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课堂

2017-11-07 12:28刘昌利
教书育人 2017年14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师

刘昌利 彭 婕

构建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课堂

刘昌利 彭 婕

近日,到课堂听一位青年教师的生物课,课题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师在板书时出现了笔误,胞“吞”写成了胞“吐”,胞“吐”写成了胞“吞”。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一时疏忽或紧张,出现一些小失误,在所难免,但出现失误之后,全体学生仍十分配合教师,无一提出异议,还不断点头称是,这未免让人诧异。由此我想起了以前一次听课,教师讲完一道例题后发现讲错了,但可悲的是讲题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质疑。是都没有发现吗?显然不是。问题在于学生普遍缺少质疑精神,没有批判性思维,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用自己独立思考,不用提出异议,教师说的都是标准答案。这种思维的惰性怎么能产生创新性人才?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新发展已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主旋律,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课堂开始。

一、构建能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项科学研究,一项发明创造,需要研究者几年甚至穷其一生的努力,如果只凭个人意志品质来坚持很难持久。很多大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有时达到了痴迷的状态。可见,兴趣爱好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1.动手实验

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时一个小实验就能让学生从此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一学科,甚至影响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专业选择以及今后的择业方向。

因此,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一定要做,有人图省事,播放视频或用嘴讲实验,这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教师自己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学生分享,例如,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实验,如,在讲原电池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水果电池,制作音乐贺卡等。

2.增加体验

让学生走出去,让专家学者走进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例如,组织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参观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目睹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成果,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和互联网直通,在课堂上通过互联网随时展示新的技术和发现,把学生的眼界打开。例如,讲海水淡化时通过互联网将世界上较领先的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展现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3.引导启蒙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介绍科技发明的小故事或发展历史,培育创新意识,例如,高中化学讲苯结构的时候介绍苯结构发现的小故事。

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碳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

讲硫酸铜时介绍农药波尔多液发现的故事。

在盛产葡萄的法国波尔多市有一位园丁,他种在马路两旁的葡萄经常被过路的馋嘴人偷吃,一气之下他就把苦味的蓝矾水与涩味的石灰乳和在一起,洒到了葡萄藤上,贪吃的人认为洒的是毒药,自然就不敢偷吃葡萄了。就在这一时期,波尔多的葡萄树都受到了霜霉病(叶子上生出像霜一样的霉斑)的侵害,波尔多大学的植物学教授米亚尔第(Millardot,1838~1902年)和园丁们想尽了办法,仍免不了葡萄树逐渐枝残叶枯。从不气馁的米亚尔第继续深入各处的葡萄园里察看病情、琢磨对策。有一天他意外发现,一片种在马路两旁洒了蓝白色药液的葡萄树仍然枝繁叶茂,这一奇异的现象使米亚尔第激动不已。当他从园丁那里问清事由后,就立即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开始对这种蓝白色药液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生病的葡萄树上进行大规模的试验。事实证明,园丁的这一“防贼高招”确实能防治葡萄的霜霉病。

这些小故事蕴涵大道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兴趣,明白了“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和“天才始于勤奋”的道理。

这些措施运用得当,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终身从事某一领域研究也会起到启蒙作用。

二、构建鼓励多质疑的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这在心理学上叫“权威效应”,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

创新要尽量降低“权威效应”的影响,不能盲目崇拜、迷信权威、要敢于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1.搭建平台

学生主动的质疑和传统课堂提问不同,质疑是自发、主动的,提问是被动的;主动时思维积极、活跃,被动时思维迟钝、狭窄。课堂教学程序上设置质疑环节,从程序和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提问的机会,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讲授新知识之后或在师生讨论之后,设置“我的质疑”环节,学生及时把学习中的疑问和想法讲出来,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锻炼了思维,启发了其他同学。也可在黑板上设置“我的质疑”专栏,学生随时将学习中的疑问写在黑板上,广泛征集学生答案,这样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探究积极性。

2.关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授内容不仅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也就是关注“为什么”,在关注过程中学生会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会发现很多疑问。例如,高中化学讲元素周期表时,先介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周期表的过程,从他研究的艰难曲折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再介绍新的周期表,通过新旧周期表对比,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由按相对原子质量排列变成按原子的核电荷数排列,周期表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列方式等。

3.评价引导

课堂评价上鼓励学生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从手段上给予加分等评价方式,提出的问题质量高的给予特殊表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提出的问题幼稚、离奇的不讽刺挖苦,从态度上给予肯定。

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思维得到锻炼,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构建有民主氛围的课堂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传统的课堂只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因此课堂失去了魅力,学生的灵性被扼杀、思维被抑制。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构建有民主氛围的课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由课堂的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教师应该善于学习,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善于引导,即使是“异想天开”“稀奇古怪”“莫名其妙”“胡思乱想”的问题,都能宽容并加以认真对待,与学生共享探究的乐趣,教育专家袁振国说:“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最伟大之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每天在课堂发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保护它,维护它,尊重它,促进它更进一步地、更积极地发展。”

2.改变教学模式

要真正创设具有民主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形成民主氛围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尽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课堂结构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杜绝“我讲你听”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3.创设民主环境

必要的形式会促进内容的实施,合桌围坐为民主的课堂创造了便利条件。这种书桌排列方式可以反映出如下改变。

师生是平等的。通常班级多采用的是“秧田式”或“插秧式”的排座方式,也就是学生面对教师依次而坐,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教学,而这种显然是种训导的姿势,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合桌围坐,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不再有高低之分。

生生是平等的。合桌围坐像开圆桌会议一样,没有主次之分,学生觉得不受拘束,心理较为放松,大家可以更好地交流合作。

在民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

创新始于问题。早在1932年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讲话就提到:“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Galil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以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这种问题能力要从课堂中培养,中小学课堂只有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及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以形成积极的探究驱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尝试以下思路: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自然现象,用已有知识和预习得到的新知识尝试解释;将一些结论型问题,例如定理、性质、原理、规律等改为探索性问题;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阶梯式问题形成问题情景,获得新知识的生长点;运用实验过程、现象、结论设计问题情境;运用某些思维方式,例如,特殊化、一般化、类比、联想、逆向思考等形成问题情景等。

2.自主解决问题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教材和查找资料对所设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独立地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然后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课堂上和同学们相互分享,会起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作用,当然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前的认真预习、认真思考是必需的。

3.师生共同探究

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在讨论中释疑解难,在交流中提问质疑,在困惑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尝错中期待问题解决。教师作为一位引导者参与到学生中间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困惑和认知差异并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着眼于学生学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必须构建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课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