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改善策略分析

2017-11-04 14:58张贤
学习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策略

张贤

摘要: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从某种程度而言,如今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将阻碍未来农村的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才能为农村长期的稳定与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策略

1 政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地区的长期发展与和谐稳定。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劃》(2014—2020 年)中指出,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留守儿童的父母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由此可见,父母对于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以村级组织为单位,建立村干部和农村党员为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同时要求要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国家高层领导做出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还是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这些都表明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从“顶层设计”出发,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1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一纸户口,承载着教育、医疗、就业、交通等方方面面的优惠与福利。我们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建设,这里的“人”不仅仅包括“城里人”,也包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农民工”。但是由于户口的限制,即使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仍然不能真真正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 36%左右,这两个数据之间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这些“农民工”的存在。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应当更加注重“人”的城市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2014 年 7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全国各地区户籍制度的改革。2015 年 11 月 3 日,国新办召开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表示,我国已有 25 个省(区、市)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在特大城市落户方面,各地普遍提出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广州提出“进一步推进积分落户政策设计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河南提出“省会城市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湖北提出“科学控制武汉市人口规模,合理设置积分落户分值”……总体来看,大部分城市还是本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原则,出台的政策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该地落户。现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不断吸收这方面的人才。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农民工落户打工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从而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2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市的巨大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占有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制定向农村学校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4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表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32806.46 亿元,比上年的 30364.72 亿元增长 8.04%;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中,全国普通小学为 7681.02 元,比上年的 6901.77 元增长 11.29%,其中,农村为 7403.91 元,比上年的 6854.96 元增长 8.01%;全国普通初中为 10359.33 元,比上年的 9258.37 元增长 11.89%,其中,农村为 9711.82 元,比上年的 9195.77 元增长 5.61%。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较差,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教学。因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例如,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在职称评定上采取加分政策、施行交通补贴等,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奉献农村教育。

2 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调查显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家庭相对于父母中只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家庭,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更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父母应当选择只有一方外出打工,而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当中只有一人外出打工而另一人留下时,67.2%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让母亲留下。(见表 4-3)一般情况下,母亲在生活上会给予子女更加细心的照顾,因此,最好是让母亲留在家中照顾子女,将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调查显示,在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中,谈的最多的是学习和饮食、健康问题,而心理问题很少涉及。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应当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态,一方面以平等的方式与子女多沟通,站在子女的立场上想问题,对于子女要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另一方面,要和学校的老师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当中的表现,对于子女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

3建立更具针对性的学校教育

3.1探索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

针对一些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可以筹集专项资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这样,可以整合多种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2设立心理咨询室,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endprint

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很多留守儿童在遇到烦心事时总是憋在心里而无处诉说。心理咨询室就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极好的诉说场所,帮助他们打开心结,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3.3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还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及时沟通,共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4开办留守儿童家长(代理监护人)学校

通过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将家长请进学校,让老师走进村庄。家长进校是定期为家长(代理监护人)开办儿童问题讲座,剖析典型问题,让其掌握儿童的教育管理途径。老师进村就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结成帮扶对子,这样既可以让家长提高管理教育孩子的水平,又可以加大全社会关爱儿童的宣传力度。

4加强村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留守儿童一般都生活在农村,而村里的村干部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都很熟悉,更有利于开展帮扶行动。村里可以成立由村干部和“五老”志愿者组成的帮扶队伍,以村级场所为依托,设立留守儿童活动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场所、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和亲情陪伴。

5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推进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通過志愿服务活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亲情陪伴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一些非政府组织,例如慈善总会、企业家协会等,也积极为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留守儿童提供物资帮助,得到了极大的好评,吸引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6 充分调动留守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还是比较自信和乐观的,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的非留守儿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同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在学习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其实,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是一样的,他们同样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关键是看怎样对待与处理这些“烦恼”。如果一个人在困难面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困难就比较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一个人处理事情比较消极、悲观,那么,再小的困难都会将其绊倒在成长的路上。因此,留守儿童应当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 莫瑞. 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 曹建平.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 辽宁教育研究,2007, 5: 37-39

[3] 王秋香. 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J]. 文史博览, 2006, 7: 69-70

[4] 周宗奎, 孙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endprint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策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