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2017-11-03 22:33陶建武
绿色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成因

陶建武

摘要: 指出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其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成因;经济结构;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23702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为基层、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应用型、管理型人才。而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适龄人口是指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长期不超过5%,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管理型的精英人才。这种教育形式长期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民生有了巨大改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形势的改变,一是使得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群不相适应,二是使人才的供给与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虽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历20余年的发展壮大,已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1.1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模糊

在高职教育的教育属性上,一部分人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定位于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其层次,既可以是专科,也可以是本科、研究生;而也有一种观念认为高职教育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但不属于高等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艺人才,应当采用学徒制,即采用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而有的则认为高职教育仍然是一种学历教育。在对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进行定位时,有的人认为专科层次的教育即是高职教育;有的从高职院校创办的现实,从经验出发得出民办、走读、地方筹办的高等教育就是高职教育。与这些模糊认识相对应的还存在如下问题。

1.1.1 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不够

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技术与技能的训练,相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举办高职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实习实训的教学场地,是一种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办学形式。而创办高职院校的现实经验,又使得不少部门认为高职教育是次一等的高等教育,对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1.1.2 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模式上出现偏差

部分学校认为高职教育就是高等专科教育,因而沿袭传统专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实际上资金欠缺是这样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纯粹理论教学所需的资金投入远低于技术技能培训对资金的投入要求。还有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特征而忽视高等教育属性,把高职教育当中等职业教育来办。总之在“高等”与“职业”两者间的平衡把握得还有问题。

1.2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情况

以湖北省的高职院校为例,省内高职学院的创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优化组合升格形成;二是由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应该说,这些学校均具有较长的办学历程,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和实力,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但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学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训场地就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省教育厅、或由中央及省级部门以行业为依托举办的各类高职院校,其办学经费有一定保障,办学基础与实力更强。个别的甚至可以用“不差钱”来形容,因而在发展自身,适应新形势要求方面能力较强;地、市级政府举办的各类职业学院,则多由几个学校合并重组形成。合并后,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分散,教职员工队伍总量较大,导致运行成本较高,而效率却较低,而且地方政府一般财力有限,难以给予这些院校较多的财政支持。这些学院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总体严重不足,致使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先天不足的同时,后天又营养严重不良,在一些学校高职教育实际上成了学历批发教育,办学质量低下。

2 成因

建立新中国以来,由于整个国家还相对贫困落后,人群中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还相当低,高等教育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8~21岁青年人口的1/2。美国学者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3个阶段。他指出高等教育的普及将引发了高等教育在入学与选拔、教学模式、职能、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质变。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毛入学率未达到15%之前,它的精英教育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超过这一比例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向大众型转变;当超过50%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它必然会引起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他还认为:第一,在观念上,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极低时,大众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接受高等教育要么是家庭条件优越,要么是天赋很高,总之是极少数人能享有的权利,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逐渐改变了把接受高等教育者视为社会精英的观念;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的50%时,公众逐渐认为人人皆有权接受高等教育。第二,在功能上,高等教育的“精英階段”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的统治阶层输送国家管理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型人才,为学生在学术和政府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对象更为广泛,涵盖了社会所需人才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使每个个体有了更强的生存发展壮大自身的能力,也为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用之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于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大约在2%~4%之间),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高级人才。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造成这种区别的基本原因在于受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但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方法和理念上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不愿意更新观念,变革教育模式去适应新情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职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之比维持在1∶1左右。高科技产业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远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按照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规律,我国高职与普高学生之比应大于1∶1,至少不应低于这一比例。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些,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招生337.98万人,仅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46.9%。这一事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还不够合理,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得还很不够,不能有效服务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局。

中国古代的科举取仕制度对今天的高教事业及企、事业的用人制度仍有极大的影响力。书念好了就要做官,就要为民请命,就要做人上之人的思想仍然浸透在许多国人的血液之中。社会大众对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尊重不够,给予的待遇也偏低。但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更多的是合格的劳动者,而不是精英,精英是少数,能成为精英的也是少数。考虑到人的天赋素质、智力倾向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把千千万万学子培养成为精英,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 对策

(1)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应理论先行,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次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将现有的传统的本科院校调整一批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大力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提升。

(2)政府部门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公办和民办院校应一视同仁,在财政支持上应公平对待。

(3)国家应调整产业政策,从宏观角度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创造条件。

(4)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革新和探索,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顺利.湖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2010,63(2).

[2]王根顺.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六个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4,41(4).

[3]林东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建设与和谐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