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王毅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陆游(1125-1209),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主义文学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自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与金人议和以来,经过二十馀年和平时期,朝廷的士大夫养成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腐败作风。陆游对于统治阶层贪图享乐、得过且过的行为深感忧虑,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任朝请大夫知严州军州事,陆游上殿辞行时奏《上殿札子》,阐发了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必要性,同时也希望君主能够做到趋利避害、有备无患。
上殿札子;民本思想;爱国情怀
1
公牍文是君主、上级长官发号施令,臣子、部下陈述见解、反映民情的载体。如《文心雕龙·奏启》所云:“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衍谬,总为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上,情进于上也。”人们将写在竹木片上的文书称为“札”。颜师古在《汉书注解》中云:“札,木简之薄小者也,时未多用纸,故给札以书。”北宋初期,宋太祖认为“堂帖势力重于敕命”,将“札子”取代了中书门下的堂帖,“札子”也成为了两宋时期官员上奏的官方文书,影响深远。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云“七国之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宋人则监前制而损益之,故有札子、有状、有书、有表、有封事,而札子之用居多,盖本唐人榜子、録子而更其名,乃一代之新式也。”上殿札子一事一札,官员预先将奏事内容写出札子,上殿后开始对君主及大臣诵读,读毕直接呈递君主,而君主可以带回禁中详阅。札子的格式相对固定,宋代的札子不可超过三札,字体虽然比奏章稍大,但是每行不可超过18字。宋代札子的标题通常由动宾短语或名词性短语+札子构成(《上殿札子》则是动宾短语的结构),文章开篇则是时间(如淳熙十三年x月x日)+所任职的官职全称+官员的姓名+札子奏的形式。南宋谢深甫《宋元条法事类》云:“其用札子者,前不具官,不用古,不用年。”札子中尤为明显的是在末尾出现“取进止”或“谨奏”的标识,这是古代奏疏末尾常用套语,犹言听候旨意,以决行止。
2
对待半壁江山沦落金人之手,广大百姓依然受到金人统治的惨景,陆游认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并不是长久之计。而此时北方的金世宗命宰臣重视练兵,对中原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撕毁合约,搅扰南宋统治者的美梦。面对“冗兵冗官冗费”情况下那风雨飘摇的王朝,陆游慷慨激昂地上奏尤显可贵。本篇所选《上殿札子》收录于《中国历代奏章选》,而上殿札子根据内容分为礼仪与政事两类,本文属于后者,并且是独奏时以官员个人名义呈递的对政事提出批评、建议等层面的个人意见。
整篇札子分为三个部分,是作者论述观点的三个层次。第一部分,以“臣闻”开篇,写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所有人都能察觉,“惟默观阴察”才能洞晓,无论是“千态”,亦或是“万状”,只要细心观察,通晓并对比古今,“可以坐制而无虞矣”。在这里,陆游暗示君主当朝的大臣们或因苟且偷安而没有洞晓这个规律,或察觉洞晓此规律而没有向君主汇报,但是陆游并没有直接表明这个规律是什么,而是留下一个悬念。接下来的两句似乎是“顾左右而言他”,但其实是向君主表明这个规律非常容易发现,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规律隐晦得如“雷霆鬼物”一般。可是随着人们的长时间的探索,也逐渐地洞明“雷霆冬伏而春作”、“鬼物昼隐而夜见”的“事变之末”。潜台词则是“陛下,如此隐晦幽眇的道理规律都被人所知,那么接下来所陈述的道理规律您也应该知晓。”一切都是为第二部分的说理做铺垫。
第二部分则是表达了陆游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首先,陆游分析了对于南宋王朝的首要威胁“朝廷内无权家世臣,外无强藩悍将,所虑之变,惟一金虏”。陆游文辞之间尽显对金人之痛恨,而收复中原也是陆游毕生之志愿。接着,他就从金人本身及历史轨迹两方面入手陈述有备无患做好战略防御的必要性。无论“宽猛”,即议和与交战,金人都是“谲诈反覆”,无法判断思想行为的,那么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卧薪尝胆是必然之策。“靖康耻,犹未雪”,却又在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议和,二十年刚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辛巳之寇又至,最终又以隆兴之和而告终。这两战两和,两次割地,两次缴岁依然没有使君主幡然醒悟,于是陆游连用两个反问句揭晓这个从一开始就在铺垫的道理与规律“不知此虏终守合约,至数百年而终不变耶?将如昼夜寒暑必相代也?”凡事不过三,倘若二十年已至,金人兴兵来犯,故技重施,南宋统治者非但不因为防御工事不足、文臣武将享乐而被灭国,而且还会因不看透“金虏”的反复无常的性格与背弃合约的规律而遭天下人耻笑。陆游侃侃而谈其对于金人的看法,鲜明而又突出地表现了南宋主战派大臣力图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然臣窃观……而谓衣裘为不必备,岂不殆哉!”苟且偷安导致了贪图享乐的个性,偏安一隅养成了懦以为安的心理,殊不知危险已经悄悄来临,危机四伏的南宋王朝犹如黑夜里快要撞上冰山的一艘巨轮,在危险来临前歌舞升平,浑然不知大难临头!
第三部分则是陆游在阐述完观点之后对君主的期望,大抵有六,总谓之曰“力图大计”、“宵衣旰食”,细则为:第一,大抵边境之备;第二,缮修兵备;第三,搜拔人才;第四,明号令;第五,信赏罚;第六,等待时机收复中原。
本篇札子末尾一如寻常奏章文书,感谢君主的提拔之类的官方奉承语言,“世食君禄”、“蒙陛下省录姓名 ”的忠君报国思想在此时自然地表露了出来。至于“惟惧不尽”之类的语言,乃自谦之语。
3
《上殿札子》是陆游的公牍文中凸显众多复杂多元的精神特质相对精彩的一篇。苏轼在《凫绎先生文集叙》中写道:“诗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上殿札子》的精神特质无不凸显其创作的本源,即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批判社会现实,揭露官场黑暗。
3.1 以民为本的儒家情怀,复兴国家的使命感
《尚书·大禹谟》提出:“德为善政,惟在养民。”,其《五子之歌》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被追溯为民本思想的源头。《论语·颜渊第十二》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从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从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尤其是第三点可视为早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完美诠释。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提倡了“人民的主体性”精神,在当时的社会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上殿札子》中也充斥着为民请命,为民着想的民本思想。
其次,对于正处于南宋统治区的民众来说,尽早打败金人军队,将他们赶出家园也是其心愿。绍兴之和答应岁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隆兴之和缩减为银绢岁纳十五万。百姓早已经被苛捐杂税折磨得怨声载道,一旦金军撕毁一纸合约南渡,百姓不仅没有财力支持朝廷对抗,连精神在敌人打破南宋朝廷的最后屏障的时候也会崩溃。
由此所看,陆游的军事战略是基于民本思想的,和陈亮、辛弃疾等人相同,认为先固守江淮,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伺机收复,正如辛弃疾所说“然江之为险,须藉两淮。自古南北分离之际,盖未有无淮而能保江者。”陆游尤其抢眼的是指出拥兵勿孤注一掷,轻易冒险,这背后反映的也是为民着想的思想。统领的是子弟兵、耗费的是人民的血汗钱,一旦全军覆没,那么就是把人民的资本付之一炬,陆游深深地为人民着想。
3.2 鲜明的文化认同心理,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张淏《会稽续志》乃云:“(陆游)自少颖悟,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序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陆游对于古代汉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认同心理。
首先表现在对于金人不通礼教的态度上。“虏,禽兽也,谲诈反覆,虽其族类,有不能测。”“虏”是古代汉民族对于北方外来民族的蔑称,《史记·韩长孺列传》载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在马背上争夺天下,不通文治,何况礼教,历史上每一次北方民族的南侵都是伴随着烧杀抢掠的。“虏”的字眼在《上殿札子》中共出现了六次,除此之外也出现了“寇”的蔑称。“无君臣之礼,无骨肉之恩”,这是他们不懂礼教的具体表现,与汉民族相比“非中国比也”。以上均表现出陆游对于身处汉民族,深通汉民族文化的民族优越感,也是对本民族的鲜明认同。
除此之外,文化认同心理也表现在了对待古人圣贤的虔诚态度上。陆游出身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高祖陆轸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著书《春秋后传》等。陆游从小受到传统圣贤文学作品的熏陶,对于古人的思想一以贯之并且有所拓展。在上奏《上殿札子》的同年,陆游曾写下著名七言律诗《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评价曰: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书愤》可作《上殿札子》的上奏根源,62岁的陆游吸收采纳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思想,并将其拓展为民族气节,慷慨激昂,反复申说,向君主一展雄心壮志。
小结
《上殿札子》是南宋时期主战派代表人物陆游的经典奏章。札子起源于延续数千年的官僚制度,原先只是写在薄小竹木片上的文书,后来在北宋初期定型并成为法定公牍文。
逐层深入的说理、复杂多元的精神特质以及博雅要约的语言风格使得这篇札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陆游表达出的精神特质在南宋主战派文人中别具一格,以民为本的儒家情怀,复兴国家的使命感令本文慷慨激昂,背负历史的使命;鲜明的文化认同心理,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使札子铿锵有力,民族形象拔地而起;有犯无隐的批判精神,崇尚明君的复古情节赋予奏章字字句句无限的活力,忧国忧民之愁思自然流露。
岳飞的《乞出师札》与陆游的《上殿札子》相比较。无论是对待“金人”(“金虏”)的态度与分析,或者是对整个战局的掌控,再或者是对于君主以及朝中大臣的期望,都有相同或是不同。从二文可观南宋抗战主题奏议文的志愿收复失地的忠君思想与进军河洛的雄心壮志。
“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未酬。”张爱萍将军为放翁祠所写的对联足以品评《上殿札子》的精神气节。《上殿札子》的人文思想在后世依然在发光发亮,陆游的精神气节在后世也依然受万人敬仰。
[1] (南朝梁)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奏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21页
[2] 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4页
王毅(1996-),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大学本科,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