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家朱炳仁“铜话”里的匠人

2017-11-06 10:39
北广人物 2017年42期
关键词:五牛五福艺术

铜雕家朱炳仁“铜话”里的匠人

时光的魔力总是让人倍感陶醉。2017年9月24日上午,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熔铜艺术创始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炳仁,历时五个月,依据故宫博物院国宝藏画《五牛图》设计制作的铜雕塑《五牛五福》,震撼亮相王府井大街。《五牛五福》是五牛即五福,象征着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成,祈望五福临门、国泰民安。金牛披霞、踏石留痕、雄姿焕发,仿佛牛群散牧于山间泽畔之中,为传统艺术赋予新的语言和灵魂的五尊铜牛,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让游客大饱眼福!

铜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更象征着一种低调优雅的生活品位。在现场,朱大师也饶有兴致地比画着双手,当作牛角在自己的作品前合影。他说:“王府井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街,也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的街区,庚彩工艺的《五牛图》也是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文脉的传承。从工艺上讲,这组纯手工打造的五牛,每一只牛都有不同的形态,牛身上的一些色彩也是不可复制的。五牛的元素体现了祥和的精神……”

今年73岁的朱炳仁介绍,“朱府铜艺”,名声响于杭州,但却起源于绍兴。清同治末年,他的前辈,出身书香门第的朱雨相和三弟——后来名噪江南的书法才子朱庆润,在绍兴石灰桥畔挂出了“朱府义大铜铺”的牌匾。此后,朱家慢慢做出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解放初期,铜材料短缺,铜雕生意做不下去了,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就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杭州,改做丝绸生意。那时,朱炳仁才7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父亲退休后挂出了“朱德源书画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民营画廊。此后,全国几千家商家、机构的招牌、牌匾均出自朱德源之手。朱炳仁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书法,经过几十年的磨炼,他在业内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13年,朱炳仁的书画作品在卢浮宫展览,而他拾起祖辈的“朱府铜艺”时已经38岁了。

为了复兴朱府祖业,朱炳仁辞去了公职,揣着几百元钱开始了艰辛创业。那时,成批诞生的新公司开张时都需要挂铜字招牌,朱炳仁就从做铜字、铜招牌开始。此后,他铸造了中华铜雕文化三宝: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回归铜雕门、上海金茂大厦铜装饰、APEC会场的百幅铜壁画。从此名声大震。

2006年,一场大火焕发出了朱炳仁的创作灵感,他偶然间发现铜在高温融化中的自然美,首创“熔铜艺术”,开启了“无模可控”的熔铜艺术新领域。在创造中,他的这种“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铜彻底从模具里解放出来,给了“铜自由”。他的熔铜艺术精品一经问世,即受到了海内外艺术界高度的关注,被多家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铜雕家出身的朱炳仁,一直深信“诗与艺术相通,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天下没有相同的一张树叶,当然天下不能有一片相同的六角形雪花。天庭工匠们真不含糊,亿万万片六角形雪花,每片绝不重复的晶莹线条,一个个精雕细凿神态各异的小精灵,洋洋洒洒舞到人间。有趣,上天生气了,就泼雪花。你问,上天为何生气呢?春天的脚步近了,生气盎然呵。”(摘自朱炳仁《上天生气就下雪》)在拜读朱大师的诗集时,从诗中我看到了他内心其实就是一个执着、热爱生活的男孩。

在北京798艺术区一个大门的入口处,我一抬头便见到了“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门前,一组当代铜雕颇为震撼:几十只金色的章鱼张牙舞爪,从门口爬向广场和远处。博物馆里,上千铜艺作品琳琅满目。大型的《宋画迷宫》似乎是用“铜”的语言,表达了这位艺术家对中国艺术之路的看法,而他与新加坡艺术家合作的《稻可道,非常稻》铜装置艺术,更是吸人眼球。那些形态各异的铜雕稻穗,让我心灵震撼。朱炳仁指出,稻看似最平凡朴素,很少有艺术作品去表现它,尤其稻穗破碎的结构很难雕塑。而作品的涵义更深,传达出了艺术家关注世界性的贫穷与民生问题。

子承父业,如今,“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放弃大学毕业后的干部身份,秉承“传播铜文化,让铜回归老百姓的生活”,即“铜,亦生活”这一理念,帮着父亲做铜,创立了“朱炳仁·铜”品牌。十年探索和打磨,朱炳仁父子制作了很多以家居生活、铜艺摆件、香道雅器、风水摆件、佛像艺术、茶道艺术、办公用品等为主的铜艺品,真正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消费到铜。

猜你喜欢
五牛五福艺术
杨兵谈艺(三) 兴托春犁——韩滉《五牛图》品鉴
纸的艺术
忠厚的耕牛——《五牛图》
『五福临门』是哪『五福』
3《五牛图》:唐代画牛大成之作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吊唁未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