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聚焦】
巴中市巴州区是全省今年16个脱贫摘帽县区之一,全区要完成68个贫困村18766贫困劳动力脱贫。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巴州区紧扣脱贫攻坚大局,着力构建“三四三”就业扶贫机制,全面推进全区就业扶贫工作。截至8月底,通过扶贫专班等培训形式培训贫困人口20983余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688人,就业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着力基础支撑保障,全面构建就业扶贫“三大体系”
建立就业扶贫组织体系,强化领导责任。成立巴州区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就业扶贫工作。区人社局作为牵头部门,负责任务分解、工作推进、目标落实等相关工作,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抓具体落实。同时还在贫困村建立就业扶贫工作站,指定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形成了上下联动、聚力齐抓的工作格局。
建立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支撑。年初,巴州区委制定出台了《巴中市巴州区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围绕这个总方案,区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又分别制定了11个就业扶贫政策配套文件,从目标、责任、政策和保障上形成了完整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
建立就业扶贫数据体系,强化基础保障。组织动员人社干部深入村户院落,全面摸清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4774人的基本情况,建成 “一库五名单”信息数据库,完善基本台账,并将区、乡镇(街道)基础数据录入金保网共享,村级单独建立电子数据库,形成就业扶贫基础数据体系。
▲ 昆山村种殖基地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48人
▲ 蔡家湾新茶厂采摘现场
着力就业能力提升,深入开展就业扶贫“四大培训”
扶贫重在扶智增技。近年来,巴州区积极深入贫困村开展扶贫专班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创业培训“四大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技能培训到乡镇。组织13家培训机构,把厨师、电工、挖掘等专业技术培训送到乡镇开班,每天保持有3个以上班次同时行课,全程动态监管。目前,技能培训已开班44期,培训了2660余人,后续培训也正按计划推进之中。
“扶贫专班”到村。巴州区以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为载体,积极拓展“扶贫专班”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办就业培训“扶贫专班”80期,培训贫困劳动力8120余人,覆盖贫困人口12000多人,实现了78个贫困村“村村开班,户户参训”。
种养技术培训到户。充分发挥农口部门技术优势,组织种养专家深入贫困户田间地头、圈舍大棚,开展种养技术培训110期,培训9733万余人。
劳务品牌培训到项。精心挑选470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巴药艺”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劳务品牌培训,既为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培育了技术骨干,又切实增强了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技术就业能力,助力稳定脱贫。
着力促进转移就业,积极实施就业扶贫“三大措施”
着力政策宣传。利用街道布幅、农家墙壁等载体,悬挂就业扶贫宣传标语262条。依托手机短信平台,先后向贫困劳动力累计发送26万余条就业扶贫信息。租赁各大路口电子广告显示屏,滚动发布招聘信息和政策信息。借助巴中市电视台和《四川劳动保障》杂志等主流媒体,对辖区就业扶贫工作进行专题报道。组织编印12000余册《巴州区就业扶贫和外出务服务手册》,向群众免费发放。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就业扶贫氛围。
着力资金支持。抓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实,关键在就业资金扶持到位。巴州区按照“脱贫攻坚不落户、就业扶贫不落人”的基本要求,统筹国家、省、市就业扶贫资金568万元,区级财政整合扶贫资金600万元,用于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贫困人口和吸纳就业的企业各类政策奖补,有效促进了就业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着力就业援助。一是抓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举行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8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640余人,近147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二是抓产业发展促进就地就业。借助搬迁、水利等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526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工增收。三是抓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促进就业。在计划退出的贫困村中开发公益性岗位,按每人每月40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贴,确保贫困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四是抓域外维权服务促进就业。要求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站),对其辖区内巴州籍贫困劳动力务工者实施岗位介绍兜底和法律援助服务兜底,确保在外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维权有保障。
(巴中市巴州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彭阳春)
为加大就业扶贫工作力度,确保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自2016年以来,阆中市创新思路、精准领会、精准把控、精准发力,积极争取各级就业扶贫资金,把贯彻落实省人社厅就业扶贫九条措施与兑现就业扶贫资金相结合,高效推进该市就业扶贫持续健康发展,唱响了就业扶贫资金绩效管理“三部曲”。
执行就业扶贫资金政策不走样。
阆中坚守“三个严格”,提高就业扶贫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严格遵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规定,将“九条措施”作为就业扶贫资金使用的政策依凭。
严格界定就业扶贫资金使用的范围。凡就业扶贫工作中涉及的就业创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补贴、贫困劳动力招聘会补贴等项目,一律由就业专项资金支出;凡就业、创业培训的食宿交通补贴、培训机构补贴、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等项目,一律由地方财政统筹的扶贫资金支出。2016年,阆中共配套就业扶贫资金350万元。
严格禁止就业扶贫资金挪作它用。
明确要求专款专用,将就业扶贫资金使用规范在政策规定的范围之内,杜绝挤占、挪用、乱用、滥用等行为。
使用就业扶贫资金精准到位。
阆中着力“三个精准”,提高就业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帮扶对象精准。就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通过 “一库五名单”对每一个贫困劳动力按一户一策精准落实就业扶贫政策,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就业帮扶目标。
使用范围精准。就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当年摘帽贫困村的就业脱贫,重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创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招聘、公益性岗位开发等项目,实现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与劳务输出、与当地产业发展、与市内企业用工、与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精准对接。
帮扶标准精准。严格按照“九条措施”,将资金帮扶范围细化为16个子项目,并把资金使用标准精准落实到每个子项目上,保证就业扶贫资金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管理就业扶贫资金不逾矩。
阆中突出“四项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就业扶贫资金的安全性。
一是加强就业扶贫资金预决算管理,做到资金计划心中有数。对当年就业扶贫资金需求按资金来源和实施政策分项预算,年底做好就业扶贫资金决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严格资金拨付管理,做到资金去向心中有数。凡就业扶贫涉及的资金支出,在由实施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市就业局初审、市人社局核审、市财政局复核并将资金划拨到市就业局专门账户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资金拨付公示制度,并将公示的工作情况报市人社局、财政局实施监督检查。
三是严格政策实施痕迹管理,做到资金精准扶持心中有数。一方面,建立健全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痕迹管理台账,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提供详细、齐全、真实、有效的基础材料,并立卷归档;另一方面加强内控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骗取就业扶贫资金的违规违法行为。
四是采取就业扶贫项目推进表管理,做到资金使用绩效心中有数。为确保就业扶贫资金实现绩效最大化,阆中编制了《阆中市就业扶贫工作推进表》,将就业扶贫资金涉及的全部项目、实施对象、摸底登记人数等内容,分门别类,全部反应在“一张推进表”上,并定期统计更新进度情况,对就业扶贫工作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实现了全程动态监管。
实践表明,就业扶贫资金执行到位,资金使用精准到位,资金监督举措到位,为就业扶贫工作全方位纵深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绩效。2016年,阆中投入就业扶贫资金1661.1万元,其中就业资金924.1万元,阆中市级财政统筹资金737万元,确保了7415名精准扶贫劳动力依托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资金有效率、安全率、受助贫困人员满意率均达到100%;2017年1月至5月,已投入就业扶贫资金622万元,占年度计划投入资金的52%。
(阆中市就业服务管理局)
▲ 开展就业扶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巴中市平昌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贫困人口达12.9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8万人,因缺乏技能导致就业困难的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0%。2017年,平昌县按照省、市就业扶贫工作安排部署,将就业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搭建专班、出台方案、分解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一库五名单 摸清扶贫家底
2月中下旬,平昌县就业局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重点片区对67个贫困村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数量、分布情况、贫困原因、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及培训愿望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实现了对就业扶贫对象的实名制动态管理,做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基本信息准、就业意向明、就业状态清”。“一库五名单”建设覆盖全域,做到村有册、镇有卷、县有档。截至目前,全县共登记67个贫困村预脱贫3802户13570人,劳动力5365人。其中转移就业登记2906人,返乡创业登记105人,培训登记835人,公益性岗位登记378人。
加大宣传 提升政策知晓度
通过标语、展板、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就业扶贫政策,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并能及时享受政策。其中,在高速路桥梁设置大型宣传标语2幅,在67个贫困村悬挂就业扶贫标语每村至少2幅,张贴政策宣传写真1幅,在就业扶贫示范村设置示范村标牌,书写固定标语10幅,悬挂移动标语8幅,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长期摆放就业扶贫政策宣传资料,力争就业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专场招聘 搭建就业新平台
举办就业援助月暨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游客集散中心专场招聘会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贫困家庭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桥梁。在专项活动中,共引进20余家县内外企业入场,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发放政策宣传及招聘简章资料2万余份,推荐就业1400余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480人。
技能培训 实现高质量就业
平昌县坚持“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工作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扎实开展中式烹调师、汽车驾驶、焊工等10余个工种的技能培训。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跨市州的“扶贫专班”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做到扶贫与扶智同步提升,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截至6月底,全县共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347人,完成目标任务2238人的60%,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42人,技能培训410人,劳务品牌培训227人,创业培训60人,“两后生”“扶贫专班”培训8人。
托底安置 公益岗位助脱贫
针对农村贫困群众文化低、年龄大、就业难等实际情况,大力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巡逻、山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对有就业愿望、就业条件的贫困群众实行托底安置,并制定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建立了贫困村公益性岗位退出机制。目前,全县67个贫困村已安排378名贫困家庭劳动力上岗。同时,按照每人300元/月的标准全额兑现岗位补贴68万元。
建设示范村 带动就近就业
坚持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点面结合、联动发展的原则,积极打造青凤镇千佛村、赵垭村、枫香村和云台镇龙尾村4个就业扶贫示范村,建成就业扶贫示范带,带动全县就业扶贫工作开花结果。目前,4个就业扶贫示范村已落实专人办公,办公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制度规范,档案健全,就业专网到村,示范村阵地建设基本完善。
职业指导 助力创业兴业
常态开展一库五名单建设、“两库”数据动态管理、公益性岗位核查等就业服务,为返乡创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政策咨询、项目选择等创业服务,力促农村青年创业兴业,尽快就业。截至6月底,全县共计开展创业培训12期培训372人,发放创业贷款710万元,帮助18名贫困家庭劳动力成功创业。
(平昌县就业服务管理局 苏文唐国宁 )
▲ 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暨政策宣传活动
近年来,巴中市通江县就业扶贫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坚持把就业扶贫工作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强化保障、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强力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强化保障,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通江县精准就业扶贫实施方案》,做到有统筹、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扶贫。强化人员保障,在贫困村安排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劳动力数据统计、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等工作。强化机构保障,设立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站,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公共财政向就业扶贫工作的倾斜力度。强化制度保障,制定《通江县精准就业扶贫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台账,精准就业帮扶
健全“一库五名单”,对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精准识别。分类建立信息台账,完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专档,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服务。实行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全县数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对未脱贫的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创业失业情况跟踪回访,根据回访记录制定后继帮扶措施。
整合资源,提升培训实效
整合培训项目,根据贫困劳动力技能需求和培训愿望,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工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多形式的菜单式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把培训课堂延伸到乡镇、村社,实现了贫困人员在“家门口”接受培训。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针对在外务工的贫困劳动者,直接在务工地组织培训并推荐岗位就业。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印发了《通江县就业培训扶贫专班方案》等文件,不断加大培训监管力度,确保培训顺利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根据贫困人员意愿和通江县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增加培训内容。
加大扶持,促进产业发展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根据贫困村产业优势资源、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等村情实际,给予资金补助,解决发展难题。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或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可作为就业扶贫基地,享受用工指导和就业创业服务,强化其就业扶贫辐射和带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市场,实现产业扶贫。提供创业指导服务,针对贫困家庭劳动者综合能力差的特点,组织开展知识讲座、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指导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优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者兑现创业补贴,2016年以来,累计为14名贫困家庭创业大学生兑现创业补贴14万元。
拓宽渠道,促进转移输出
召开就业扶贫招聘会,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9场,提供岗位6000余个,达成意向1600余人,成功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与大型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积极与北上广等劳动力需求大的城市和地区加强劳务对接,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通过劳务基地输出就业,2016年以来,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组织带动、接纳安置通江籍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4200余人次,协助处理贫困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劳务纠纷15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积极与本地企业加强沟通衔接,做好用工信息收集,并将用工信息送到每个贫困家庭。政策兜底安置就业,2016年以来,累计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519个,托底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519人。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就业扶贫,营造出良好的就业扶贫舆论氛围。坚持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原则,全力打造就业扶贫典型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基层服务平台的积极作用,引导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人员、“第一书记”、劳动保障协理员开展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各类政策。2016年以来,累计组织宣传活动38次,出动宣传服务人员26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接受政策咨询服务1.5万余人。
(通江县就业服务管理局 张勇 林阳)
甘孜州石渠县位于川、青、藏三省结合部,平均海拔4526.9米。因受地域条件制约,石渠县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9340人。
在新一轮的对口帮扶石渠县就业扶贫工作中,成都市金牛区结合石渠县情、产业发展规划、贫困牧农民培训意愿和就业创业需求,以精准实施技能培训为抓手,探索出“技能培训+N”的就业扶贫新模式,着力推动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和牧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夯实就业扶贫基础
“产业兴,百姓富”。金牛区聚焦石渠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与石渠县人社局反复沟通、充分论证,制订了《成都市金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口帮扶石渠县五年项目牧农民实用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投入资金350万元,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人才与就业技能培训扶持项目,每年帮助400名石渠牧农民提升就业增收能力,用5年时间,实现贫困户2000户约6000人以上拥有一技之长,为当地壮大支柱产业、挖掘特色产业、培育扶持优势产业做好配套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储备服务。
今年7月24日,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在石渠洛须镇开班,10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该培训班将为洛须片区2个贫困村400亩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33个摘帽村经济合作社个性化扶持点建设培训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同时,结合石渠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金牛区还将在当地开展旅游服务类、民族手工业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类、种养殖业类实用就业技能培训,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技能培训+服务创业,提升就业扶贫质量
石渠山路崎岖,许多地方汽车难以到达,当地农牧民大多以摩托车代步,摩托车维修市场潜力巨大。为此,今年6月,金牛区在石渠麻呷乡举行了摩托车维修技术培训班。经过45天的培训,30名参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并全部拿到结业证书。同时,金牛区还聘请了成都市的创业导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员进行创业培训指导,针对学员们想创业但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希望能在进货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帮扶的实际,以技能培训学校和新老创业学员为主体,搭建“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后续综合就业创业帮扶交流平台。
成都市就业局和金牛区人社局还组织专家通过网络视频等手段进行远程辅导,培训学校派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当地开展常态化就业创业现场帮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技能培训后创业帮扶出实效。
技能培训+服务平台,打通就业扶贫脉络
根据石渠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缺失的实际情况,金牛区在市就业局的指导支持下,在当地乡镇打造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选取2至3个乡镇开展试点,协助完善平台硬件设施,指导日常运行管理,及时掌握牧农民培训意愿、就业创业需求,常态化为牧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创业辅导等完善、便捷的就业创业服务。
技能培训+服务就业,做大就业扶贫载体
针对石渠多数农牧民希望能在当地或附近州县打工的情况,一方面积极争取相关单位和企业的支持,凡是金牛区在石渠实施的援建项目,优先解决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石渠农牧民实现就地就业。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扎实开展旅游服务、种养殖业等专业的牧农民实用就业技能培训,为牧农民就地居家就业创造条件。同时,针对石渠距离青海省玉树州较近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省就业局、省农劳办的支持,探索“石渠-玉树”跨区域劳务输出形式,落实劳资精准对接和岗前技能培训,帮扶石渠县愿意外出务工的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以劳务输出增收脱贫。
(成都市金牛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局长苏超峰)
近年来,成都市青羊区就业局紧紧围绕民生工作大局,瞄准区内“五类人员”的重点帮扶,力抓蒲江、简阳、得荣等地区的对口支援,着眼“就业岗位推荐+职业技能培训+产业项目带动”的扶贫思路,促进就业困难群众稳定就业,脱贫奔康,取得较好成效。
着眼“1+3”,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帮扶机制
健全机构,狠抓工作落实。由区人社局牵头,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就业局具体抓落实,做到具体工作落实到分管科室及个人。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将扶贫工作列入2017年重点工作督查项目,工作安排细化至月,倒排工期,每月反馈进度,督促落实。
加强对接,畅通帮扶渠道。积极加强与蒲江、简阳、得荣对接,设立信息联络员,定期交流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区就业局主动赴得荣、蒲江等地,开展实地调研,研究扶贫工作。积极落实互派优秀干部挂职锻炼,促进帮扶能力提升。
因地制宜,明确帮扶措施。根据对口帮扶地的不同情况,分别制订4个不同的扶贫实施方案,提升了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扩大区内扶贫范围,将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居民增收对象等“五类”人员纳入扶贫对象,全部实名建档,精准帮扶。近两年,青羊区共帮扶“五类人员”就业2397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800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21人,发放就业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1357.8万元。其中为蒲江县洪福村量身制订产业项目、就业平台援建、村社干部培训、文化卫生交流等8项精准扶贫措施,拨付资金5万元,帮助建立一个标准化基层就业服务工作站。针对简阳市和得荣县,侧重从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入手,帮助脱贫。
定位“岗+培+产”,积极促进就业困难群众稳定就业
岗位推荐帮脱贫。积极搭建用工求职平台,先后共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88场次,提供岗位14000余个。抓住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企业招工等契机,积极为辖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和就业宣传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2016年至今,共促进青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450余人。
组织企业亲赴得荣、简阳、蒲江开展扶贫专场招聘活动,开展扶贫现场招聘会16场,提供岗位3500余个。坚持资源共享,开展就业岗位信息“周周推”,为对口帮扶地区提供岗位信息3330个。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提供就业帮扶,针对性为得荣县提供岗位信息628个,为少数民族地区“9+3”学生提供岗位622个。
技能培训助脱贫。强化劳动技能提升,推进“技能成都”建设。实施实用技能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努力构建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政府企业参与、管理运作规范的职业培训机制和区域职业能力建设机制。做好区内培训意愿摸底,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性开展家政、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3265人,发放培训补贴84.38万元。结合对口帮扶地区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当地农、牧业优势,做好种养植技术培训工作。结合蒲江大塘镇洪福村柑橘产业项目,邀请专家到村,实地开展柑桔种植培训4期,培训300余人,在简阳大屋沟村和高家湾村开展种养殖培训2期共培训115人。
产业项目带脱贫。结合大塘镇整体发展规划,拨付青羊区定点扶贫项目资金15万元在洪福村发展柑桔大桩头栽种及品种改良项目。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建成后预计年新增收入200万元,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40个以上,目前已完成柑桔种植改良40余亩。安排资金500万元,实施得荣县就业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和就业创业补贴项目。该基地集电商与互联网、酒店餐饮、电器维修、藏家特色工艺品制作、农牧种养植等产业实训为一体,选址在得荣县瓦卡镇,已纳入“十三五”青羊区援建规划项目,2017年初项目顺利开工,目前基地建设推进情况良好,前期施工已全面完成,现已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预计今年9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下一步,青羊区就业局还将在扶贫工作上持续发力,坚持高标准帮扶、多举措共进,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提升辖区群众就业满意度,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困难群众脱贫奔康。
(成都市青羊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李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