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2017-11-03 17:05干承武
绿色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干承武

摘要: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发展强大的伟大使命。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统领,这就迫切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但是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已经成为了价值观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障碍。揭示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明确信仰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通过网络、家庭和学校环境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的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

关键词:信仰危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22004

1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精神品质,是当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坏和民族的兴衰。大学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价值观教育与树立的理想基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追求的目标[2],然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如何将信仰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相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信仰及其特点

什么是信仰?信仰其实是个外来词语,源于梵语,唐代佛书《法苑珠林》将其译为“信仰”[3]。在中国的汉语词典中解释说,“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从哲学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有所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的价值所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仰也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信仰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很稳定,信仰者不能否认神的存在,只需要無条件接受和遵循,不用去怀疑和纠错。而科学信仰允许人们质疑,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反复的检验自己所信仰的东西,不断的追求真理,并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不断去调整人生目标。科学信仰更能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信仰一旦确立,就会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当人的信仰改变了,目标和理想也会随之改变。信仰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理活动,寄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具有很高的价值。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有其独特的特性,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某些意义上可以说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是人的精神受一种最高力量的支配,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强大。不管是在多么困难的环境里,信仰始终能让人保持希望和动力去战胜一切。信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支撑着人们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动物,有理想,有追求,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要信仰作为依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理想是人的灵魂,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人们的精神就会濒临崩溃。现如今,信仰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人们需要信仰的有力支撑。

第二,信仰蕴含着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信仰能够将道德内化为人性的自律,同时道德也需要信仰在背后支撑。如果说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后屏障,那么道德就是直击人们内心的第一道防线。离开信仰,道德就变成了空谈,信仰让人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在无形中影响着人的一举一动。信仰成为了人们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驱使人们内心向善,帮助人们建立个人的道德准则。人们一旦失去了信仰的依托,道德行为就会少了深层次的动机,变得无所适从。而当前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信仰的层面表达了人们对道德的要求。

第三,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信仰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向标,帮助人们定位人生的方向,是影响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只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信仰可以指引人们的行为,因为行动是受人们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信仰能促使人们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把人们理想目标贯彻到行动上。信仰可以调动个体身上的一切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当信仰转化成永不言弃的行动时,没有什么可以人们阻挡前进的步伐,无论是多么严峻的环境,都能取得不凡的成绩。

3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总体趋势呈现着良好的状态,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经成为了价值观教育得以取得成效的重要障碍,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地出现了信仰危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主流信仰危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的各种思想不断涌入中国社会,这些思想理论相互交织碰撞,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大学生也不再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信仰的追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像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给中国的大学生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会对这些新鲜的思想充满着好奇和吸引,这就给他们的值观形成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大学生不能对西方思想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仅凭感觉进行追逐追捧,反而忽视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是否正确,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5]。

第二,部分大学生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看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大学生当中出现金钱至上、重视名利、相互攀比等情况。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做事情前首先想到的是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并且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例如大学校园里有很多活动,那些有学分的,有奖金或证书的活动,往往不用过多的宣传就会有很多学生积极报名参与,而那些吃力又没有奖励的活动,大多人就会选择避而远之。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意识日趋淡薄,变得自私自利,日渐功利化和世俗化。endprint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和奖励的标准,有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这种评分结果,甚至一些同学为了分数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这种不良行为势必会导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沦落,价值观和信仰变得越来越功利性和世俗化。校园里还有部分大学生口头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然而实际的行动却是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背离。其实这些同学并不是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都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信仰的内涵。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竞争激烈的情况,为了自身的前途考虑,他们很难做到不会做出有损他人和集体的行为。

第三,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大学生不知道需不需要信仰,也不知道该选择信仰什么。高校里有着一批大学生逃课旷课,考试临时抱佛脚,对于考试成绩只求60分合格。这部分大学生生活浑浑噩噩,生活学习没有目标,人生没有理想,对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缺少奋斗的动力和激情。他们对社会、对人生都过于消极,看不清自身的价值,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类大学生不知道正确的信仰对自己的重要性,对信仰持着无所谓的意见。由于缺乏信仰,课本上的理想状态又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会对即将要面对的社会充满恐惧,遇到一点点挫折和打击就丧失希望,一蹶不振,甚至还有过大学生自杀的极端现象[6]。

4 信仰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的作用

曾有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短短的三句话,阐述了信仰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亦有言,“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7]。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他们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信仰更加值得人们去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总体的方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就当前大学生的一些精神状态来分析,信仰危机却是阻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障碍,迫切需要发挥信仰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信仰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信仰激励着大学生追求梦想,有了信仰,生命才有希望和力量。信仰不是有形的事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装备了金刚铠甲,给人以无形的力量,让人所向披靡。每逢大学生遇到挫折或者感到迷茫的时候,信仰就是一支强心剂,给予他们力量,让他们保持镇定,乐观面对,不断地接受挑战,战胜困难。这种由信仰所带来的精神动力会支撑巩固大学生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意志,不断地推动大学生前进和发展,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信仰能为大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信仰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灯,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目标和方向,生活才会充实有意义。当大学生始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的时候,就会为之奋斗,始终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当今的社会纷繁复杂,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很多人容易抵挡不住诱惑,迷失自己甚至误入歧途。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信仰都能帮助大学生指明方向,只有正確的价值观和信仰才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观,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3个角度提出了道德目标。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8]。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意识,要有为祖国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愿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正确的信仰能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帮助其实现自身的发展。

5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青少年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星空就是信仰。其实人们从小到大都在接受信仰教育,人是环境的产物,无时不刻都在接受着社会文化的熏陶,信仰教育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仰教育主要是指对一定的社会对象进行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9]。信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认识、了解这个世界,让人有了生存的手段,但是信仰教育却能召唤人们真正的内心,让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意义,让生命变得有灵魂。信仰是一种情感,是建立在理性判断之后产生的信服,它无法通过外力强迫使人们树立,所以简单的灌输是形成不了信仰的,不能让信仰变成空洞的说教。信仰教育要联系社会实践,贴近人们的生活,通过引导和感动,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敬它,这样他们才会深刻的意识到信仰对于实际人生的重要性,才能选择正确的信仰来指引人生。

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基本知识学习后,更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信仰教育,将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是为了提高信仰在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实效性,让正确的主流的信仰融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之中。如何更好地将信仰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相融合呢?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迫切地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网络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网络环境的建设。在21世纪的当下,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文化在网络中交织,教育载体已经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网络媒体将成为培养大学生信仰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的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通过互联网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又是喜欢新鲜事物,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但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如果不注意防范,也会受到它的不良影响。面对网络上多元文化的交织,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要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守自己正确的科学的主流信仰。同时国家要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监督,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组织网络监督管理队伍,在各大网站的后台进行监管,留意社会舆论的动向,及时把潜在的舆论问题查找出来,防患于未然。国家要注意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完善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预防和警示传播消极和不良思想的人。总之,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让大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培育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endprint

其次,家庭环境的建设。家庭环境有其特殊性,发挥着其他社会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家庭发挥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不知不觉传给子女的。父母是孩子最初学习的模版,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子女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多都是在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员身边度过的。从一个孩子的身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父母以及这个家庭的很多特点,所以,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发挥好模范示范作用。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形成正确信仰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品行都做不到,更別提什么信仰了。父母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思想状态,多和子女沟通交流,及时地发现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孩子们思想上的指引和帮助。

最后,校园环境的建设。任何人的信仰都不是一出生就拥有的,都是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逐渐获得的。虽然家庭环境对孩子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都是离开父母,来到异地上学,这就暂时的减少了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大学毕竟不同于高中,在大学里学生能感受到浓浓的自由感和活力,往往大学生活都是人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因而高校的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刻的。要解决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切实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管环境氛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是这种无形的力量不容小觑。可以说,改善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高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校园环境的有利因素。高校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立校规校纪,引领号召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发展。校园里要注意营造学术自由与民主管理的氛围,能够让大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违规乱纪的行为,要完善监督惩戒制度,特别是端正学风和考风,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信仰。

加强大学生的课堂教育,目前课堂学习还是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学习方式,信仰和价值观的培育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堂阵地。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希望通过这些知识去影响他们,帮助他们运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了。在高校中,进行新课程体系改革,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信仰教育的内容,在全校大学生开设信仰教育类公选课,同时建立德育体系,不要只看重考试成绩,把德育发展也作为大学生的评价机制。第二,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教师价值观传递对学生价值观信仰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讲解,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自身要有正确的信仰,加深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10]。在对大学生传授和培育价值观的时候,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正能量的引导,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大学生一个好榜样。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课上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促进大学生信仰与价值观的树立。第三,学生是信仰与价值观培育的主体。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灌输课本知识,训练学生参与考试的能力,这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是达不到真正教育目的的。要意识到学生才是信仰和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多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锻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营造着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大学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到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观对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课堂学习还要结合课外实践。在校园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宣讲、讲座、班会等各种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一些校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的去感受现实社会,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总而言之,丰富充实的课外活动,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信仰与价值的观培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俞 虹.浅谈“信仰”一词的由来[EB/OL].[2010-09-27].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44453-1.htm.

[4]李鉴修,王彦坤.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总开关”问题[EB/OL].[2013 - 10 - 09].http://hbrb.hebnews.cn/2013/1009/c_92.htm.

[5]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6]谢成宇,侯 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战略[J].年轻人:A版,2012(4).

[7]冯海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8]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9]师曙光.浅谈信仰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6).

[10]熊 洁,张爱林.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重点难点问题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