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要:当今世界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当灾害接连不断地发生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在恶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地理教学向年轻一代传输生态文明理念,使他们产生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观
自地球诞生经过亿万年,才终于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直至工业社会以前,人类与自然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而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与生态环境进行不友好的斗争,人类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进而反噬于人类。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全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终于达成共识,一致通过《巴黎协定》,这意味着全世界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我们不能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为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生态文明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明确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高中地理与生态文明
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里定义: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它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它的特点是学习范围广阔、研究方法多样化、对自然和人文各学科内容的综合以及对将来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视。而高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等,人文地理则包括科技、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内容,两者的结合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这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必修一的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第五章作为整书最后的章节,从标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就可以看出是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个概括与总结。在这一章中介绍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但各个成分之间又有所差别,不能同一而论。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环节,所作所为也会受到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不能任意妄为,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负担,一旦超过环境承载力,最终将会危害人类自身。如下图所示,人类部分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反作用于人类。
三.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观的渗入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道德正义感,从正面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会有良好的效果,而生态文明观也可以渗透到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方法也有多样化的选择。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可以采取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课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以全球气候大会为假设背景,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一个国家,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活动过程中让同学们分别阐述自己的立场,包括国家的发展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这样不仅能锻炼到他们的分工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能使他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更深刻地领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甚至影响身边的人对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力量。
结语:以前人们环境意识十分淡薄,乱扔垃圾、浪费粮食、工厂乱排污、政府只管自己在任时的效益,不顾后代的发展,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也意识到我们不能再这样不计后果地对环境进行单方面的掠夺,否则还会自食其果。我們要知道怎样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植入更多的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价值观、环境观,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宣扬才能让我们的唯一家园重返生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