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王卫华
“好人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及其课程建设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王卫华
“好人教育”是近来在陕西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活动。它是以西安惠安中学校长每世英为代表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工作实际所提出的极接“地气”的教育主张,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良好效果的工作方案。2014年至今,《人民教育》、《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陕西教育》、《教师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教育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好人教育”进行了系列报道和宣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要,由北京师范大学领衔成立的课题组经过3年调研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明确说明了中国学生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从一定意义上说,“好人教育”思想比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要早。“好人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追溯到2000年至2003年“321师生评价体系”的建立,其理论成熟大约在2014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的确立时间是2014年,直到2016年完成课题研究。
虽然时间上有些许差异,但两者在产生背景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它们都是直面中国教育现实问题而进行的基于自身责任的深度思考。
“好人教育”要培养的人是“四好”,即在家里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在未来是好栋梁;核心素养所要培养的人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虽然表述各异,但实质内容却是一致的,并且它们都选择了主要通过学校、基于课堂和日常生活来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路径。
近年来,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具体目标不详,与学校课程联系不紧密,测量评价较为困难等问题。“好人教育”与核心素养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不断细化学生的素质目标,改变现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不良倾向,并与评价标准相衔接,以期望形成系统、连贯、有效、可持续的学校教育培养体系。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具体规范和标准,更有利于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以上三个方面的共同背景保证了“好人教育”与核心素养可以相互借鉴和比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它们还具有可沟通性和可转化性。
“好人教育”中“好人”的六大标准基本覆盖了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会学习”和“会生活”甚至与核心素养中的表述大致相同,这充分说明了“好人教育”与核心素养两者之间的可沟通性和可转化性。具体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第一,核心素养包含的范围更广,有较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好人教育”相对通俗、具体,着重于思想道德教育,但不局限于此。
第二,核心素养中有审美情趣、信息意识和技术应用等要点,这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好人教育”需要留意的地方。
“好人教育”要落到实处,发挥它持续、规范地培养“好人”的功能,形成有效的推广效应,那“好人教育”的“好人”标准就要进入课程,进入课堂才能真正进入师生心中。从理论上分析,“好人”标准进入课程有三种模式:第一,将“好人”标准融入学校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中;第二,开发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跨学科主题的课程,与第一种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好人”素养;第三,根据“好人”标准的要求,重新开发全新的课程资源。其中,第一、第二种模式相对较容易,在学校中可以立即实施,第三种模式革新程度最高,但短时间内在一所学校实施会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下面着重讨论第一、第二种模式。
这种做法意味着并不需要根据“好人”标准重新设计出全新的课程,而是要明确这些标准与已有学科课程之间的对应与关联,从各学段、多学科指向同一项或几项“好人”标准,从而实现“好人”标准与已有课程体系的融合。它需要做好三项设计:
1.“好人”标准与具体学科的对应
对于某一项“好人”标准而言,并不需要每一门学科都来培养,而是选取与该标准相适应的学科。例如,针对“有信仰”的标准,较适应的学科可以是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但现有学科一般应将“好人教育”的六大标准全面覆盖。
2.“好人”标准与具体学段的对应
在每一个学段,应将“好人”标准细化。根据细化要点,说明初中和高中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两个学段之间的标准应有效衔接。
3.“好人”标准与学科、学段的整体对应
第三项设计是在前两项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从学段上看,它将“好人”的标准分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每个学段六大标准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又形成有效衔接,并将这些标准和程度分解到不同学科中。从学科上看,每个学科对应一定的标准及达到该标准的相应程度,同时,各学科又整合成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总体标准及程度。
“好人教育”中的“好人”是对人的一种综合评价,这种“好人”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简单相加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培育,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往往都是跨学科的。我们可围绕国际、国内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来创设这种学习情境,从而为学生带来跨学科的成长体验。
1.开设基于问题(Problem-based)或项目(Project-based)的课程
结合国际、国内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社会事件,开设相应的课程。如讨论“一带一路”对西安以致中国或世界的影响问题、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人工智能问题、非洲难民问题、老人倒地扶不扶问题。开设基于项目设计、活动开展的课程,如各种科技小组活动、创客课程等。
2.开设基于民俗、传统文化或解决学校现实问题的课程
基于当地民俗、传统文化或学校现实问题,开设相应的课程。这种课程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社团、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辩论赛、主题周活动、主题月活动等方式进行,大力增加来自于生活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