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基于阅读初感链接小学语文深度学习

2017-11-03 16:54亓惠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

亓惠

[摘 要]阅读初感是个体根据已有经验、言语图式等,在直接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对语言材料产生的第一感受。因为个体的差异,直接造成和导致了阅读初感的差异和不一致,同时也造就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初感是开启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出发点和指向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契合个体阅读的初感滋养与取舍,基于学科思维的积极倾听与对话,立足语文素养的课外阅读与实践,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阅读初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问题”生长开来,链接深度学习,才能有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初感;深度学习

一、学生的阅读起点在哪里

学生感知文本不是始于空白的。当初步接触文本时,儿童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会起关键作用,此时生成的阅读初感会烙下鲜明的读者印记。

1.直觉性:目标在封闭中隐遁

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内隐学习理论不谋而合:阅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在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直觉感受处于原生态的散点状态,是隐隐约约的存在,是一片尚未被发现和开垦的秘密花园。

2.层次性:资源在差异中流失

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凝成的前理解差异,造成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资源在差异中生成。当信息差可以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在共同体之间传递和增长的时候,每個学生的思维才在同伴之间可感可触,思维的流量也就属于开启模式了。遗憾的是,这些可贵的生成性资源,却一次次在自然忽视中流失了。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还相对稚嫩,与文本初次对话容易从“想当然”出发,因而阅读初感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这些“不合理成分”很可能成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生长性:方法在漠视中淡化

阅读初感是儿童以个体独特的眼光,在未经他人干预的情况下,调动自身原有的言语、情感、生活等经验,在自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以想象、思考为主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因为它的直觉性和层次性,也使个体产生初感的方法“划地为营”,缺少与其他读者的分享与交流。儿童的阅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次”的阅读是为了“下一次”“更下一次”的阅读,从而走向生活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在实现“这一次”阅读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初感的知识串联、思维碰撞等,不断激活儿童的阅读期待,指向“下一次”更加深度的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自觉的学科意识。

二、如何链接指向语文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在学生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批判性地生成新的思想,并将其融入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并做出选择、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初感应该成为开启深度学习的出发点和指向标。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建立在学生阅读初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问题”生长开来,必定能链接语文深度学习,有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契合个体阅读的初感滋养与取舍

阅读初感需要呵护与滋养。学生在初次阅读作品之后,说不出、讲不清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要使学生阅读后有感触,有问题,有发现,会交流,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

(1)借力技术,实行即时对话。教师要让阅读过程可以“看见”,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所产生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无好坏之分。教师应尊重并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从中读懂他们思维的奥秘,在这样的思维田野上播种、施肥。儿童的天性中有探求知识奥秘的因子,教师要善于把握和诱导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的学习能像藤蔓一样,不断生长,开花结果,并有迹可循。

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借助预习单的形式捕捉学生的阅读初感,虽有一定成效,但比较滞后。而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以更为方便地提供一种让学生边阅读边感悟边分享,并得到及时反馈和不断提炼个人理解水平的阅读环境。结合班级的QQ群,笔者要求学生每预习一篇新课文,人人都要“发布”一个有质量的问题或发现,其他学生可以参与思考和讨论。

(2)合理分组,丰富阅读层次。阅读初感是儿童个性化阅读最初、最直接、最纯粹的显现,代表着儿童最初思考的成果。为促进思维的最大化,我们一般依靠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丰富初感的层次。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信息素养、语文能力等具体情况,我们一般建立4人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共同体之间存在差异。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有学习力和竞争力的团队。通过这样的“民间组织”,有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有效整合,经历高峰體验。学生的阅读初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一方面,学生由于阅读经验和言语图式不足,对文本的初读存在“难以避免的粗糙与偏狭”;另一方面,儿童作为天生的学习者,对文本有着新鲜的“陌生化”视角,会有一种超越教师教学经验的“儿童化”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引导学生超越自己的阅读初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认清学生初步阅读后与文本之间存在的距离,并以此为起点来开展阅读教学。

把学生的阅读初感进行归纳,用儿童的视角呼应学生的初感,让“发现者”感受阅读的乐趣,让更多的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学习是一种相互倾听与对话、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是与文本世界、与自我、与他人不断“碰撞”从而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的活动过程。而知识不过是人的经验,学习就是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并相互印证,从而完成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使认知结构随着新知的充实而不断调整、扩展,最终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适当放手,抛却自身对教材的“标准化理解”以及预设的教学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儿童初感的对话中来。当然,这一切必须基于教师对学科素养准确而又深透的理解,基于对学生阅读初感长期的呵护与培养。

参考文献:

[1]钟桂芳.让课外阅读走向“可视化”[J].江苏教育, 2015(37).

[2]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7.

[3]袁立民.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6):98-98.

[4]黄建英.论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J].大众科技,2004(4):45-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语文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