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融合在《流民图》中的具体体现

2017-11-04 09:26姚倩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造型笔墨

姚倩?

摘 要:《流民图》是蒋兆和学贯中西最具代表的长卷画作,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年代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蒋兆和注重写实,运用中国传统笔墨语言与西方素描造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全新的笔墨技法,力求挣脱传统“古法”的束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这幅巨作在中国绘画史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变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画家利用这种中西融合的方式来展现历史和表达民情,揭示民族灾难和社会混乱在劳苦民众身上所留下的痛苦印记。本文从《流民图》这幅作品的构图、人物造型以及笔墨这三个方面分析中西融合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中西融合;民族传统;水墨人物画;造型;笔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170-02

当今是中西绘画并存的时代,由于中西画存在着表现方式的不同,相融合必然也会产生矛盾或是“不兼容”。造成这样的现实情况更多的是因为从事西画的缺乏民族传统基础或对传统研究不够,而具有国画修养的又对西画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中西间不能很好地互相吸取,这样也不利于促进国画的发展。俞剑华先生曾在1956年11期《文艺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中西画是可以互相吸取互相补益”,他着重提出了“中国人学习西洋画,目的是在批判地吸取它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作为中国人,绘画首先要尊重并继承自己的民族传统,在这基础上然后再有所创造。现在有很多作品都在以民族传统的技法为基础再借鉴和融合西画的可取之处来表现新的事物,水墨人物画中融汇中西做出突出成绩的当属蒋兆和。他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相融合的方式,取长补短,丰富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他在人物画创作上融汇中西,深受徐悲鸿的影响。

一、徐悲鸿的影响

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熟练掌握素描技法,对西方艺术有精湛的研究。绘画上他主张变革和创新,在坚持师法造化的写实传统基础上吸收并借鉴西方艺术技巧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中国画艺术。徐悲鸿对蒋兆和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他对待传统有自己的态度:“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之上,吸收外来艺术之长,加以贯通发展。他的这些论点更坚定了蒋兆和在艺术创作上的信念及遵循,成为之后多年来在艺术实践中的主导思想。

下面具体的从构图、造型以及笔墨三方面分析蒋兆和如何在《流民图》这幅作品中融汇中西的。

二、在构图中的体现

蒋兆和在1941年北平版《蒋兆和画册》序中自述道,他流浪到北方有三年之久,创作了一批作品,“引起了一种共鸣的情绪,甚至能搅扰你埋藏在心底而久不流出的一滴人生之眼泪呵”。而他创作的《流民图》无论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超越了其他绘画作品。用蒋兆和自己的话说:“我将所看到的每一桩触目惊心的悲惨情景,一幕又一幕的人间地狱,我把全部心血都贯注在这幅画的构思上了”[1]。这幅巨作采用长卷式构图,画家像一位导演一幕幕地向人们呈现当时受苦受难的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场景。长卷的每一部分都经过非常严谨的构图设计,从构图章法上看,《流民图》是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人物位置的安排高低错落,疏密有序,前后呼应。作品中段最具震撼力的部分之一是几位母亲紧紧怀抱着孩子们,这些形象聚拢在一起,成为一个稳定而有力的三角形构图,昭示着人民宁死不屈的决心。由于画家受到西方美学的熏陶和影响,所以他把表现《流民图》主题的核心部分安排在整个画面接近黄金分割的部位,引人注目。雖然占画面很小的位置但一眼就能看出是躲避敌机轰炸的场景。倾泻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使主题在这里得到强有力的升华。

整幅作品构图从透视的角度上看,单组人物形象的位置安排借鉴西方焦点透视法,而由单组形象构成的整个人物群的布局则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这种透视的方法融汇中西,不但在局部上确保单个人物形象被真实描绘,而且整体上使得这史诗般的场景得以长卷式展开,实现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作品在空间处理上也很独特,和传统的中国画长卷构图不同,为渲染气氛和间隔人物,全画只画少许树干和动物。局部个体形象的差异让整体有聚有散,背景大片的留白使个体形象所组成的群体轮廓更加突出,人物造型也显得更有力。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方式,不仅让长卷构图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散发闪光点,而且还使画家能够突破真实生活中复杂环境的约束,和西方焦点透视在视觉上的局限,充分地增强了人物的表现力和人物之间的联系。

三、在人物造型上的体现

《流民图》中所塑造的形象均真人大小,每个人物既有民族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具体分析《流民图》中的一百余位形象,大多是蒋兆和真实写生来的。对象有学生同事,更多的是花钱请来的流浪者。画家通过写生,真实并精准地刻画各种人物动作和姿态,深刻传达出处在悲惨处境中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

“一切形象的构成和精神特征的体现,都在于‘骨法用笔。骨者,乃构成人体形状的解剖关系;法者,即是在平面的纸上要画出有体积感,体现出各部分的长短比例和角度等的透视关系的形象。[2]”因为受到西方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在《流民图》中蒋兆和运用西方解剖学知识来精准适度地刻画出人体的身材比例;人物面部、骨骼肌肉甚至胳膊上的血脉青筋从视觉上都达到逼真的写实效果;个体形象面部神色、表情还有各种复杂的身体动作也描绘的灵活生动。这是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上结合西方造型法而达到“以形写神”的成功体现。这种笔墨形式完全服从于造型法则的中西融合的方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力。蒋兆和把西洋画在表现手法上的闪光之处为中国画所用,虽然形式上融合中西画法力求挣脱“古法”的束缚,但仍立足于优秀的民族传统仍保持着中国绘画的审美格调,以牢牢把握着重表现形体结构的中国画表现方法为主,西洋画看中的光影为辅助因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的精神气质。endprint

四、在笔墨上的体现

“笔墨”一词贯穿于整个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性词汇。笔的用法和墨的用法,是有其各自的不同使命,但又彼此相关联。没有笔法的形体概括,就无从以墨法去充实精神。

(一)用笔用墨

“中国画的笔墨,一笔下去,可以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作者的真性情流露出来,形成民族的特点。[3]”“笔”对于形体造型的精准概括以及“墨”为形体的血肉充实,两者相互服务相辅相成,这种高超的笔墨技法在《流民图》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蒋兆和从中国传统线描造型的基础出发,加以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用线的技法,在线条不足以表现的地方,适当运用皴擦的笔法来突出形象体积的主要部分。例如在五官的结构转折处,还有衣纹线条处稍微用干笔淡墨皴擦,再用浓淡变化的墨色加以渲染,增加了人物的厚重感。通过线条的浓淡虚实等变化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结构,传达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使人物形象与画面整体的黑白灰关系得到协调统一。在画面中蒋兆和大胆的利用西画中的投影法,在独立人物形象下方周围用淡墨烘染出阴影。这种中西融合的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个体形象间的孤立增强人物体积感,还让画面的悲壮气氛得到烘托和渲染,进而增强了整个形象群体的崇高仪式感。中国画所不具备的投影,被很好的融入在这幅作品中。

(二)色彩

蒋兆和受到过西式色彩学的洗礼,在《流民图》中人物形象的着色也不同于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有着继承传统之上的创新。色彩是为造型和笔墨服务的,画面中不同人物之间的肤色只有微妙的区别,大概是惨白、蜡黄,人物着色都显得很灰暗。年龄、身份以及健康状态在画面中都被画家弱化了,作为主体人物的这种“弱化”恰好是作品主题的“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真切的展现这些本该拥有丰富美好人生的人被迫饱受战争的侵蚀而显得无可奈何。画面整体色调是青色、冷灰色,画家大面积的巧妙运用这些不同明度的冷色、青色、暗色,人物面部、身躯、脚以及破旧衣服的着色都被灰蒙蒙的青色系笼罩着,地狱般生活的人们疲惫的模样被描绘的淋漓尽致。纵观全图,会发现画面中有四处纯度色相不同的红颜色格外抢眼,仔细观察,是四个年龄不同的婴儿和孩童。孩童与红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而画家巧妙的将惹眼的红色与孩童结合,使得这种象征着生命活力的红色在强烈的悲剧氛围里却不能彰显活力,悲剧气氛进一步被强化。

(三)“虚实”关系

《流民图》中体现出独创性的是画家对画面整体“虚实”关系的处理。如果说画面中主体形象具体完整的刻画描绘为“实”,那么后面人物仅用线描勾勒或略加皴染就為“虚”。例如画面中揭示主题的“躲避轰炸”一段,前面团抱着的几个妇女孩童作为主体被画家详细深入地刻画,主体后侧手捂双耳的人只是真实地刻画出面部和手,老人若有所失的模样仅做淡淡皴擦出明暗的处理,还有抱婴儿的妇女完全只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没有施加烘染色彩……这些都体现了画家是如何具体的运用虚实处理方式来增强画面纵深感的。作品中蒋兆和多处巧妙地虚化后面人物,这样的虚化对比不仅让整体画面前后空间感增强也使人物形象主次得到区分,后面虚化的人物处理让观者感到画面好像不止这些人,仿佛听到画面以外更多的穷苦人民悲惨的哀鸣声,使画面更具表现和感染力。画面产生一种“未完成”的感觉,暗示身陷水深火热的劳苦民众数量之多是画面所不能全部展现的。

五、结 语

本文就《流民图》这幅作品从构图、人物造型以及笔墨这三个方面谈中西融合的具体体现。在构图上,巧妙的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法和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在人物造型和笔墨的运用上,利用西方造型法和解剖学知识以及投影法,通过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以达到写实传神的效果。蒋兆和主张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艺术的有益因素,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蒋兆和.蒋兆和人物画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 蒋兆和.蒋兆和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4] 我和《流民图》].文化史料第2辑[M].北京: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

猜你喜欢
造型笔墨
笔墨丹青绘晚霞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笔墨厨神
湖光山色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