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探析

2017-11-04 08:05贾敬全柳晓明吴宏伟
市场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协同

贾敬全,柳晓明,吴宏伟

人力资源

协同创新视角下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探析

贾敬全,柳晓明,吴宏伟

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是目前诸多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需要在创新目标指引下,校内外各个主体互相补充、配合和协同育人,优化资源配置。论文分析了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经济学专业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对策。

协同创新;经济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在国家创新战略指引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改变理念,运用协同创新思路来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学专业来说,如何借助外力,如何协同培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构建相应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当前经济学专业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欠缺之处

21世纪以来,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知识复合化、素质全面化、能力综合化的新趋势。新形势提出新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也从社会精英转向大众教育,以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大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需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潜力与能力。另一方面,从专业特点看,经济学专业属于经管类学科的基础性专业,毕业生更应具有适应面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素质。这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协同创新,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一)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创新

作为高等教育是实现培养要求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水平和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纵观专业的总体教学架构,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深化,实践教学也是传授学习技能、增加实践经验的教学过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更好对接社会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经济学专业更多强调理论性、综合性、宏观性,对实践性的要求较低,这种特性要求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体现在专设的实践教学课程或实验,对于相关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也需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可见,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育理念尚未形成。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改革和拓展

从实践来看,理论教学经过多年的累积和调整,从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实现自我调整的较为完整的序列。相比而言,实践教学的建设略显落后,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新形势下实践教学新模式成为提升经济学专业层次与水平的重要环节。现行经济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需要丰富实践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计划,采用包括案例教学、录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同时,鼓励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提升软件操作、课程实验部分、专题讨论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按课程设置、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无助于思维方式的发散,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探究式、研究性实验项目需要增加比例,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协作完成的意识和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范围,合理设计实践计划,重点是结合教学整体安排的需要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包括对实践教材特别是实验课程资料的选择、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的全过程、实践结果的考核等诸多方面,探索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评价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的本意是指事物正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各个要素的有机协调和共同作用,而创新更多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优化组合。一段时间以来,高校非常重视外延式发展,重规模和数量,致使高校各种资源分散和无序,严重制约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举措,就是要创建多主体、多因素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的目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外部主体合作,避免与社会脱节。当然,校内各种资源,如专业之间,也要互相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在协同育人的路径上,当务之急是突破体制和机制制约,构建协同培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政、产、学、研协同育,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协同育人模式上取得突破,最终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高校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学校与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即企业的协作。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聚了大量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培养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主动联系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要高度重视企业导师的重要作用,多设置一些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校企协同培育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创新实践平台和资源,弥补高校理论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利用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2.校政协同

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办专业培养学生时,一定要同地方政府合作,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引下实施校地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充分利用地方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实现特色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有益于学校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规划有机结合。校政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资源共享互补,就会实现互赢互利的局面。

3.校校协同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各有特色,高校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也存在协同发展的需求。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合作联盟等形式,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以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高校之间可以借鉴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特色方案,在师资交流、学分互换等方面加强合作。

4.校内协同

除了要利用好校外各种资源开展协同培育人才以外,高校还要将目光聚集到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共享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就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法学专业、管理类专业、英语专业等专业均可以合作,在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可以在跨学科知识面、创新思维等方面,实施协同育人模式。这种在校内聚集优质资源,形成协同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

(三)经济学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体系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理念,通过校校协同、校政协同和校校协同等各种方式,多方共同努力,构建高校创新型应用复合人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见下表。

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级指标 级指标校企协同校政协同校校协同校内协同知识能力素质作信任程度合作沟通效率合作沟通效果协同创新培养结果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三、经济学专业协同培育人才的具体举措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提高对协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逐步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倾向,避免教学资源分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窘况。遵循协同创新理念,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层次,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出高质量的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适合社会需要、具有职业胜任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加强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尽量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更多实践机会,可借鉴美国高校的弹性多元进修计划,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到校外单位参观调研、挂职锻炼、参加专业性会议等方式提升实践水平和实践教育能力。同时,对认真编写教案、扩充案例库、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应给予适当奖励。另外,每名参加课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再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通过“双导师制”的推行,实现校内、校外导师的优势互补。

(二)优化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时,应从总体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及所占比例,使实践教学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同时,从实践材料选择、实践内容安排和实践手段运用方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对于不同课程存在的重复内容要进行适当删减。同时,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暂时无法容纳需要实习的全部学生,可在校内实验室通过沙盘推演、仿真模拟等方式及时开展相关实习,确保弥补无法去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需求。

(三)推进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平台建设

一是争取支持,推进校内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与升级。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特别是远程处理技术,实现实验室内、外部信息共享,提高校内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将校内实验室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设置专职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二是拓展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实践教学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对实践基地进行动态调整,在适当增加教学基地数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类型、区域等实现实习基地布局的优化。

(四)搭建多种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不管是学校外部的协同创新,还是校内的协同创新,都需要高校与各种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育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对于经济学专业而言,本身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品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育,也要培育学生的开阔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育创新人才需要高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各种机制体制壁垒、平衡各种利益诉求。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等协同创新主体的大力支持下,高校依托各种协同创新平台,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必将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

[1]杨彦,袁宁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研究——基于DEMATEL-ANP模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72-78.

[2]吴帆.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98-101.

[3]陈文远,潘玉驹,高宇鹏,李益明.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39-143.

[4]周强,康鑫,米艳玲.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46-449.

[5]尹忠恺,顾红.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655-658.

F240

A

1008-4428(2017)09-131-03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015zdjy078);

安徽省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2014tszy016);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gkk012);

淮北师范大学质量工程自主设计特色项目“经济学专业课程组建设研究”(2014xyzz194)。

贾敬全,安徽萧县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政学;

柳晓明,安徽巢湖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吴宏伟,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经济学应用型协同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