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玉 白亚娜 李 娜 胡晓斌 张雪芝 任晓卫 陈晓霞 姬晓虹 刘燕青 彭 峥 王敏珍 李娟生程 宁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1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金昌队列女性人群乳腺增生影响因素
朱新玉 白亚娜 李 娜1胡晓斌 张雪芝1任晓卫 陈晓霞 姬晓虹 刘燕青 彭 峥 王敏珍 李娟生程 宁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了解金昌队列女性人群乳腺增生患病现状,分析乳腺增生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该队列女性人群乳腺增生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病因分值,按Walker的方法探讨年龄与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年龄、职业为干部、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月经不规律、未闭经、人工流产史、自动流产史为该人群乳腺增生独立危险因素。分娩次数、月经初潮年龄较晚为保护性因素。年龄≥40岁与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月经不规律和未闭经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年龄≥40岁组为该人群乳腺增生患病高危人群,并且当年龄≥40岁与初潮年龄较早、月经不规律和未闭经并存时,可增加乳腺增生危险性。
金昌队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增生性改变,是常见乳腺良性疾病之一,在欧美等西方国家,1/4~1/3的妇女一生中曾患乳腺增生病〔1〕。该病在我国育龄妇女中检出率为22.4%~36.19%〔2~6〕,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7〕。20%的乳腺癌合并乳腺增生,3%~5%的乳腺增生有癌变可能〔8〕,但乳腺增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分析金昌队列女性乳腺增生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金昌队列人群中女性17 618例进行面对面访谈,以医院曾明确诊断为乳腺增生作为结局判断标准,计算该人群乳腺增生患病率。乳腺增生者2 920例为病例组,采取成组匹配方法以不患有乳腺相关疾病者14 342例(排除部分乳腺相关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病例组年龄19~75〔平均(45.51±12.68)〕岁,对照组年龄19~78〔平均(45.98±12.43)〕岁。
1.2调查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表,调查人员均经统一培训,内容包括一般基本信息、疾病史、生活习惯、家族史、生育史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Bruzzi等〔9〕定义的公式计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病因分值(EF)。按Walker〔10〕的方法判断交互作用及病因分值。
2.1不同年龄乳腺增生患病状况 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显著(χ2=657.268,P=0.000)。50岁以前乳腺增生患病率有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的趋势。
2.2乳腺增生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EF 年龄、职业为干部、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月经不规律、未闭经、曾有人工流产史和自动流产史为乳腺增生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9~29岁=1、30~39岁=2、40~49岁=3、50~59岁=4、60~78岁=5。内勤服务人员=1、工人=2、干部=3、技术人员=4。月经初潮12~16岁=1、8~11岁=2、≥17岁=3。月经规律是=0、否=1。闭经是=0、否=1。分娩次数1次=1、2次=2、3次=3、4次=4次。自动流产史否=0、是=1。人工流产史否=0、是=1。不同年龄组中,年龄≥40岁各组OR值明显高于其他组,表明高年龄与乳腺增生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而分娩次数、月经初潮年龄较晚为保护性因素。见表1。
表1 乳腺增生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EF〔n(%)〕
2.3年龄≥40岁与其他各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的EF 分析高龄与其他各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当年龄≥40岁与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并有协同作用时,以年龄≥40岁和未闭经两因素协同作用最明显,年龄≥40岁与月经初潮较早,月经不规律存在交互作用。见表1、2。
续表1 乳腺增生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EF〔n(%)〕
1)未生育过:病例组102例,对照组1 698例
表2 年龄≥40岁(A)和其他危险因素(B)交互作用EF(n)
金昌队列女性人群乳腺增生患病率略低于国内其他报道〔2~6〕。乳腺增生的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关,还可能与这一年龄段人群面对的工作压力、生活行为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今后应重点关注。内分泌紊乱可导致体内性激素不平衡,从而导致乳腺导管、腺泡和间质增生和复旧变化同时存在,引起乳腺的组织结构发生紊乱,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末梢腺管或腺泡形成囊肿〔11〕。 本研究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似〔6〕。可能由于妊娠期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而孕激素可以促进乳腺细胞增生、增大,有利DNA损伤修复及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易感性。当这一过程被终止,会破坏这一平衡过程,未能成熟分化细胞极易复旧不全,引起疾病〔12〕。 乳腺增生患者中24%~87%是由上述因素协同作用引起,这表明高年龄与其他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乳腺增生患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年龄≥40岁人群中尚未闭经者是未来乳腺增生防治中重点关注的高危人群。
1Goehring C,Morabia A.Epidemiology of benign breast disease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histologic types〔J〕.Epidemiol Rev,1997;19(2):310-27.
2贾海兰.2008年德州市德城区部分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692-3.
3王 欣,施军涛,林 红,等.乳腺疾病监测系统及其运作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1999;14(3):140-1.
4杨雪静,毛启新,李 鹏.天津市和平区行政事业单位女性乳腺增生症普查情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1):94-5.
5张 晖,乔永英.58266例已婚女性健康体检乳腺及妇科疾病检出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98-9.
6朱 岩,陈亚瑜,钱爱珍,等.常州市女性乳腺增生症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33-5.
7刘 丽,潘 迎,邱立平,等.北京市常见妇女病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426-7.
8汪 洋,贾庆良,周燕荣,等.重庆市人群肺癌、肝癌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28-30.
9Bruzzi P,Green SB,Byar DP,etal.Estimating the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for multiple risk factors using case-control data〔J〕.Am J Epidemiol,1985;122(5):904-14.
10Walker AM.Proportio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wo factors〔J〕.Int J Epidemiol,1981;10(1):81-5.
11李 卉,黎晓彤,宁 平,等.女性乳腺增生症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1):17-9.
12Houssami N,Cheung MN,Dixon JM.Fibroadenoma of the breast〔J〕.Med J Aust,2001;174(4):185-8.
国家医改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财社〔2012〕64 号)
白亚娜(1958-),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防治、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治、人群卫生干预与评价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朱新玉(1988-),女,硕士,主要从事人群卫生干预与评价研究。
R655.8
A
1005-9202(2017)20-515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0.090
〔2016-04-13修回〕
(编辑 苑云杰/王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