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林++张超++陈刚
摘要:以成都市高新区府城大道景观道路提升改造为例,在论述了低影响开发建设理论进程的同时,结合府城大道提升改造背景,提出了雨洪管理策略,分别从道路断面竖向坡度、孔口路缘石、植草沟、生态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了探讨。在城市文化表达方面,从“花重”文化入手,通过植物选择与空间营造充分表达了城市特色与文化氛围。在理性操作的低影响开发建设过程中,特色道路景观需要结合本地独有的城市特质与文化进行感性了渲染,“软硬”实力集合,以体现在低影响开发建设过程中,给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带来的活力与契机。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城市文化;景观道路;府城大道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07004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深入,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快速的城市生长带来的是大面积坚硬不透的混凝土地面,毫无生机的两面光排水沟渠,以快排方式为主的管涵暗沟等一系列的“城市建设病”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背道而驰。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新型城市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生态文明等原则,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在城市用地中的比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1]。
近年来,面对城市内涝、雨洪灾害、河道污染等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运用合理的生态手段,对城市环境最低影响的开发建设理念正在全面展开研究和实践。低影响开发建设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等城市运用的雨洪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发展至今主要包含绿色屋顶、透水铺地、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渗透性塘渠、地下蓄渗设备等内容[2]。LID通过源头控制机制,对暴雨产生的污染和径流进行控制性错峰消减,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对场地水文条件减少冲击的一种雨洪管理办法,以达到自然消减、自然渗透、自然蓄积的城市环境生态循环新系统。
在探讨道路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理论的同时,单纯从理性的功能角度上讲无可厚非,但城市道路建设应该兼顾功能性和景观艺术性。从道路断面上可见,重要的城市主干道可分为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等,城市主干道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标志性道路,城市主干道联通了周边商业中心、公共场所、政务服务中心等,是具有区域特殊性和反映当地文化景观特色的道路。探究以成都市高新区府城大道“花重锦官城”示范段改造为例,论述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观道路规划设计和建设策略。
2 项目概况
201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签发同意《花重锦官城—成都市增花添彩总体规划(2016-2022)》的批复,规划中明确成都市中心城区将以“一轴一区一带、五环七河多廊、园巷点网密布”为重点,通过实施近、远两期“增花添彩”工程,进行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推进中心城区“增花添彩”重点项目,在3~5年近期推进工作中,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20%以上,在5~10年后重现杜甫笔下“花重锦官城”的城市整体风貌景观。在成都高新区范围内,选取府城大道、益州大道、剑南大道、红星路南延线等4条主干路作为重点样板路段,进行增花添彩景观提升。府城大道(益州大道-天府大道段)作为先行“花重锦官城”景观改造示范段,定位为紫薇银杏花树大街,同时作为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改造示范段工程,于2016年6月施行EPC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建设。
3 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雨洪管理策略
府城大道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示范段区域位于三环路与绕城高速之间,东至天府大道,西临益州大道,改造长度约815 m,道路红线断面含路侧绿地总共71 m,道路布局方式为四板五带式,中央分车绿化带为3 m,双向四车道两侧各14 m,机非隔离绿化带两侧各2 m,非机动车慢性绿道两侧4.5 m,透水人行道含独立式LID树池两侧各3.5 m,路侧绿化带两侧各10 m。
3.1 建设目标
在道路设计过程中,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道路排水系统,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原有的道路红线范围,可以局部突破传统的断面形式,结合路侧规划绿地形成对城市生态基底的有效保护;二是针对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的统筹规划,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协调组织径流的雨水排放、收集、调节、净化利用等多元的雨洪管理方式,达到经济有效、生态可持续的低影响开发模式;三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城市道路不透水面积比例,在市政人行道及路侧绿地游园均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并增设植草沟、雨水花园、渗水湿地等集水设施。
低影响开发的道路建设,最终应该以源头削弱、过程輸减、终端调节等多种手段,并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道路的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3]。
3.2 设计策略
传统的道路设计方案中,往往只重视道路横纵坡的设施,纵坡按照城市地基标高进行雨水的径流疏导,横坡则将雨水收集到道路两侧的雨水篦子和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不同类型的绿化带标高都设计高于道路标高,所以在绿地渗透有限的情况下,雨水从绿地将表层土壤及污染物溢流到排水管网,长此以往,不仅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造成下游水体的污染,而且道路绿化带表层土壤养分水土流失、长涝长旱的状态使得植物长势不佳等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在此次道路低影响开发改造建设中,从道路竖向标高、孔口路缘石、分车绿化带、LID种植池、透水人行道、路侧绿带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3.2.1 道路竖向标高
从标准断面图1中上可见,与以往道路标高设计不同之处在于道路横坡设置,采用横坡1.5% ,车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均坡向LID树池雨水收集系统,透水人行道在渗水饱和状态下的径流雨量同样坡向LID树池雨水收集系统,并在路侧绿带设置低于人行道完成面0.2m标高的下凹绿地进行雨水截留。endprint
3.2.2 孔口路缘石
传统分车绿化带路缘石连续不间断,主要用于种植高灌木防止夜间机动车炫光造成行驶者的不便。在暴雨时节,连续的路缘石阻挡了道路与绿化带之间的联通关系,往往会在道路横坡最低处产生严重的积水现象。一般,当道路纵坡大于横坡的情况下,大流量的雨水将会汇集在道路中分带边缘[4]。在道路中分带及侧分带绿地周边采用孔口路缘石,能够将雨水径流引入低于道路标高的种植池中,一方面用于分车绿地中的植物水分涵养,一方面有效的缓解了雨水滞留造成的交通事故的频发(图2)。
3.2.3 分车绿化带
根据孔口路缘石和道路标高设计,分车绿化带同样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手法,设计分车绿化带有效蓄水深度0.2~0.4 m,使得绿地承担机动车道径流调节和污染物的沉积作用。分车绿带设计为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基层采用250~300 mm砾石打底,并布置穿孔排水管DN100-150,上覆盖透水土工布,种植土采用腐殖土与粗细沙同配比混合300~500 mm,最后用50~100 mm厚树皮覆盖,种植耐水湿植物,同时排水管联通DN150 UPVC溢水管,就近接入市政雨水井,一般每间隔25~50 m设置成品绿地雨水溢流口(图3)。
图3 立路缘石和平路缘石两种不同
形式的分车绿化带雨水收集系统
3.2.4 LID种植池
行道树种植池采用独立式LID树池布置,树池靠人行道一侧采用平路缘石,由透水人行道渗透后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1.5%坡比向LID水池汇集,同时在靠非机动车道一侧将种植池边缘进行豁口处理,同样通过1.5%坡比向LID水池的孔口进行雨水汇集。进水孔口的间距、宽度大小根据道路纵坡来综合考虑,在进水口设置防冲刷设施[5]。通常,在LID树池内,同样设置下凹式绿地,构成一定坡度的生物滞留实施,如树皮、碎石、耐湿地被植物等,从而进行雨水截流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的发生,对种植池内水土保持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3.2.5 透水人行道
本次府城大道人行道改造所采用的透水材料为露骨料透水混凝土,经测试透水混凝土能有效地使雨水快速下渗到地下,在土壤达到有效含水饱和度后,多余的雨水可通过透水基层中预埋多孔排水管排入市政雨水管网,从而达到渗水、滞水、净水、排水的综合效果。其基本做法为,面层80厚露骨料混凝土(深灰色),基层为150厚C20透水混凝土,100厚级配碎石垫层,透水土工布覆盖,R30PVC万孔管间距2 m排布,土路基夯实(图4)。
3.2.6 路侧绿带设计
结合府城大道绿带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设置下凹绿地、植草沟两种形式。绿带设计中,在遵循常规园林设计原则下,形成乔灌草的复合生态种植形式,并有意识地将雨水有组织的坡向下凹绿地和植草沟,经过天然植物缓冲带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净化-渗透等方式形成生态的雨水循环体系。其中,下凹绿地,设计绿地高程低于道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6]。植草沟,则将原有直接汇入排水井的雨水通过植草沟处理后深入地下蓄水层,作为道路雨水渗滤设施(图5)。
4 低影响开发建设中的城市文化体现
4.1 花重文化与锦城特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笔下锦城千年文化传承至今,看群树压花,满眼锦绣。繁花似锦的街巷景观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化进程已经逐渐没落与消失,2016年《成都市增花添彩总体规划》中,明确中心城区将以“一轴一区一带、五环七河多廊、园巷点网密布”为重点,通过实施近、远两期“增花添彩”工程,在5~10年后重现杜甫笔下“花重锦官城”的美景。
在府城大道低影响开发建设改造项目中,通过不同类型绿地有机结合雨洪管理设施,从径流消减、面源控制、蓄水净水等全方位景观化处理,并将锦城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分车绿化带、行道树、路侧绿化带等绿地宜绿则绿、宜花则花、处处见景的方式,打造紫薇园、口袋花园、生态植草沟、下凹景观湿地。春花烂漫的草花景象,绚烂多姿的片植紫薇花丛,深秋金黄璀璨的银杏大道,从而构成四季色彩不同,一片“花重”景象(图6)。
4.2 雨水渗滤设施体现
生态植草沟、下凹景观湿地通过湿生植物与景观置石的搭配,使功能与景观表现两者兼顾,雨水蓄积后,通过掩映在植物、景观石的溢流口排入市政管网系统。在植物选择方面,首先满足耐湿涝条件下的植物品种,多用本地乡土优势种,如金叶石菖蒲、马蹄莲、细叶芒、木春菊、肾蕨等进行搭配种植,再引入部分外地驯化后表现力较强的多年生草本品种,如柳叶马鞭草、粉黛乱子草等(图7)。
4.3 植物选择与空间营造
府城大道作为成都市高新区重要的城市主干道,并承担着联通东西向城区的主动脉,其景观界面将展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创业的青春活力面貌。整个道路从植物空间天际线的营造充分考虑了横断面和纵断面效果,并与周边建筑体量、风格形成统一协调。如图8,道路两侧背景林与建筑体量呼应并成为弱化生硬建筑边角的有效方式,中层乔木选取花乔、二乔、色叶等花叶观赏植物丰富中间层次景观效果,前区景观则选用低矮灌木搭配多年生草花形成丰富的地被景观效果。
在府城大道植物设计中,针对原有植物品种进行分类梳理,大致有树形品相、公分直径等要求对大乔木(20 cm以上胸径)、中乔(15~20 cm胸径)、小乔(15 cm以下胸径)进行梳理,保留品种大致有皂角、银杏、青桐、朴树、香樟、海棠、紫叶李、樱花、玉兰等乔木。将府城大道定位为“银杏紫薇”花树大街,人行道栽植成都市树银杏,单排阵列栽植凸显宏伟和大气简洁之风,在侧分带中保留原有香樟并补植紫薇,在后侧绿地设置口袋花园并栽植大规格紫薇与侧分带紫薇树种形成呼应,在中分带栽植三角梅、红叶石楠等高灌木进行物理分隔。在本案的路侧绿带中分布了零星大小不一的植草沟和生态湿地,在植草沟及湿地中栽植了马蹄莲、细叶芒、肾蕨、金叶石菖蒲、紫叶狼尾草等耐干旱、湿涝的本土植物,在草坪上再点缀如时令花卉、天竺葵、柳叶马鞭草、木春菊等开花植物,以上构成了府城大道的前区景观;中景则梳理现状保留较好树形的海棠、紫叶李、樱花、玉兰等乔木进行二次组团,并增加垂丝海棠、紫薇等主题开花植物;远景将保留皂角、朴树、香樟等大乔,并梳理出合理优美的城市空间天际线作为府城大道植物背景林(图8)。
5 结语
府城大道“花重锦官城”道路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历经4个月的施工周期,在2016年国庆期间向市民群众开放,在游园期间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府城大道在低影响开发建设策略的基础上,通过竖向标高、孔口路缘石、分车绿化带、LID树池、透水铺地、路侧绿地等不同形式的工程措施,使道路雨水系统达到雨水综合管理与径流调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府城大道景观工程植入“花重锦官城”文化概念,并充分使用植物空間表达了成都的花重氛围与人文情怀。
在研究的进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府城大道道路改造提升还不到1年时间,所以在道路设计降雨量和雨水系统面积计算过程中,按照《指南》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进行推算,没有参照对比,所以不能完全确定其雨水收集和径流控制的成效。然而对于府城大道示范段的改造,仅仅是一条道路的成功体现,还不足以形成片区规模与效应,所以在城市的一个区域如一个居住区组团实行整体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将大大提升对雨水面源径流的控制,从而防止城市内涝与污染情况的发生。将城市文化植入到低影响开发建设中,一方面将呆板的道路绿化形式变得更加具有城市特色,并增加了市民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道路绿地在发挥雨水管理设施的同时,侧重生态景观表达,丰富的植物种植形式和群落结构,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3-12-14].新华网,2014.
[2] 车生泉,谢长坤,陈 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6).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4]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
[5] 张岚岚.浅谈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4).
[6] 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