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国学修养与书法二讲》读后

2017-11-07 09:17顾春芳,白锐
中国书画 2017年7期
关键词:沈鹏书法艺术国学

随笔

沈鹏《国学修养与书法二讲》读后

编者按:2017年第1期,本刊刊发了沈鹏先生《国学修养与书法二讲》讲稿。自刊发后,我们收到了众多读者的良好反响,并代读者向沈鹏先生作了反馈。兹有沈鹏先生的学生顾春芳、白锐读后感两函,供读者借鉴、讨论。为便于阅读,刊发时未采用信札方式,并为其拟了标题。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

顾春芳

老师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于2006年5月17日和2006年6月19日,虽然标注为演讲稿,实则是分量很重、意蕴深厚的两篇学术论文。

我非常荣幸能够得到老师信任,在文章尚未发表之前,就得以看到。同时也为老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格局宽广 、立意深远、逻辑缜密且文辞庄重的文章而深深折服。我感到这些思想一定会在未来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超越书法界,而对整个艺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都有深刻的启示。以下简要谈谈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一、上下两篇,浑然统一。这两篇相距大约一个月的文章,其内在的学理与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却又各自成篇,各自完整,其大旨谈“书法艺术与人文精神”。

二、思路缜密,论述严谨。文章有着内在严谨的思想逻辑。体现在四个方面。1.从思考和研究“人文思想的缺失”这一当代社会和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出发,思考人文思想对于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2.从中西方思想史中提炼撷取最有价值的学说以阐明人文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迫切意义。3.论述人文思想和书法艺术的关系,包括书法艺术需要人文思想作为精神底色,书法艺术所要体现的人文思想,以及书法艺术如何提升人文修养三个层面。4.最后指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要重视人文思想,并总结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16字方针。倡导自由的艺术精神,独立的艺术人格,良知与文化担当,也指出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也需要尊重和鼓励原创精神。

三、深居浅出,胸怀天下。文章(一)用一首近期的诗歌(这首诗是杰作,神来之笔)来介绍自己的现状。虽然读书行路缺一不可,老师平心静气地思考了人生的一个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无限的精神的追求和有限的人的精力之间的矛盾。远游虽已不能,读书、思考、学习、创作依然坚持;美食虽已不欲,三餐唯粥足矣,但人依然可以在这个时候胸怀天下,视野开阔,温故知新。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平和而又廓然放达的人生状态,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和开阔。笔调虽平淡而能致深远,生命虽幽居而能致广大,开篇就令人无限感动。

四、中正平和,忧国忧民。当前社会人文思想的缺失,乃是社会和国民教育的一大短板,五四运动以来思想启蒙的任务远未完成。在这一带有批判性的审视的推动下,文章纵观中西方思想史中关于人文思想、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思考,特别指出中华文化中最值得我们重视最有价值的就是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要重视人文思想,重视人的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从先秦老子、孔子、庄子等人的学说展开对于人文思想及其价值的思考,从中提炼出最值得重视的思想:强调人的尊严,人的自由,重视独立人格的养成,批判意识、个体意识的复苏与独立。这就把古代思想学说放在现代背景中,从时空两个维度发掘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加之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在倡导君子之风的立意下也呈现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文风,读来令人如沐春风。文中所流露出的对于民族、国家、生民的关切和忧思也呈现出先生的赤子之心。

五、澄清国学,阐明要义。对于国学是什么,学界都有争论。我极为赞同先生言简意赅的归纳—国学乃国故之学,即研究中国古代固有的学术文化。先生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吸收的思考极富辩证理性。一方面强调研究,特别是研究经典,另一方面强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良莠不分,照单全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兼容并蓄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关注古代思想和文化中的“人文思想”,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认为这是从全球化视野、人类学的高度和现代性的坐标,去阐释和赋予中华文化当代意义的一个富有学术原创性的角度,也是文章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可以再加以发挥。

六、人文思想,重在教育。没有人性的觉醒,人的自由和尊严,光有GDP的增长,我们的民族是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的。针对人文思想缺失的现状,对于如何提升人文思想,老师提出重在教育。艺术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都指向人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此,肯定了书法在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人格修养中的作用。书法的创作缺失了人文精神将会沦为一种粗浅的匠艺,也会背离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有独立的艺术;只有完善的人格,才会有完善的艺术。书法也是一样。这是艺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宗教信仰的神圣性的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美育可以代宗教的逻辑基础所在。艺术的意义指向人的心灵和人格境界的完善。这个方面留给了书法和学术界很广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间。

七、知音难觅,授受同体。文章(二)以两个故事“大匠运斤”和“威廉退尔”(此处需要核实,是威廉退尔还是威灵顿)来引申出艺术创作和接受之间的关系,艺术在欣赏者的欣赏中得到完满的意义实现。无论是创作、研究还是观赏,都不能离开人文思想。这一部分在结合现代哲学思想的同时,令人耳目一新地提出“读者的审美经验是创作作品的过程,艺术审美过程是不断开放的”,“传统是我们自己的产物,因为我的理解参与传统的过程并进一步规定着传统”。这些新的思想就是第一文中“闲来耽异想,随处启新知”的可贵新知。文中还指出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善于吸收有益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关系的论述,清晰地阐明了学问和游历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心灵方可富积理、换气质、明眼界、扩胸襟,对我自己有很大的鼓舞,我想对读者也会有很大的启示。

八、尊重规律,妙悟笔法。第二文着重谈艺。主要谈了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律、笔法、观察、体验、转化、个性等问题。虽然没有展开,但指出了最关键的书法的妙道,让我想到“师古人不如师自然,师自然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吾心”。观照书家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包括读书、行路、学习、思考和创作,继而到艺术的意义,那些生动有趣的妙悟笔法的例子不仅可以点亮我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而且也指出了书法作为艺术的要义所在!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在我看来,这也就是回到书法本源,直指人心的一种教学法。回归自性,融入自然,回归到心灵的人绝对自由和解放,方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观天地万象之生意,观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美,体味那源自心灵深处(宇宙深处)的无限的自由和妙悟。

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有几处:

1.文中“他攀上武侠小说家金庸”这一句不明确,“他”指的是诗人还是记者不明确。

沈鹏 草书自作七律一首 纸本 2017年

2.哥白尼我记得没有被酷刑致死,布鲁诺是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布鲁诺是为了维护哥白尼的学说而被烧死的。

3.射苹果那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威廉退尔,故事是席勒写的。

4.“普世价值”是否可以换个提法,供老师参考。

以上只是点滴心得,表达出来的远不如所感悟到的。我于其中受益匪浅,一读再读,妙趣无穷。只因游历南方各地,耽误了回信,加之电脑故障,只有手书回信,望老师见谅。

沈鹏 草书七绝敬题陈独秀先生像 纸本 2016年

立足本体 焕乎人文

白锐

拜读两篇宏论之后,感触良多,先生立足于书法艺术本体,并由此展开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特别是对人文精神、自由人格和包容、自由、多元学术风气的呼唤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先生为文化的前途与命运肩负起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令晚生由衷敬佩。先生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文风清雅,收放自如,虽是极为深刻的学术类文章,但读来朗朗上口,生动自然,毫无艰涩之感。归根结蒂源自思想的力量。愚生目前学习尚处于技的层面,如何由技入道,当多向先生请益。

受到两篇大作的启发,学生以为以下几个问题还想得到先生更多的指教:

一、关于国学(见文一)。先生在文中提到“诸子百家各有精萃,不要只看到儒家”,这点尤为重要,对国学应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而不是“独尊儒术”。愚生以为,对于国学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所补充。虽然“国学热”也持续了不短的时间,但学习国学不应止于背诵《论语》《道德经》《庄子》等经典文献,有人在电视上背一遍《离骚》就成了国学大师,这可真是时代的悲哀,知识层面的了解不代表真正掌握国学。如何通过国学经典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才是学习国学的核心所在。以“知行合一”为例,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王阳明的学说,都讲到“知行合一”的问题。然而,当下人浮于事,多少人急功近利,言行不一,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何谈“知行合一”?故而,弘扬“知行合一”的精神,对面临“信任危机”的当代社会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学习国学,万不可徒有其表,关键在于学其“内核”,化用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关于人文思想与书法的关系问题(见文一)。先生谈到人文修养首先关系到艺术欣赏水平的高低,这一点谈得很好很深入,但人文修养与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关系问题涉及较少。愚生以为,人文修养决定书法家的创作能走多远,研究者的研究能有多深入。如果一个书家追逐流行的书风,只是为了获奖、卖字这些蝇头小利,试想他的书法道路能走多远呢?一个研究者只是混个学位,评个职称,得个立项,他的学术生命有什么终极意义?得到人文思想滋养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决不是短视的人,更不是对名誉得失过分看重的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他们身上,怀抱着对书法艺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热爱,肩负着对书法未来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是书法精神的守护者,是书法艺术的传薪人。

三、关于书法中“美”与“丑”(见文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愚生以为,可以稍加补充。1.一般来说,两者对立而不容,这个“丑”主要是指“俗”“难看”“可恶”。2.作为审美范畴的“美”“丑”都具有一种力量,一种感动,都能给人带来审美体验。3.在特定情况下,“丑”是一种美,真美。以傅山为代表,主张“宁丑毋媚”。傅山竭力反对一个“媚”字,既针对书风,也同他反清的政治思想有关。在傅山那里的“丑”是一种真美。但决非唯一,更不是造作所能成就。“丑”本身也有许多种类,京剧里的丑角就不简单。“美”也是多样的。4.“美”“丑”自身以及相互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地带,它们之间可以转化。经过长期学习,我们越发懂得不要陷入简单化。当某个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还没有被人接受,可能会被认为是“丑”的,但经过一段时间,人们逐渐接受它,它就变成了“美”的。这说明“丑”与“美”可以相互转化,也说明“审美滞后”的存在。

四、关于书法传统的问题(见文二)。这个问题很重要,先生的观点很鲜明。愚生以为,鉴于当前书法界对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想再阐述几句,加强分量。对于当代书法界而言,很多人对传统的理解还是比较刻板的,往往只认定某种书风为传统,并以此排斥其他。然而,“传统”实际上是活的,是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书家对经典的诠释以及他的创造,才构成了“传统”这个大江大河。以颜真卿为例,今天的书家有谁会认为颜真卿不是中国书法传统中具有代表性书家吗?可在五代,颜真卿的书法在接受过程中受到很大的质疑。李后主曾说:“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虚,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耳。”一种书法风格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会面临接受者的不同评价,特别是质疑的声音,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然而,传统不是僵化的、凝固的,经过时间的检验,传统会不断发展,会越来越丰厚。所以,昨天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将成为明天的传统,传统是“层累式的”。对待传统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书法进步的步伐,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心态直面传统,对书家而言很重要,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更加重要。

五、文二,董其昌的好友是莫是龙。

六、文二最后一段,“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愚生以为可与最后一段换下位置,因为从语意的连贯性而言,一直在讲艺术接受问题,而把“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放到结尾,也可以与开篇呼应。如果需要调整的话,还是以“今天给我的漫谈任务,我想就到这里吧”为结尾。

以上几点,是愚生的拙见,先生见笑。学生不才,不能领会先生精神之万一。如有不当之处,请先生海涵。我会继续认真学习先生这两篇文章,特别是对书法界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做深入的思考,再向先生请教。

先生通达古今,文以载道,书画诗词创作、艺术理论皆取得傲人成就。所思所为皆为当代文人楷模,更是我等晚辈心中永恒的灯塔。学生当自勉,真诚为人,用心为学,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先生的艺术思想与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沈鹏书法艺术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沈鹏 书
沈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沈鹏《闲吟二首》之二
《沈鹏 奇痒》肖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