2学时,历时2个月。笔者将该班作为实验班,将阅读疗法的理论渗透在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首先在干预前先对全班做SCL-90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有学生F4(抑郁)得分较高,就推荐她阅读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10堂幸福教养课》《幸福人生的秘诀》。对大多数同学,推荐图书有《相约星期二》《爱的艺术》《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儿》等40多种。要求学生在教师推荐的书目中自由选择,至少精读4册图书,每2周写一篇读书心得,共4篇。第二,每周一次的集中学习(课堂教学),共8次。根据学生的状况,设置四个话题:大学生目标训练、情感和自制、情商和人际沟通、挫折应对与乐观的人生态度。课中邀请部分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第三,针对SCL-90得分较高的学生,重点关注,对其读书心得认真审阅并给予反馈指导。2个月后,再进行一次SCL-90测试。两次测试结果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

表1 实验班学生SCL-90前后测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阅读疗法的干预使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七个因子上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以下是部分学生读书心得摘选。

胡同学:“我们需要用语言支持自己,而不是诋毁自己。我们诋毁自己的次数多了,这诋毁的声音是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听到的别人的声音。”有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胡乱地责骂我们,导致孩子隐藏了自己的才能和天赋,阻碍了自己的发挥。所以呢,我们要做自己的拉拉队长,给自己加油打气。——读《生命的重建》心得高同学:其实我从来没有看过正式描述死亡的书,因为自己总是想不清楚,想想又觉得悲观。可是在这本书里,老人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一旦你学会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是的,人总要死。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浑浑噩噩活在这世上的借口。死亡是莫里教授选择的第一个话题。我隐隐联想到海德格尔那句“向死而生”。反而是,透彻想清楚死亡的必然,才能让我们真正学会好好生活吧。——读《相约星期二》心得

(二)对高校开展嵌入式阅读疗法的反思

经过探索,笔者认为,在某些课程中(尤其是人文类课程)渗透阅读疗法是可行的。虽然大多数教师并无心理学学科背景,也无需施测SCL-90等量表,但只要按照发展性阅读疗法的理念来推行,对学生的成长会有帮助的。在将阅读疗法嵌入到教学或学生其他活动中时,可以考虑三个“并存”。

其一,自由与要求并存,即给学生一定范围的自由和一定程度的要求。

教师应熟悉一些优秀的经典书籍目录,也应了解较新的出版动态,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书目范围,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笔者在实验班遇到学生询问老师能不能只读自己喜欢的书,比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笔者先去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认为该书不符合“阅读疗法”(实验班学生并不知道这个概念)的宗旨,就说服学生先按照教师提供的范围选书。对于学生“读书心得”的撰写,也有一定要求,比如字数、格式、题材等,使得学生必须精读才能写出心得。

其二,纸质书与非纸质书并存。阅读的形式不仅仅是纸质图书,影视作品也可以成为学生欣赏的作品。当前文化产业空前发达,学生也很喜欢追剧,可以利用这一形式的作品来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观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并邀请文学院教授给学生介绍路遥创作这部小说的背景。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来观看一些优秀影片,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美丽心灵》等。

其三,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并存。“阅读疗法”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其阅读方式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有新的发展。现在学生习惯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老师经常将一些优秀文章发给他们,开拓他们视野。

总之,在高校开展“阅读疗法”,应该更注重其发展性特点,而淡化其治疗性特点,也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精神成人的有为之路。

[1] 王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2] 李芬,陈颖曼等.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2).

[3] 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4] 宫梅玲,丛中.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

[5] 宫梅玲,丛中等.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0).

[6] 宫梅玲,丛中,阅读治疗抑郁障碍典型案例剖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9,(5).

[7] 沈固朝.图书,也能治病[J].世界图书,1994,(3).

[8] 李群.让大学生“精神成人”[J].中国德育,2008,(1).

[9] 岳晓东.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认识与培养[J].教育导刊,2000,(5).

ReadingTherapyanditsApplicationin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LI Qun

(SchoolofTeacherEducation,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Reading therapy" originated from early medical practic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t being explored by university library workers in China.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show that embedded reading therapy can become one of th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oday, the appreci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online reading are new developments of "reading therapy".

reading therap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bedded

G444

A

1674-2273(2017)05-0109-05

(责任编辑何旺生)

猜你喜欢
疗法心理健康大学生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