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交往情感、行为问题的教育引导与矫正

2017-11-06 07:00陕西省西安中学李文耀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男女生男女矫正

陕西省西安中学 李文耀

中学生交往情感、行为问题的教育引导与矫正

陕西省西安中学 李文耀

“健康生活”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表现方面很多,其中“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发展”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交往方面,特别是男女学生交往方面,出现了许许多多“非健康”的交往情感问题和行为,公园、餐厅、酒吧、车站、地铁、街道,经常能看到身着校服的青少年男女学生目无一切的“亲密”行为,这些行为的蔓延趋势和几乎“公开化”,一是反映了社会快速发展导致诱因增加;二是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多元化的趋向;三是反映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此类问题处理普遍的畏难、回避,甚至缺失,这是值得所有教育者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为教育事业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学生交往情感、行为问题的研究、教育、引导和矫正。

一、中学生交往情感和行为问题的界定、归因与特点

中学生,特别是男女学生交往情感、行为问题,主要是指男女学生出现“排他性交往”“交往过密”“行为不当”等,具体表现为寻求两人独处、心神不定、喜欢僻静的地方、卿卿我我、牵手、搂抱、亲吻,甚至更严重的不计后果的行为。男女学生这样的交往现象,历史上往往普遍被界定为“早恋”。基于对大量的案例观察、分析发现,这一界定其实并不十分科学,也不十分属实。绝大多数男女学生交往情感、行为问题,往往都是出自于情窦初开,互有好感,情感寄托的需求,开始单独交往,很快就直奔“亲密”的行为,不管从“恋爱”的成分、程度还是需求上,都和真实的“恋爱”有一定差距和区别,缺少了恋爱常有的接触、交往、了解、判断、确定环节,最终的目的性并不明显。把这种行为界定为“早恋”,比较敏感,容易让人们从人性、合情、合理的角度去审视,不愿触及。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从教育、引导、矫正、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把它界定为“男女生非正常交往”更确切一些。因为正常的同学交往,特别是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是“非排他性交往”,应该是诚实有信,互尊互敬,互帮互助,心灵亲近,行为得体的。

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现象的产生具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调查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的几个明显因素:

一是家庭问题引起的学生亲情缺失,导致学生需要其他的情感支撑。第一种情况是家长对育人的理解不到位,无意或无法和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交流却一味地、坚决地要求成绩,使得孩子在家庭缺失价值感和家庭应有的安慰;第二种情况是家长感情、关系不和,平时争吵较多,各自都在利用孩子维护自己的利益,让孩子心理出现了情感的空白;第三种情况是父母离异却没有解决好孩子的情感问题和教育管理问题,使得孩子产生情感上的游离和行为上的无约束;第四种情况就是孩子从小和祖辈生活,和父母缺少感情基础,很容易体验到父母管教和祖辈的区别,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导致亲情缺失;第五种情况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水平有问题,对待孩子情感问题时,暗示甚至传递鼓励的信息,误导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从本质上讲,家庭问题是导致男女学生非正常交往问题的根源。

二是应试教育的极致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从小生活在“分数”的世界里,“分数情结”占据了心灵的主体,一旦学习成绩跟不上,“分数情结”垮塌,就极易产生心灵、情感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导致情感支撑的缺失,加之青少年学生情窦初开的身心发展特点,寻求异性同学的情感寄托就几乎是必然的了。

三是社会思潮的日趋复杂,媒体、影视、歌曲音乐、节日等对“爱情”大肆渲染,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情感观。开放的情感观,不仅影响着行为者本身,使其做出行为时没有了任何不妥感,甚至出现荣耀感;更影响着其周围的同学,使得同学对于男女生这样的行为普遍不以为过,甚至羡慕、赞赏。这样的认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和鼓励了男女同学“非正常交往”。

四是由于此类问题过于敏感,也的确难以解决,而且认知上往往只关注和强调男女生问题对学习的影响,加之害怕承担由此引起的“意外责任”,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不会太过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发现了最多批评一顿,告知家长完事。这样有意无意的回避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现象的制约。

分析青少年男女学生“非正常交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或者表面上都认同“非正常交往”不符合中学生教育的要求,但是在“非正常交往”的诱惑和教育者的要求两者之间的选择上模糊不清,基本维持着随心所欲的状态。

二是大多数男女同学双方情感需求降低,行为需求增加,“关系”发展速度快。

三是“情感开放”趋向明显,“多边亲密交往”的现象出现。

四是存在“畸形情感”“利用情感”的现象,“被诱导”“上当受骗”的案例在增加。

五是涉事男女学生很少考虑“后果”。

六是为维持关系借助其他群体力量的现象存在。

七是任何一个陷入情感纠葛的同学,均无法正常、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无法从事正常的校园生活。

二、中学生交往情感、行为问题的危害

中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尚差,不管什么原因,一旦走入“男女生非正常交往”,出现交往情感、行为问题,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具有极大的危害:

一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理想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青春、阳光、清纯、诚信、感恩、自信、乐观、理解、包容、尊重、友情、好学、向上、礼貌、文明等。而一旦走入男女生“非正常交往”,出现情感、行为问题,由于情感发展、人际关系走入“窄道区”,情感行为把控意识和能力又不足,势必会出现猜忌、矛盾、唯我、纠结、掩盖、彷徨、担心、恐慌等心理活动,势必造成心理世界变小,注意力转移,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交往很难防止亲密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也很难保证理想的结局,因此,身心严重受伤害是很常见的。

二是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庭的共同愿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众多家长的精神支柱,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期望不高的家长,也不愿意看到孩子走向“歧途”。因此,一旦孩子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一方面可能出现双方家长之间的矛盾,互相埋怨,互相指责,甚至互相敌视;一方面可能出现父母双方、父母与祖辈之间的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导致家庭矛盾和家长情感隔阂。

三是极易造成学生的安全隐患。基于男女学生“非正常交往”的特殊性,男女同学一旦进入情感交往,非常容易产生“情感独占”“争风吃醋”的局面,加之“多边情感交往”“是是非非的情感纠缠”现象的普遍存在,极易造成男生之间为了一个女生大打出手,女生为了一个男生纠集朋友教训其他女生的事件,甚至出现校园欺凌、打群架的事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学校所出现的学生打架事件,其诱因80%以上与男女学生关系有关,足以说明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隐患还有由此造成的学生独自外出、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甚至极端殉情的事件。

三、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引导、矫正策略

学校承担着育人的社会责任,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的历史使命。为此,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正确面对男女学生“非正常交往”问题,迎难而上,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措施,教育、引导和矫正学生的不良情感倾向和行为。学生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成长的基础素养来自于家庭的培育。因此,家长应当高度重视孩子的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绩观,关注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高度重视孩子心理、情感的引导。社会影响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媒体、影视、舆论等应当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向青少年传递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信息。

男女生“非正常交往”行为因为涉及情感问题且诱因复杂,大大地增加了其教育、引导和矫正的难度,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实施工程性的教育、引导和矫正策略,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是学校应努力加强学生的普遍教育,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理知识教育、交往技巧教育等,设立“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做好普遍的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感知氛围;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营造严肃的管理氛围,实现对学生“非正常交往”现象的有效制约。

二是对于已经陷入情感、行为泥潭的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引导、矫正工程。首先,教育者(家长、老师)必须抱有理性的教育思想,不感情用事,不抱怨,不歧视,认真策划,形成特别教育方案。其次,认真调查分析男女生步入情感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努力解决源头问题。第三,促膝谈心,开阔学生的情感视野,分析各自的情感需求,剖析关系发展可能的去向和利害,力求学生自醒。第四,设计特殊的集体活动,力求将学生拉回到集体的怀抱,以转移其情感倾向。第五,鼓励改正,要设计逐步改正的计划,使其逐步减少交往。第六,配合适当的校纪校规警示和制约,重点警示其交往行为。第七,适当地增强学生的校外监管。第八,适时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继续鼓励纠正。

青少年交往情感、行为问题是严重的问题,是必须努力引导矫正的问题。基于现象的复杂性,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一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者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知,采取统一的科学的办法,坚持教育、引导和矫正,持之以恒,不言放弃。如此,相信一定会产生我们共同期待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男女生男女矫正
男女有别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