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洋,吴兴宏,田帅,刘帅.3※
(1.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130118;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130033;3.吉林农业大学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118)
吉林省水稻生产县域格局变化分析
余晓洋1,2,吴兴宏2,田帅1,刘帅1.3※
(1.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130118;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130033;3.吉林农业大学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118)
从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个角度分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的县域空间变动情况,其次根据各个水稻生产区域的产量增加幅度不同将水稻生产地区划分为不同类型,最后通过水稻生产的空间分布对不同水稻生产类型的区域进行详尽的分析,阐述其变化特征,分析出吉林省水稻生产的问题所在,为吉林省水稻生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水稻;空间变动;吉林省
吉林省位于高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是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质粳稻的主要生产地区,是我国优质稻米的重要出产地。目前我国农业政策及农业补贴投入均是以县域为基础,县域是地方行政的最基本的单位,吉林省的农业发展规划也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并拥有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前十位产粮大县吉林省拥有一半以上[1]。本文通过对2000-2014年吉林省各县域的水稻生产空间格局变换为分析内容,分析近15年以来吉林省水稻生产的县域空间动态特征。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县域角度对吉林省水稻生产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水稻生产空间格局变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生产布局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
2014年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为741千公顷,相比2000年增加了162千公顷,增加幅度为27.97%。水稻种植面积在大于50千公顷的县域由2000年的0个增长到2014年的3个,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0增长到26.75%;水稻种植面积在40-50千公顷的县域由2000年的0增长到2014年的3个,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0增长到17.9%;水稻种植面积在30-40千公顷的县域由2000年的4个减少到2014年的1个,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29.46%下降到4.5%;水稻种植面积在20-30千公顷的县域由2000年的2个增长到2014年的7个,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10.28%增长到20.98%;水稻种植面积在10-20千公顷的县域由2000年的11个减少到2014年的9个,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33.07%下降到15.32%;水稻种植面积在10千公顷以下的县域由2000年的32个减少到2014年的26个,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27.19%下降到14.55%。
与2000年相比,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最多的6个县(市)分别为镇赉(34150公顷)、前郭(25833公顷)、扶余(14015公顷)、榆树(14006公顷)、双辽(8936公顷)和大安(8480公顷),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最多的6个县(市)分别为伊通(4875公顷)、龙井(3397公顷)、和龙(2622公顷)、梨树(1474公顷)、安图(868公顷)和桦甸(508公顷)。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表1 2000-2014年吉林省县域水稻种植面积分布(单位:千公顷)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吉林省水稻单产不断增加。2000年全省水稻平均单产为6409公斤/公顷,2014年为7865公斤/公顷,单产增长幅度为22.72%。2014年其中单产最高的县域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其单产达到了10000公斤/公顷,其次为公主岭市,达到了9877公斤/公顷。水稻单产超过9000公斤/公顷的县域有5个,分别是前郭县(10000公斤/公顷)、公主岭市(9877公斤/公顷)、梨树县(9849公斤/公顷)、洮南市(9303公斤/公顷)、扶余县(9000公斤/公顷);单产在7000-9000公斤/公顷的县域有16个;单产在5000-7000公斤/公顷的县域有17个;单产小于5000公斤/公顷的县域只有1个,为珲春市(3871公斤/公顷)。而2000年,柳河县水稻单产最高,为12719公斤/公顷;汪清县水稻单产最低,为4768公斤/公顷,有12个县市的水稻单产超过9000公斤/公顷。与2000年相比,2014年全省部分县域水稻单产有所增加,从单产变化幅度上来看,单产降低的县市数量多于增加的县市数量。单产增加的县市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3]。
图1 2014年吉林省县域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分布(单位:公斤/公顷)
2014年吉林省水稻的总产量从2000年的375万吨增加到588万吨,年增长率为3.04%。水稻总产量超过50万吨的县域由2000年的1个增加到2014年的2个,相应的水稻总产量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2.32%上升到2014年21.4%;2014年水稻总产量在40-50万吨的县域为1个,水稻总产量占全省的比例由2000年的9.24%下降到7.46%;水稻总产量在30-40万吨的县域有2个,水稻总产量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14年的11.7%;水稻产量在20-30万吨的县域也由2000年的2个增加到2011年的5个,而后下降到2014年的4个,水稻总产量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例由8.98%上升到18.75%而后又下降到14%;水稻总产量在10-20万吨的县域从2000年的12个减少到2014年的7个,水稻总产量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例由35%下降到15%;水稻产量在10万吨以下的县域从2000年的31个减少到2014年的27个,水稻总产量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例由19.06%下降到12.8%。
与2000年相比,2014年吉林省共有29个县市水稻总产量增长,增产幅度大于10万吨的县市有6个,分别为前郭县、镇赉县、榆树市、白城市市区(原洮北市)、扶余县和双辽市,主要集中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2014年吉林省共有19个县市水稻总产量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6个县市分别为德惠市、龙井市、梅河口市、伊通县、梨树县和柳河县。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4]。
表2 2000-2014年吉林省县域水稻总产量分布(单位:万吨)
3.1.1 大幅增长型(产量变动幅度大于100%)大安市、乾安县、镇赉县、扶余县、洮南市、延吉市、双辽市、前郭县和农安县等11个县、市、区,主要集中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此类县域水稻总产量由2000年的82.3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226.81万吨,增长175.42%;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重由21.96%上升到38.57%。
3.1.2 中幅增长型(产量变动幅度位于20%至100%之间)榆树市、永吉县、东丰县、辉南县、集安县、东辽县和公主岭市等11个县、市、区,主要集中于吉林省中部地区。此类县域水稻总产量由2000年的105.28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68.5万吨,增长60.05%;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重由28.07%上升到28.65%。
3.1.3 基本稳定型(产量变动幅度位于-20%至20%之间):通化县、汪清县、九台市、舒兰市、磐石市、蛟河市、柳河县和梅河口市等13个县、市、区,主要集中于吉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此类县域水稻总产量由2000年的118.93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114.99万吨,下降3.31%;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重由31.71%下降到19.56%。
3.1.4 中幅减少型(产量变动幅度位于-100%至-20%之间)梨树县、德惠市、伊通县、长岭县、和龙市、敦化市、安图县、图们市和长白县等12个县、市、区,主要集中于吉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此类县域水稻总产量由2000年的75.9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54.02万吨,下降28.83%;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重由20.24%下降到9.19%。
2014年水稻总产量最大的区域是大幅增长型县域,总产量为226.81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2.63%;其次是中幅增长型县域,总产量为168.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1.67%;再次是基本稳定型县域,总产量为114.99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5.55%;总产量最小的区域是中幅减少型,总产量为54.0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0.15%。2014年大幅增长型县域和中幅增长型县域水稻总产量之和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74%,是影响全省水稻稳产增产的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县域,应向这些县域进行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重点倾斜,挖掘水稻增产潜力,进一步促进当地水稻生产。2014年中幅减少型县域是水稻总产量唯一减少的县域类型,由2000年的75.9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54.02万吨,下降28.83%;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比重由20.46%下降到10.15%,是可能导致今后全省水稻产量下降的最主要的水稻生产县域,应切实控制这些县域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有效稳定当地水稻生产[5]。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水稻生产县域格局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产的中幅减少型县域基本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中幅增长型县域和大幅增长型县域基本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这说明吉林省水稻生产由经济发达县域向经济相对不发达县域转移,县域经济发展和水稻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
第一,从宏观上看,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城市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导致大量县域周边的耕地被商业化,耕地的非农化流失对粮食生产造成了阻碍,而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大量农民逐渐由专业农民向兼业农民转化,兼业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的投入远远不及专业农民,所以中部发达地区县域的粮食产量逐渐下降的趋势明显。
第二,从微观上看,农户是土地的直接接触者,是农业生产的直接主体,农户的生产行为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舒尔茨等认为农户是“理性的经济人”,其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农户生产决策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理性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微观驱动机制是农户水稻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化及其区域差异。
对于大幅增长型和中幅增长型的水稻生产地区的水稻生产继续保持,形成区域优势产业;而对于基本稳定型和中幅减少型的水稻生产区域,加大实施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或是其他农业补贴上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进一步挖掘水稻生产潜力;在水稻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可以分析该地区的特点,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品创新,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
[1] 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
[2] 陈庆根.杨万江.中国稻农生产经济效益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6):16-24.
[3] 程叶青,张平宇.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5,25(5):513-520.
[4] 陈风波.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农户的认知与评价—来自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的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2):1-12.
[5] 陈玉洁,张平宇,刘世薇,等.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9):1397-1407.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Change of Rice Production Counties in Jilin Province
YU Xiaoyang1,2,WU Xinghong2,TIAN Shuai1,LIU Shuai1,3
(1.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chun 130118;2.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hangchun 130033;3.Center for Rural Economic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
The study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change of rice production coun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rice planting area,yield and total output.Then the rice production area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based on the increased yields of different rice production regions.Finally,analysis concerning each rice production area and the spatial change was made in detail so as to fi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laborate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rice;distribution change;Jilin Province
F326.11
A
2017-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40039);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A21);吉林省“十三五”智库规划基金项目(2017JLSZKWT004,2017JLSZKZB038);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研究生基金)项目(c7208000204);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JD35)
余晓洋(1991-),男,浙江省杭州市人,吉林农业大学2016级农村与区城发展硕士研究生。
※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吴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