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伦理学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的渗透

2017-11-06 20:18孟安华
中学生物学 2017年9期

孟安华

摘 要 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有关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如转基因技术、基因诊断、人体器官移植、艾滋病等方面均涉及生物伦理学。生物伦理学对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生物伦理学 转基因技术 基因检测 人体器官移植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据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17年高考,山西某地首次对艾滋病感染者设立了单独的高考考场,这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特殊关怀还是歧视?这个举措引起了网络上关于伦理学的讨论。伦理学的讨论实际上早已存在。例如克隆羊“多莉”仅仅活了7岁,克隆人到底可不可行?对转基因农作物应该采取“无罪推定”还是“有罪推定”?利用生物芯片进行基因检测非常迅速,能否导致歧视“基因缺陷”者?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让许多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同时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出了许许多多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的一系列难题。

1 生物伦理学的概念与功能

20世纪后期,生物伦理学作为一个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相互交叉的学科诞生了,“生物伦理学”一词由B.P.波特于1969年提出,由“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埃托斯”(行为、品德)两词组合而成,通常定义为面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突飞猛进造成的种种情况,用以“指导人类行动”的全部行为法则。人们希望能以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去解决因生物高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难题,在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和立法三个方面作出正确反应。欧洲制定了《生物伦理公约》(现名《在生物学和医学应用领域保护人权和人的尊严协定:人权与生物医学协定》)其初衷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保护人的尊严、基本权力和自由。生物伦理学研究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有重要决定作用。

2 中学生物教学需要生物伦理教育

新的生物課程标准要求更多地反映生命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如HIV、器官移植、基因工程都在必修内容中涉及。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转基因技术等等都已经渗透到高中选修内容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多,且已有认知未必符合现代的生物伦理学的普遍看法。

我国部分初中生物新教材已经开始渗透生物伦理学观点,如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伦理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理性客观分析新技术带来的利弊。避免学生片面看待新进展,同时拓展学生视野,避免学生唯教材倾向。

3 生物伦理学在中学生物教学的渗透

3.1 基因工程

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两个方面。关于环境安全性,如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成野生种类或者侵入新的生态区域演变成环境杂草;某些基因如抗除草剂基因通过花粉传播或者近缘种杂交产生超级杂草;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影响生物多样性等。关于食品安全性,如有毒物质的产生和过敏蛋白的产生;营养成分的改变等。转基因作物的赞同者则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克服。如加强各个阶段、多环节评估审核安全性,在有风险时及时阻止其研究或商业生产;转基因作物本身生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顽强,花粉远距离传播或和当地植物杂交非常困难。

现有的例子也部分说明人类有能力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如美国内布达拉斯加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将巴西坚果中富含甲硫氨酸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大豆细胞,结果发现这种转基因大豆对人皮肤有刺激作用,于是就不再试种这种转基因大豆。1999年,康乃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花粉可使黑麦金斑蝶的幼虫死亡,但是科学家认为该实验并不严谨,因为蝶也属于鳞翅目昆虫,也在杀虫范围内。

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转基因食物本无需担心风险。现在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法规中规定了消费者对消费产品有知情权,要求转基因产品必须加以标注。但由于科普和宣传机构的宣传不到位,公众谈“转基因”色变,对转基因食物担忧最明显的是大豆油是否由转基因大豆制成,是否有转基因成分。如圣女果、小西红柿、彩椒、小南瓜等市面上不常见到的蔬菜、水果也被一些人误认为是转基因而受到排斥。转基因技术来给公众带来的恐慌其实也是生命伦理和生态伦理方面的担忧,转基因生物实质上对物种基因库造成了干预或者改造,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冲击。要综合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与发展经济,既要尊重自然界的稳定和有序,也要考虑到人类的整体利益。例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对解决贫困地区儿童维生素A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3.2 克隆人与克隆人胚胎

中学生对克隆动物很感兴趣,高中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一、选修三中提到了克隆的概念和克隆羊“多莉”,提到“鲤鲫移核鱼”,经常有学生由此谈到克隆人。从技术和原理上看,克隆动物能做成的,克隆人应该也能做到的。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克隆人呢?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清楚克隆人、克隆人胚胎中的伦理之争。2000年之后,不断有组织宣布克隆人即将出生或者已经出生,但是都没有下文。可以认为克隆人的出生还需要一定时间,但一些阶段性成果已经获得。2001年11月,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克隆出了人类胚胎。

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认为:“无论以什么方式企图阻止科学进步都是一种可怕的错误”。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克隆人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克隆人技术将使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反对克隆人研究的观点则认为克隆人会扭曲了人类伦理,将改变现有的人伦关系,并将在克隆人生活作为人的权利保障、法律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人类基因组的保持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科学家确实对克隆技术的着床率低、流产率高、畸形率高、某些克隆动物出现的染色体端粒缩短并容易夭折等异常提出了疑问。endprint

在国外相关部门决策中,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下令:禁止生物科学研究机构用公共拨款研制克隆人,要求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德国、英国、WHO、欧盟等已经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如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克隆人的研究者将可能判处15年徒刑。中国政府则表示:对生殖性克隆人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宗教团体如天主教也态度鲜明的反对克隆人研究。

但是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希望胚胎干细胞能治愈某些无法治疗的疾病或者替代患者损坏的组织。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但是对该宣言,中国投了反对票。中科院研究员张钟宁表示,我国明确反对用胚胎克隆一个完整的人,而支持胚胎研究并从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3.3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

在吉林省现行生物教材中只介绍了基因治疗和基因检测的简单而抽象的原理。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了教材上相关知识后,有必要对人类基因组、基因治疗、基因检测的应用和前景进行简要介绍。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尔贝科1986年提出的。是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研究的目的就是基因治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大大促进从根本上了解各种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以及神经病和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途径。如果能设法导入正常的基因并使之发挥作用就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病人。借助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预测、监控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有基因专利等伦理争论。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在伦理上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基因检测会使个人自由权和隐私权受到侵害,并有可能被保险公司、政府组织、工作单位利用,歧视“基因不良分子”“先天存在基因缺陷者”。美国已经有些公司利用个人咨询决定是否雇佣就业申请者。在市场需求下,也许将来会出现专门盗窃或出售个人基因资讯的行为。科学家相信基因治疗的思路是正确的,将从遗传上根本解决某些疾病。教材上只是展望了基因治疗的技术发展。但是基因治疗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也有着伦理学的争论。例如,基因治疗是否使致病基因继续在人群中保存,是否影响了人种的进化;基因治疗是否会导致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使用的运载体是否安全等问题。甚至会不会有通过基因治疗来提高智商或改造人种?因此,1985年美国就制定了有关基因治疗的国家准则,确定了安全值指标,并确定了相关规定。

3.4 人体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提到了器官移植。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即人体器官移植,如心脏、肾脏、甚至大脑移植等。人体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高科技的象征。器官移植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是他们新生命活动的开始。

人体器官移植也存在伦理上的冲突。符合要求的器官只能来源于脑死亡者如车祸脑死亡、植物人等。脑死亡后短时间内心脏、肾脏、肝脏、胰脏等器官功能维持正常。世界上一些国家对脑死亡概念立了法极大地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开展。中国脑死亡的概念尚没有被公众所接受,更没有脑死亡法规,供体器官几乎全部来源于尸体,是中国器官移植手术发展缓慢和难以大规模开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真正愿意死后捐献自己器官的人很少(担心自己向未死亡时器官被摘去、捐献器官时遗体被切碎、看病时医生不积极治疗、捐献的器官被人用钱买走等)。一些医院在没有法律依据及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下取走脑死亡者的器官,伤害了活着的人的感情。某些落后国家出现了穷人出卖肾脏等供富人移植的现象。这些人与人之间器官的买卖引发了伦理学上进一步的思考。

3.5 艾滋病

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报告现因艾滋病死亡188 152例,现存活HIV感染者353 003例,AIDS病人248 669例。艾滋病从被发现到被人们熟知不到40年时间,从最初的由“爱”滋生,到现在普遍了解其病因为“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从必修一第一节内容提及HIV和AIDS到必修三关于艾滋病患病机理的分析多处涉及。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产生和传播机理,更要让学生“以医学人道主义宽恕和谅解HIV/AIDS人群过去的行为和错误”,以伦理学中的“道德宽容”正确对待HIV的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尊重相关人群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 其他生物伦理学热点

生物伦理学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所体现,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生物学研究对人类带来的利与弊,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命与自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积极的人文气质和科学素质,并主动宣传正确面对生物学新技术。这也符合培育当前的教育改革——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理念。

参考文献:

[1] 诺埃勒·勒努瓦.生物伦理学:宪制与人权[J].第欧根尼,1997,(1):97-116.

[2] 蔡超.安徽省高中学生生物伦理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45-147.

[3] 梅曼彤.略谈植物生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4(3):281-286.

[4] 骆叶,张金钟.关于我国人体克隆技术立法环境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00-101.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5):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