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

2017-11-03 16:59史泽龙
文理导航 2017年29期
关键词:实践高中数学

史泽龙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文将以“导研式教学”为研究基础,简单探讨“导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导研式教学;高中数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从简单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变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中数学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自主学习和探究,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以便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一、“导研式教学”概述

“导研式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等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掌握更加灵活的解题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导研式教学”的效率更高。在实际情况中,“导研式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将教学变为引导,将学习变为研究。第二,课内课外一体化,打破传统祖业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将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有效结合到一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二、“导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掌握好“导研式教学”的基本组成

教师适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导研式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导研式教学”的基本组成:第一,掌握好自然合理的提问。教师为学生们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并提供相关素材,激发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热情,进而认识到研究学习的重要性。第二,自然地解决问题。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整理,形成解题策略,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第三,及时进行知识的巩固,使其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认清知识的本质,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有效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反思的学习的思路,梳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和结构,从而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问题,进而增强知识的探究性。

2.注重“理解式”教学方式

“理解式”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对学生加以理解、对数学加以理解、对教学加以理解。“理解式”教学作为“导研式”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存在。第一,对学生加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对学生整体的基础情况进行了解,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探究方式和策略,对所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并掌握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然后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和方式。第二,对数学加以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借助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发展途径、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本质等方面来进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忘记现有的结论性知识,与学生们一起探寻知识发展的轨迹、解题的方法等。第三,对教学加以理解。此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对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为学生们提供恰当的指导、如何围绕基础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们将新知识“内化”、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让课堂效率有效提高等。如:在讲解《函数的奇偶性》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并掌握判断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办法。在探索的过程中,首先要探索定义——作出f(x)=x■的图像,求f(1),f(-1),f(2),f(-2),f(a),f(-a)。观察并思考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横、纵坐标有什么特点?在f(x)=x■的图像上任意一点,关于y轴对称的对称点是否一定还在其图像上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动手计算出每个函数值,并发现第一个问题中横坐标是相反数,而纵坐标是相等的。第二个问题一定还在其图像上,用f(-x)=-f(x)。由此可进行下一步概念的深化探究,并继续进行反复训练。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来设定不同的练习题,以便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

3.优化教学设计

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致力于教学设计的结构、思维等方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第一,教师需要保证整个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与教学目标一致,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究,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教师应当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与练习时间的过度,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测验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自身的不足之处。第三,在满足教学时间和内容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探究学习,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其完成知识的承前启后。如:在讲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上五分钟进行复习,让学生们回忆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表示方式,然后引入新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表达方式,增加余切、正割、余割等内容,并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形成表格,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堂时间过去将近20—30分钟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会下降,此时教师出练习题,让其注意力转移,同时也能够巩固刚学的知识、探究知识的内涵。

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抽象性非常强。面对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导研式”教学为教学手段,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在掌握基本教学结构的基础上为学生们设计出更加高效的课堂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精髓,促进其数学能力和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昌官.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刘宝玲.浅析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6(07):112

[3]汤燕.关于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相关思考[J].求知导刊,2016(01):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