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小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网络舆论的政治影响探究
文/侯小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网民实现了“指尖发声”,舆论进入“围观新常态”。网民舆论热点涉及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网络治理、突发事件、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话题。网络舆论处理的得失与主体的形象息息相关。随着国家政治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受到网民的关心,政府也更加注重舆论的意见,网络舆论已经纳入我国法律的范围。
然而以互联网媒体形成发展的网络舆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环境下其产生、发展和前景又将如何?其对政治具有怎样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下,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美国前总统雷根说:“技术变革会让政府控制民众获取的资讯变得日益困难,微电子晶片将推倒集权巨人”。中国的网络舆论遵循着中国的历史传统,承载着为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服务政府的功能。互联网和网络舆论在国家和党的领导监控下发展。
网络舆论虽然具有监控和政府领导的方向性,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依然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条表达渠道,网络舆论的形成是基于社会焦点的不同的个人意见表达,“在个人意见形成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最先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困扰,然后逐步形成态度,最后在适当场合发表出个人观点或意见。”网民针对困扰的社会问题,通过 bbs、qq、博客等网络媒体发表个人意见,这些个人意见被网民无组织的形成网络意见圈,网络意见圈有可能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影响下,在不同网络区域里形成社会舆论,在这些社会舆论中,一部分意见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社会舆论一旦形成,便会在网络上得到更加热烈的讨论,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影响下,通过网路意见领袖的网络舆论引导,形成主导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形成之后,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关注,又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会人士的讨论,得到了主流媒体和权威人士的认可,形成社会强大的舆论导向,这些舆论导向有可能加强或者削弱困扰的社会问题,困扰的社会问题通过新一轮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舆论是公众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所达成的共同的意见,公众是舆论的主要构成主体,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话题要体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络舆论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这个话题是大部分的网民所关注的。第二:网民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应占人数上的绝大部分,而且此焦点话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三:网络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的体现。
网络舆论具包容性、开放性、冲突性等特点。包容性是指网络舆论可以对任何事件、任何社会现象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开放性是指在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每一个信息的出口,由于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传播的信息出口高度开放。冲突性是指网络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多元化就必定产生冲突。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网络舆论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互联网的信息聚能有关。互联网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信息聚集起来,并且通过“舆论场”的散播,形成巨大的网络影响力。
3.1 网络舆论推动政务公开化、透明化,实现民众舆论监督
在网络“舆论场”里,网络汇集的声音在“舆论场”里进行着思想碰撞,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封闭性,使民众能够更加具体、多方面的了解政治,更好的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其公民的民主权利。网络舆论话题的政治化,使得政府推动政务公开化,一旦政务得到公开化,各种政治进程都透明的暴露在民众面前,民众舆论监督使得政务的处理相对更加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互动式的网络评论以其快捷、尖锐的特点,引起高层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公开化、民主化的进程。”
3.2 网络舆论有利于政府公共决策科学性、准确性
政府政务公开化、透明化,使得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政府政务的讨论中来,网络舆论广容性的特点,使得信息不停的、大量的汇入互联网,并对政府的政务公开的发表看法,提出意见。政府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了解民众的意愿。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使得公众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主体的实体性,使得决策者能收集到更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一方面,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政务决策的进度,方便快捷、节省政府的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民众对决策的监督性,使得决策在最大的程度上有利于群众的利益,同时对于政府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讨论,评价优失,有利于最佳决策的形成。
3.3 网络舆论传播有利于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网络舆论对于政府政务的舆论监督,使得政务公开、透明化,社会问题的积习暴露的越多,受到重视的程度就会越强,就越容易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发现、决策、解决,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4.1加强相关网络法规、政策的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一些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条文,如:《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等,但网络立法还不完善,尤其对网络舆论的立法相对来说很少,但建立网络上的道德、安全规则,防止网络犯罪行为已经在纳入相关政策完善。
4.2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立网络舆论监督机制
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导向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第一、要加强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素质建设。第二、要在网络上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论坛管理队伍,充分发挥政府的“把关人”的效益,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过滤、加工”,删除网络舆论中反动的意见,有利于网络舆论的环境的净化。第三、在加强网络舆论自身素质队伍的建立的同时,要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第四、推广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并非限制网民的畅所欲言、说真话、说真事,它的推广实际上是网络社会责任感的透明和承担。网络实名制的约束力可以使网民做到文明守法、诚信自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4.3 加强网民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素质
我国政府在加强青少年的教育方面,虽然制定了很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政治、经济上都给予了支持。第一:加强网络舆论导向的作用。第二:加强“把关人”的作用,最大的限制网络不良信息对网民的影响。第三: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媒介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对媒介的认识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网民认识、认知、辨别、评价所接触的网络媒体,帮助网民正确的认识网络媒体的“神秘面纱”,从而理性的面对网络意见,形成自己的解读和认知。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尽管我国新媒体以“服务国家建设”为导向,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舆论仍旧迅速发展。网络舆论的发展不仅具有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基于互联网的强大的信息聚能以及网络主体的多层次性,网络舆论在发挥政治影响力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性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国家的政治安定、团结、和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①张峻.《论网络舆论形成的一般规律》[J].《商场现代化》,2006,(5):43.
②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9.
候小丽(1982—),女(汉族),山东郯城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