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鲜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
程美鲜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门诊给予治护理干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取号原则进行分组提供护理干预指导,即干预1组与对照2组,各27例。对照2组采取常规护理指导,而干预1组则基于此实施积极护理干预指导,比较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的影响,以及调查统计两组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调查显示两组均未出现死亡事件。干预1组中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0%(26/27);而对照2组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7.78%(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2组发生并发症情况相比,干预1组的发生例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减少发生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重点采用。
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的临床特点有死起病急、病症重和变化快等[1],如不采取有效治疗及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常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随医疗技术的突破发展,护理干预服务应运而生。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出血、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开展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静脉溶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选取本院门诊护理干预指导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对照性护理指导,以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门诊给予治护理干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取号原则进行分组护理干预,即干预1组与对照2组,各27例。干预1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47~84岁,平均年龄(68.52±4.45)岁;经12导联心电图检测其心肌梗死病灶位为:前侧壁4例、前间壁8例、侧壁3例、下壁4例、下间壁3例、广泛前壁5例。对照2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8.46±4.52)岁;经12导联心电图检测,其心肌梗死病灶的具体定位为:前侧壁4例、前间壁8例、侧壁4例、下壁3例、下间壁4例、广泛前壁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2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指导,对其行口头健康宣教。而干预1组则基于此实施积极护理干预指导,主要包括:①心理干预:微笑、热情地指导每位患者,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使其乐观面对现状、增强康复信心;②健康宣教: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定时到院参与健康宣教,以了解病情及注意事项等;③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方法,必要时到院进行诊治;④以及指导合理用药、科学饮食与适量运动,并且定期返院进行随访观察。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1组的总有效率为96.30%(26/27);而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的影响效果 [n(%)]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事件。对照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为6例,占比22.22%,其中3例呕吐、2例头晕、1例心律失常;干预1组的发生例数为1例,占比3.7%,为短暂性心律失常。故而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机体持久发生严重心肌缺血症状而致部分心肌发生急性坏死,其常表现出胸痛、急性心肌血液循环障碍以及心肌损伤、缺氧、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相关特征性心电图异常改变[3]。目前,随着护理干预措施不断丰富完善,其不仅不断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新需求,并且可以辅助疗效的进一步提高,其影响作用已备受瞩目。故而观察发现,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心状态,利于增加静脉回流量、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情况[4],进而可有利影响静脉溶栓的效果。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减少发生相关并发症,值得在护理中重点采用。
[1] 张连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7):276-277.
[2] 刘冬梅.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8):262-263.
[3] 刘海艳.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63-64.
R473
B
ISSN.2095-6681.2017.23.154.02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