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效果观察

2017-11-03 10:57余泽青黄小慧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0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绪心理

余泽青,黄小慧

(1.武汉市武昌医院精神科,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市武昌医院心理科,湖北 武汉 430070)

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效果观察

余泽青1,黄小慧2

(1.武汉市武昌医院精神科,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市武昌医院心理科,湖北 武汉 430070)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干预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将其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采用联合心理干预护理,对比患者情绪变化。结果 护理前,组间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心理干预组SDS评分与SAS评分分别为(31.5±5.27)分、(30.5±4.9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6.93)分、(35.6±5.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可改善情绪状态。

心理干预护理;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身体状况呈现出好转趋势,但是,心理方面仍存在缺陷,易出现自卑、恐惧、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因此,恢复期,加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1]。在此,本文以80例患者为对象,探讨了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且性别不限。(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2]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病情稳定,精神分裂症症状基本消失,均为康复期。(4)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2)伴有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3)存在逻辑思维障碍、人格障碍等症状的患者排除。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39岁,平均(29.5±2.97)岁。心理干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1~43岁,平均(30.5±3.41)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环境护理、日常护理等,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心理干预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全面分析患者性格特征,评估患者病情恢复状况,获取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士劝导、鼓励患者,从多个层面、多个方位,帮助患者重新建立信心,引导患者多与他人交流,特别是家属,日常生活中,避免因他人的不理解或歧视,导致负性情绪加重。(2)护士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同时,针对病情严重且突出的患者,通过一对一的教育方式,予以辅导。(3)护士综合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兴趣爱好等,组织娱乐活动,例如,舞蹈比赛、歌唱比赛等,放松患者心情,增加人际交往。另外,护士鼓励患者多参与体育锻炼,改善身体机能,缓解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理干预组的心理状态评分较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s,分)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SDS评分 SAS评分 SDS评分 SAS评分心理干预组 40 48.2±7.31 38.4±6.97 31.5±5.27 30.5±4.92对照组 40 46.9±8.94 39.1±7.02 39.6±6.93 35.6±5.01 t 0.711 0.127 5.884 4.593 P 0.478 0.898 0.000 0.000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多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上,一般可将其分为6种类型,即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分化型和残留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较为稳定,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心理方面仍存在缺陷。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规定步骤与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特定对象的多方面施加影响,如心理问题、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等,促使其朝着预期方向演变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护理整体效果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康复等是常用的干预方法。本次研究,针对心理干预组患者,在环境护理、日常护理等常规护理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个性特征,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娱乐活动,鼓励患者人际交往,放松患者心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护理后的SDS评分及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加强心理干预护理,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效果显著。

[1] 王 华.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10):2155-2156.

[2] 徐 敏.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z3):140-141.

[3] 公 艳.探讨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的康复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2):330-331.

R472.3

B

ISSN.2096-2479.2017.40.143.02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情绪心理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