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
自助式科研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
刘爱玲
自助式科研共同体,即教师根据研究内容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形成科研共同体,共同探讨、解决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提升科研能力。我校自2014年采用此形式进行科研管理后,教师的科研参与度大幅提升,科研范围由原来的单一学科扩展到多学科,获奖面由骨干教师扩展到多数教师。将2013年与2014年取得的区级科研成绩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的科研水平确实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图.2013-2014学年区级科研成绩对比
为了保证共同体的高效运转,提升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科研室分别从观念认知、组织管理和评价激励等方面出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做研究。
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科研室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帮助教师形成科研共同体愿景。首先,通过专家讲座和骨干教师现身说法鼓励教师相互合作,引导教师形成个人科研愿景。其次,通过集体达成共识,将个人科研愿景融合到集体愿景中,形成组建共同体的意愿。教师参与愿景形成的过程涉及信息处理、整合、评估以及反馈等步骤。再次,科研室收集并比较个人科研愿景,列出问题表,供教师思考;组织教师寻找问题根源,总结大家的期望指标,并进行愿景描述;了解教师对愿景描述的反应,必要时做出修改,并最终确定愿景。这一系列的行动成功地解决了教师如何参与科研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共同体成员可以互相监督,避免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此外,共同体满足了教师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团队成员间“惺惺相惜”,可以增强凝聚力,也能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为此,科研室与教科室协同合作,要求教研组、年级组定期聚在一起,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问题、一种学生表现等进行讨论,为教师组建“自助式科研共同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通过科研共同体,把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集合在一起,互相帮助,合作共赢。这种组合主要有两种形式:(1)固定组合,保证稳定。学校鼓励教师短期内将共同体固定,保证合作科研的深入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尽量不在同一共同体内,而是分头组建共同体,以一带一或一带二的方式促进年轻教师的发展。(2)及时调整,彰显灵活性。教师通过一轮合作、分享,如果感觉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且有所收获,则可以继续合作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果在确定下一轮研究内容和目标时出现分歧,则可以自动解散,寻求新的伙伴组建新的共同体。
科研共同体的人数直接影响小团队的凝聚力,我们一般要求3人左右组合,分工负责具体的研究步骤。(1)分工。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协调关系保持“共同体”的活力,同时还要为组员提供方法指导等。其他教师则要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以成员优势互补为原则进行工作。(2)交流。教师在合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常用的合作方式包括三嘴四舌式集体讨论、独立见解式个案交流和成长记录式资料积累等。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大家才能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3)提炼。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科研共同体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过程性资料,为科研成果的提炼积累素材。因此,科研室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定期监测研究进度。
科研室支持教师进行“跨界”科研:一是跨学科,二是跨学校。针对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可参考的合作研究方式,如,可以按照同年级、同学科、同目标组建科研共同体。同时,为追求合作成效的最大化,科研室支持教师之间进行跨学科合作,如,数学与科学、音乐和美术等。此外,我校与文一街小学是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同学科教师也可跨校组建“自助式科研共同体”,将两校的问题放在一起对比、交流和讨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科研室十分重视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的结合。科研室不仅关注共同体所取得的奖项和成果,更关注教师在合作科研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增量以及个人的专业发展。
我校教科研的奖励制度由校长室与科研室共同制定,类别包括:(1)阶梯奖励制度。优秀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按国家、省、市、区等级给予不同奖励。(2)单项奖励制度。学校设置“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单项奖,奖励科研成绩优秀的教师。(3)推优倾斜制度。对往年取得优异科研成绩的教研组,学校采取优先推荐参加区市评比的“倾斜策略”,以此来激发教师的“精品”科研意识。
“自助式科研共同体”培养了教师的合作精神与共享意识,提升了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教育与科研、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