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在新闻传播中演变机制的探讨

2017-11-04 13:59徐勇
学习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媒体环境

徐勇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演变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决不只是单纯地线上传播,相反,这是一种全媒体融合传播。新闻认识来源于新闻实践,同时又指导着新闻实践的发展。本文将以“刺死辱母者案”为例,从舆情的形成、舆情进一步扩大化和舆情的逐渐消退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新闻热点事件的舆情演变机制,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发展的条件,从而在其中找出一般的规律认识,以便在今后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时,积极应对,正确引导舆论理性发展。

【关键词】刺死辱母者案;网络传播;新媒体环境;舆情演变

2016年的4月14日,山东的于欢母子17万的高利贷无法偿还,在被讨债过程中,于欢无法忍受讨债人的一些具有“侮辱”性的行为,发起反抗并用刀捅伤了四人,讨债人之一杜志浩死亡。2017年的2月,在当地法院的审判中,于欢以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2017年3月25日,这桩已经审判结束的旧案,被南方周末披露之后,在一周的时间里迅速成为舆论场中的“现象级关注”的热点事件,微信朋友圈持续的刷屏,微博话题热度高居不下,这个事件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强势进入大众视野。那么新媒体环境下,“刺死辱母者案”是怎样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迅速发酵,成为引发无数热议的舆情事件的呢?这并不是偶然,“刺死辱母者案”与其它同类新闻热点事件在舆论的形成、扩散和消退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窥一斑而知全豹”,下面我将以此为例,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舆情的演变机制,以期为以后分析研究网络传播提供借鉴。

一、舆论的形成和扩大

作为整个舆论风暴兴起的源头,南方周末的报道显然在发表之前对选题上经过了深思熟虑:“道德和法律如何两全?”、“警察是否渎职?”“普通老百姓在面对黑社会势力威胁时到底该怎么办?”这些拷问直击社会痛点,强烈地触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从而使这件事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家传统媒体,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所使用的诸多描述却多了几分主观性和文学性,少了几分新闻所标榜的“客观”与“准确”例如“极端手段侮辱”、“出警警察借故离开”“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凌辱”“瑟瑟发抖”等等,这些引人想象的用词看似是记者在遵循新闻报道原则,对一些不雅字眼进行了处理,但实际上更加激起了网民的激愤,使得舆论情绪更加高涨,增加了事件的热度。

26日,“刺死辱母者案”舆论热度进一步扩大化,截至22时,据统计,有2352篇微信文章、4702条微博、3972篇网上新闻,微博上与之相关的话题阅读量更是多达7亿,。但是“刺死辱母案”如此“万众瞩目”,牵动着数万人的心,除了话题本身涉及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自媒体环境下,全方位且强有力的传播方式,意见领袖的关注发声以及次生舆情事件的接连发生,都对这个事件进一步发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演变的机制思考

首先,在当今时代,在事情没有“真相大白”之时,自媒体往往更倾向于感性。“这社会”、“热血男儿”"正当防卫"、“恶霸”"良知"、"正义"等相关热词在自媒体以铺天盖天之势“挟持”了网民,于是在这种标榜着对着道德和法律的探讨、正义与人性的思考的自媒体环境下,随着网民的情绪达到沸腾,意见气候也逐渐形成。德国社会学家ElisabethNoelle-Neumann曾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对意见气候的形成条件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这三个要素是形成意见气候的必要条件。朋友圈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关于“刺死辱母者案”的上千篇文章刷屏,满足了舆论气候形成时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为舆论的产生和扩大化打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传播的共鸣、累积和遍在效果影响下,个体心理随之向群体心理转变。

当然,在这种“高压”的网络环境气候之下,意見领袖对于事件进展的关注发声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美国的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极模式中,强调了舆论领袖衔接大众媒体和受众的重要性。著名作家易中天愤慨发文,认为于欢救母是人之常情,于情于理都是无罪的;作家兼法院助理审判员的桂公梓则将大众关注点引向从法律上讲于欢到底是不是防卫过当以及对其刑罚是否合理的问题上;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童之伟曾发文指出涉案警察在当时情况下可能存在渎职的问题。在当时事实情况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这些看似充满着强烈正义感的文章和话语,将网民推向了一种对于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强烈质疑和拷问的狂热状态。

三、舆论的逐渐“降温”

舆论的逐渐“降温”,除了政府的正面回应之外,传统媒体的理性引导同样功不可没。近些年,新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受到极大冲击,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依旧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无法相比的。同样,在“刺死辱母者案”中,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等传统媒体在舆论引爆之后,迅速进行后续详细的追踪报道,如: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正确引导舆论回归于理性;北京青年报及时跟进报道《刺死辱母者案讨债者因涉黑被查》;华西都市报发表微博《实拍:#刺死辱母者案#目击者现场讲述事发经过》通过寻访目击者还原案发经过,还原事实本貌。网络舆情演变,传统媒体同样至关重要:传统媒体在这个事件中坚持以事实为准绳的原则,有理有据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良性发展。

通过“刺死辱母者案”这一热点舆论事件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的舆论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有迹可循的。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此类舆情危机突发事件大多经历了最先通过网络爆料引起注意,然后社会媒体报道将其影响范围扩大,经过公众人物的“名人效应”使事件进一步升温,随之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强化议题,此时官方机构会采取措施作出回应,从而推动时间得到解决,舆论议题也逐渐沉淀下来。总而言之,舆论演变大抵经历了潜伏准备、矛盾激化舆论引爆、舆论降温以及对于此次舆论事件的反思这四个阶段。所以,通过“刺死辱母案”这个舆论热点的演变,我们应该在下次热点事件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舆论引爆之前抓住先机,积极引导舆论理性发展,避免舆论成为“脱缰野马”。

参考文献

[1]谢盼盼.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看网络意见领袖对舆情演变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4(2).146-148

[2]强韶华吴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群体行为仿真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6).7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新媒体环境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