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的隐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缺位

2017-11-03 11:18徐向阳潘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学生

徐向阳+潘芳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相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正规教学,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它不仅传播主流性别文化知识,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语文教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在课程效果中起的作用很明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关注性别因素在教材编写中的价值,改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构建平等、民主的性别身份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男权视域下教材中女性身份的消隐

语文教材是社会两性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正确地选择教材,对于培养两性观念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已有学者对语文教材中的女性缺位现象进行了研究,但仍未能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

1.历史语境中边缘化的女性形象

自人类诞生之时,就有男女两种性别,但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却是后天产生的。在最初的母系社会,女性具有繁衍子嗣的神圣而不可代替的任务,所以较男性地位高,是一家之主。后来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大家开始进行分工生产,这时男性在体力上的普遍优势也体现出来,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而,男性渐渐比女性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权利,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男耕女织到父子相继,父系社会的统治秩序一步步建立,女性的领导权渐渐衰弱,一步步被掩埋于历史的地表下。[1]一个男性主导的父权社会,女性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又谈何容易。中国古代文学素以“文以载道,安民兴邦”为重任,但当时社会却极力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女性文学家也只有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朱淑真等寥寥几个人被提起,而男性作家却层出不穷。[2]

在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里,女性文学家少,作品少。而社会主流的男性批判标准又过滤了大部分的女性文学作品,使女性文学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男性把握了所有书写权的时候,那些仅有的女性作家,所遭受的阻力和屈辱是现在的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女性的教育和就业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女性主义思潮涌起,女性文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考察中却发现,女性的地位依然低下,尤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作者和文章中的女性人物都很少,极大地体现了两性文学的不平等与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学生的两性社会观念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在我们的身边,传统女性角色意识和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随处可见。例如为赢得商业利益,各种意在满足男性心理欲求的女性形象充斥书刊、广告中,成为陈腐的性别观念的载体,在商业化的语境下强化着传统女性角色和男性中心地位。[3]连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推出的歌曲都鲜明地体现出了传统两性的形象。如《常回家看看》歌词写到:“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找爸爸谈谈……”歌词中写了妈妈唠叨,用略带贬义的词汇写出了母亲这一女性角色,生活的事情跟妈妈说,而工作的事情找爸爸谈,将女性角色固定在家庭生活之中,而重大事件的主持者一定是爸爸,体现了男性的一家之主形象,直接把女性排除在重大决策之外。还有社会流传的一些俗语也体现了女性的传统形象。如“家和万事兴、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顺”等,也对女性的角色和职能有一定的划定,主要活动单位为家庭,角色为母亲和妻子,职能则是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在我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这些观念远远滞后于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发展要求。两性社会不仅存在着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发展机会也不平等。父母给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期望和学习支持,具体表现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女童辍学率极高的现象。在工作时,有些招聘职位会设置性别限制,女大学生就业难、职业女性面临角色冲突、妇女从政难。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两性平等问题关注不够,性别歧视现象没有得到改善。

2.人教版教材中女性作者、女性角色偏少

经统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册,共收录课文79篇,其中女性作者只有李清照和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胥晓婷,《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三位作者之一的白瑞雪,一共占3篇。人教版选修5册,共收录课文51篇,在《中外小说欣赏》中选取了萧红和王安忆的作品。在选文作者方面,男性占有绝对优势,女性的弱势体现出来。课文角色的选择也是体现两性地位的重要方面,课文的主角身份也传达和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思想。据统计,人教版必修共有48篇文章涉及人物形象,其中涉及女性形象的有18篇。人教版选修涉及人物形象的篇目有34篇,其中含女性形象的有12篇。[4]而在这些含有女性形象的篇目中,女性也只是起着男性角色的陪衬作用,从侧面烘托男性的优良品质。由此可见,无论是人教版必修还是选修教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女性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作用都被极端忽视了。

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教材中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男强女弱的思想既强化了学生的传统性别观念,也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曾有社会学家这样来形容性别研究的重要性:“以前,性和性别顶多像个幽灵存在于社会史中,但现在它越来越视为了解社会动态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处于道德、社会和政治话语的中心”。[5]

3.教材中女性视角缺失

教材中女性地位缺失,性别歧视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由男性支配主导,女性被贬低或漠视,在人类文明中存在感极低。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崛起,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女性仍然受制于历史负重,被男性的话语权所笼罩。[6]

中国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女诫》,这些限制女性自由的著作使女子成为封建伦理的自觉遵守者和殉道士,她们长期处于被压迫奴役的地位。其次从经济上看,女性就业受自身生理情况和社会的一些限制,找工作更加艰难,从而对男性有一定的依附性,男性由此获得社会领导地位。这种习惯慢慢的导致完全依赖,女性由此回归家庭,继续担任传统上的贤妻良母角色。从文化上看,传统女性形象根深蒂固,女性自主意识薄弱。现代传媒也在渲染男强女弱的局面,对女性角色、认知也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上。最后在自身条件上,女性由于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家庭里更多角色,在精力上不如男性,事业从而受到影响。同时在心理、工作方式、思维上与男性不同,使一人很难兼顾众多角色,因此将女性形象定位为家庭角色居多。endprint

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身份与表达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虽多样却处于陪衬地位。我们看到了她们的美丽端庄、温柔贤惠,也看到了她们愚昧麻木而又软弱封闭的病态人格。即使有一些个性与反抗,也始终让人感到无限的压抑和悲凉,这样的女性角色又怎能给现在的中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呢?

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曾说过:“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们快要长大成人时,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在21岁后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自己的未来形象——作为女人没有自己的形象”。[7]现行语文教材就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体现的女性意识淡薄,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1.客体化的女性文化观念

在中国文字中,有许多歧视女性的字眼,如:“娘们、娼妇、妾”等,对女性有很大的不尊重和贬低。在对女性的审美上,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女性的容貌。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大段对女性容貌、形态、声音的描写,“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道德伦理观念上,教材中的大部分女性都比较迂腐无知,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教育观上,女性多是旧社会的劳动妇女,主要职务是女红、家务,对读书和科學知识的传播根本不重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女性被排斥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处在历史的边缘。

教材中现有的女性的生存状态是以家庭生活为主,把女性物化了,主要传宗接代、相夫教子。在家庭里,她是一种辅助工具而非主体,她是女、母、妻、妇、媳,而非女性。把她纳在秩序内,成为秩序规定的一枚螺丝钉,家庭中的这两方面功能相辅相成,父系社会秩序在既排斥又利用这一点,既借助又抹杀女性的过程中,走向自身的完善。[8]教材中的许多女性,她们没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活得浑浑噩噩。虽有女性形象出现,却大都无名无姓,没有独立身份,如祥林嫂、水生嫂、四嫂、卫老婆子等等。这些广大劳动妇女,是千百万被奴役女性的代表,她们的称谓反映出广大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妇女已然是男权社会可怜的附庸。这些以配角与模糊形象大量出现的女性,数量多不但未改变,反而强化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在女性的价值方面,贤妻良母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天然尺度。

在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女性意识增强,男女也更加平等。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注重自己事业上的打拼,出现了更多的女强人。女强人作为时代的产物,是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一种代称,但是人们对女强人的理解往往是比较狭隘的,“无情、冷酷、工作狂、家庭生活不幸福”好像成了女强人的标签。似乎女性一旦强硬,在事业上走向成功,家庭上就无法兼顾。女性最终的回归处所仍是家庭的思想一直就深深地潜伏在人们的心里。在教材中众多女性也是获得爱情,继而成为一位好母亲。在充满伦理色彩的社会里,“夫荣子贵”成为最大的追求。

2.卑微的女性身份与职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人物生活的时代跨度很大,女性形象的阶层、身份多样,性格特点也各异。这些女性形象都是形象塑造者意识过滤后的产物,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

教材中家庭角色占有绝对优势,在本就屈指可数的描写女性的篇章中,大部分描写的是母亲和妻子甚至侍者的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丈夫去世后,被强逼着又嫁给下一任丈夫,生下儿子阿毛,她一直处于家庭这一环境中,充当着妻子和母亲的身份。还有《雷雨》中的鲁侍萍,她是周朴园三十年前的恋人,鲁贵的现任妻子,又是四风与鲁大海的母亲。都是一个人物可能担负着多种角色,这些女性多以妻子、母亲的形象呈现,家庭化倾向较为严重。在描写她们的职业时,类型较为丰富,有学生、工人、歌女、英雄、知识分子等。如《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杨德群为学生形象,《包身工》中的“芦柴棒”为备受剥削的工人形象,《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为歌女形象等等。虽然描写的女性职业类型还算全面,揭示了职业无贵贱之分,但描写女性的篇章很少,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全面正确的认识两性观念。

3.被侮辱与损害的女性形象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多样,但多是平庸下层或将女性形象俗化、窄化和平庸化。男性视野下的女性人物也不乏封建伦理的践行者和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剥削者。

第一类是封建专制的恶母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她反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结果造成了一出惨剧,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刘兰芝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织布,晚上也很晚才歇息,尽心侍奉公婆,但她还不满意。为了儿子的仕途,狠心赶走刘兰芝,让她儿子娶一个官家小姐。焦仲卿一再为刘兰芝求情时,焦母捶床大怒,盛气凌人,不容置疑的主宰者形象跃然纸上,是一个专横跋扈的封建大家长形象,是传统封建伦理的遵行者、践守者。

第二类是剥削劳苦大众的资产阶级工厂主形象。如《包身工》中写到大批的年轻人被骗到工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了赚钱的工具,吃着极差的粥和烂菜叶,住着简陋的住所,工资也少的可怜,即使生病了也不会给你休息的机会。文中写到一个叫“芦柴棒”的女工,一次生病了,实在起不来床,老板娘就让监工朝她猛踹,还把一盆冷水迎头泼在她的头上。这是冬天的早上,外面还刮着寒风,芦柴棒被冷水一激,条件反射的跳起来。老板娘还说:“瞧,还不是装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这些工人被剥削压榨,过着猪猡一般的生活,被泥土一般地作践,刻画了老板娘为了压榨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残酷冷血的资产阶级形象。

第三类是愚昧无知的封建妇女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死了两任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了,为了赎这一世的罪名,听信别人的话去土地庙捐了一个门槛,认为这样等她死后就没有罪孽了。这反映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一类人,愚昧无知,封建传统观念浓厚。

第四类是平庸、碌碌无为的家庭妇女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保姆,她是地主家的保姆、长工、奶妈,辛勤地喂着地主家的儿子,又做着繁重的家务。寒冷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洗菜,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糠,背着沉重的背篓到广场去晒大豆和小麦,整日围绕着家庭忙碌着。在死时,也只有一卷草席,几捧黄土。一辈子在忙碌,而一辈子也没有活的明白。在语文课文中,女性往往被冠以善良、热情、愚昧、无知这样一些具有原始性的性格特质,女性的角色出现的多是务内,煮饭整理家务,照顾子女。但男性则表现出性格特征的较高层面,如坚强、勇敢、理智、谦虚、执着等。课文尽其所能的将知识分子、领导者、艺术家、科学家、英雄等形象与男性相关联。男性角色主外,掌管一家的生计,是决策者、知识的提供者、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人物。endprint

三、教材重编:关注性别身份平等

社会性别公平是当今国际世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反映了社會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和男女的社会地位现状。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凭介,对青少年性别观念建构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教材的角度对学校教育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探讨其性别公平和平等程度,并为建设性别平等的教育和文化环境而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对教材中性别缺位现状的反思

首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作者少,以女性形象为主角的作品也少,普遍存在性别角色的不均衡和性别模式化倾向。这使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具有教育意义的女性形象。女性多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形象设定无法为高中生提供一个平等的性别世界。

其次,教材缺少富有时代感的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女性榜样。教材中描写的大多数女性为旧社会时期的形象,与现在的学生生活相差甚远。不能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力,也难以给她们正确的引导。她们更渴望看到更贴近生活的、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再次,是教材中的女性单一而刻板,缺乏个性色彩。这样的形象不能给学生情感上的触动,也就难以给她们的行为、态度、观念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也没有一篇课文是描写现代生活的职业女性的,不容易给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择业观,更多的女毕业生也都选择一些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护士、教师、公务员等。

最后,是教材编写人员的集体无意识。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他人所形成的社会印象包括受意识监控的外显社会印象外,还有不受明确的意识控制的,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社会印象。”这里的内隐社会印象就是人们在与认知对象有意识无意识的感知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的无意识的社会性形象。[9]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贤妻良母”等为核心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价值判断已经得到社会广大成员的最普遍认同并得到内化,成为个人社会认知的一部分。由于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无意识,受这种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不能有一个正确的两性标准。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能全面的把握教材编写,使得女性地位缺失和女性意识薄弱。

2.对教材性别平等意识缺失的重编建议

现行教材在性别问题上,呈现出一种隐蔽的性别歧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在孩子的性别观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全面、正确的性别文化,它所表现的性别角色和观念应该是抵制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使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性别观念的主要途径。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教材改革和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设置性别顾问。在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上,邀请专业的性别顾问,对教材编写者进行性别意识培训和监督,不断改进提升,以此来保证教材选材上的公平公正。

第二,在教材编写的性别结构上要有所改革,要注意女性形象的社会化。在人物塑造时,不要总将女性局限在家庭,应该让她们在社会上大展拳脚,构造丰富的女性形象;其次要注重女性形象的丰满。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其自身心理、智力的特点,她们更想看到生动、幽默和自身生活贴近的人物形象,还有要注重尊重女性。现行教材编写者潜意识中将女性贬低,认为女性尊崇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愚昧无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误区。最后是由于女性人物形象过于单一,造成对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教材应该让女性人物形象多元化,多提供一些反传统性别观念的角色,反映现今女性的多元发展和成就。

第三,对教材的解读要全面客观。教材中的信息包括性别文化信息,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自身的意识构建产生意义。同一文本的教材,在不同的老师和学生那里,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可能生成相当不同的意义。教师是带着社会生活观念和价值观走进教室,走进孩子们中间的,教育可以培养偏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灭偏见,在性别问题上也是如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在对教材解读时,一定要树立性别平等的理念,并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第四,大力宣传男女平等意识。在传媒和行政环节,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两性观念,让性别平等的话语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引导书,它不仅要体现真实的有价值的知识,更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对女性的不公正描述应尽快得到改变,应该把优秀、丰满、多元的女性形象介绍给青少年,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两性观念和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乐诗.笔尖的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教育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英)杰弗瑞·威克斯.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李馨蒙.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女性形象的缺失[D].西华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7](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8]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周爱保.内隐社会认知的结构理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教版教材学生
教材精读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