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独上兰舟”中的“兰舟”

2017-11-03 22:13申一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意境

申一诺

“独上兰舟”,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关于“兰舟”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词中的兰舟代指卧床。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兰舟”,词典中释义有二:1.船的雅称;2.床的雅称。

关于释义一,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记载,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上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作为船的美称。

关于释义二,目前尚无证据可考。既无证据,何来“床”义一说?原来问题出在李清照的这首词上。有不少人认为,“独上兰舟”表达的是上床就寝的意思。因前句“轻解罗裳”与“独上兰舟”在句意上关联紧密,被误解成就寝的标志;而且情境也合,表现出词人孑身独处、思夫心切而又辗转难眠的情景。果真是这样吗?我们来回看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作品,写于婚后不久。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她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久,明诚离家远行。因思念甚切,写下此词。南宋黄升在《花庵词选》中将此词题作“别愁”。笔者以为,“别愁”是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下面就结合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兰舟”在词中的含义。

一、“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并非是解衣就寝。

“裳”,裙。“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最初的“裳”与“裙”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古代,“裳”是与“上衣”相对的[1],指的是遮蔽下体的衣裙。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2],也写做“裙”。南北朝以后,“裙”才成为女性专属服装,“裳”由此成为“裙”的雅称。到了宋代,受理学影响,女子穿裤必须以长裙遮盖。宋代女子下装一般由裙、裤、袜组成,裙的尺寸长过裤,行动不甚方便。所以,“上兰舟”时先“解罗裳”,驾起船来才能够轻巧便利。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说“词无达诂”,焉无“床”义一说。对此,笔者再作几点补充。

1.古诗词中直接使用“上床”二字的并不鲜见。如宋·吕本中“欲下床。却上床。上得床来思旧乡”,宋·朱敦儒“饭饱茶香。瞌睡之时便上床”。李清照实在没有必要再造出个新词来。

而且,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已知公开传世的作品以“上兰舟”入词的仅有六例:宋·晏几道“约开萍叶上兰舟”,宋·贺铸“便兰舟独上”, 宋·李石“行客上兰舟”,宋·周必大“醉上兰舟”,宋·辛弃疾“且莫上兰舟”,元·赵孟頫“扶上兰舟人欲醉”。但这六例中没有一例可意解为“床”。

2.从常识上讲,解衣和上床是个连续动作,言上床即可,解衣就是废话了。李词用笔俭省,不能不知。

3.一般说来,将“解衣”、“上床”同时联缀入词,似有不雅,有违和感。封建时代的女子表达情感是很间接含蓄的。最多是“半夜凉初透”[3]、“被冷香消新梦觉”[4]。或许,一直接,就显得轻薄和浅俗了。

综上所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意思表达在于“轻装出游”,而非“解衣就寝”。而且,“轻解”二字可表现出词人经常泛舟的娴熟架式和即将登舟的轻快心情,能更好地表达主题。

二、将“兰舟”释义为“船”,符合词人当时的内在情感和生活实际。

李清照不仅才情过人,而且爱好广泛,虽是温婉女子却有着男儿的豪气和情怀。日常生活中除读书写诗外,“打马”[5]、饮酒、泛舟等样样不在话下。打马,如:“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饮酒,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泛舟如:“兴尽晚回舟”“也拟泛轻舟”。

李清照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她的词作,装载着满满的情愁、家愁及国愁。南渡前,多写闺中生活、夫妇别离,抒发闺怨闲愁、相思情愁,词风清纯真挚;南渡后,多写物是人非、国恨家愁,词风悲切沉郁。

显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南渡前的作品。可以想象,在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秋天。新婚的丈夫久出不归,词人望穿秋水,“无计可消”,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愁?

解下罗裙,轻装登舟。往昔,红莲初开,湖光潋滟,桨声、水声、歌声,嬉笑声,声声入耳。如今,荷尽香残,秋冷水凉,落花飘零,水自长流。想到夫君未归,音信杳无,词人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心头沉重,愁上加愁……

李词善用比兴,手法奇巧。这首词移情入景,借景抒情,通过对各种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一个初婚少妇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情思。这里将“兰舟”释义为船,非常切合词人当时“寓情于兰舟”的内在情感和“泛兰舟以遣愁”的生活实际。

三、将“兰舟”释义为“船”,词的意象会更加丰富,意境也更加开阔。

对意象的塑造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李词特别重视意象的塑造和开掘,极善以物传情、以“象”达“意”。

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一首倾诉相思之苦的词。为表现相思之“意”,词人潜心造“象”,以“红藕、玉簟、凉秋、兰舟、锦书、雁字、明月、西楼、落花、流水、眉头、心头”十二种事物为意象,层层铺陈,营造了与词人身份、性格、心理、情感相一致的意境:

“红莲衰败,香气残存,光滑如玉的凉竹席,透出深深的秋意。轻轻的脱下罗裙,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散散心吧。仰头凝望远天,云中雁阵声声、结伴而回,可谁在托它捎来书信?倚楼相盼,月已西斜,夫君的锦书迟迟未到,相伴的只有这凄冷的月光洒满西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從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不难看出,整首词由“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领起全篇,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美的意境,为主题的表达做好了环境氛围的铺垫。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地点由户外到户内,视野由低到高再到低。让我们感到,词人之所以“独上兰舟”,是因为“云中锦书”。为觅锦书,伫立舟上,目随雁阵,愁上“眉头”。最终,鸿雁飞过,天色已晚,词人才不得不下船回家。回家后,却又独倚西楼,望月思人,愁绪再次袭上“心头”,情感表达水到渠成。

后面几句直抒胸臆,以眼前看到的“花自飘零”一景作比,直写寂寞寥落之感,“才下”、“却上”将相思之愁推向高潮。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

1.从意象上看,“兰舟”释义为“船”,比“床”显得更加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因排解愁绪)登舟见荷→(因期盼锦书)仰首雁月→(因花落水流)低头遐思。这些相连的事件形成了意象的关联、组合和映照,使词的意蕴丰富而开阔。

而且,整首词从秋日泛舟写到月照闺楼,说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出外还是回家,词人无时无地不在思念着心上之人,相思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和淋漓尽致。

2.从意境上看,“兰舟”释义为“船”,使整首词意境开阔,充满想象,意蕴深刻。

(1)以船的美称“兰舟”入词,不仅开拓了词的内涵,还会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尤其是“独上兰舟”一句,暗含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昔,成双成对,今,孑然一身;昔,幸福快乐,今,孤独落寞。今昔形成巨大反差,有很强的时空感,使词在意境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

(2)“独上兰舟”与“红藕香残”、“雁字回时”、“花自飘零”等意境贯通呼应,视角多变,意象鲜明,画面感强,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给人以更高的美学享受。

注释:

[1]《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2]“帬”:“裙”的古体字

[3]出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出自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5]打马:古代博戏名。李清照 《<打马图经>序》:“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四马,谓之依经马。流传既久,各有图经。”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意境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春色满园
孤馆寒窗夜无寐
一朵花的意境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