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说过:“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人生一世,读的就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当然,三“书”之间并非并列。人生阅读,最高境界应当是“心灵之书”。所以,人生阅读,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之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传承。“子曰诗云”、数理生化、天文地理,文“明”而文“化”。当下则是网络媒介,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之书,读有字之书,人,方为开化。
而无字之书,可算是文化的拓展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让无字之书包举宇内。经历、经验,带给我们学识、涵养;挫折、教训,增长我们的认知、想象。乃至精神,乃至万物法则,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用自身的领悟,让周遭无字之书的意义,变得如此贴身。但这仍然不够,因为他们可能不具有坚实的心灵尺度。只有心灵的介入,这一切的存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和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读书若不融入心灵,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颇。虽然当下国人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但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一个大学教授,居然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看来,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浮躁粗戾便在所难免。如果一个民族醉心于利益分配,缺少心灵的必要辅助,和谐的社会氛围必被打破,“读书人”的帽子就会蜕化为无知的受众,长此以往,文化劫难便在所难免。
其实,读书的过程,即是调适心灵的过程。所以,读书之时,要把握好心灵的途径,努力将心灵之书读透,比如社会责任,比如家国情怀,比如抱负境界,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进而在生活、工作中践行,让自己变得高贵、典雅。
是的,凡用心读书者,读得最深刻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叫读书,让我们一读终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