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贤,李 敏
(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91; 2.河北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91)
·休闲农业·
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影响研究*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
王聚贤1,李 敏2
(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91; 2.河北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91)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支持引导,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论鉴于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高于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个方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其为推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农业生态旅游 区域经济 贡献 负面影响 黄陂区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旅游中的生态旅游,以农村生态环境为根基,通过整体的安排规划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供人们度假旅游、修养娱乐,且达到享受农业生态效益,了解和领略民俗乡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一方面,从旅游的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具备农游合一的特性; 另一方面,从农业角度分析,农业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农业设施和旅游资源建设方面[1-3]。农业生态旅游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农业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其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提供政策参考[4]。同时,有关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二重性的研究指出无论是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还是生态旅游经济过程,都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相统一的二重性,这些都决定着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二重性的协调统一[5]。相对于理论研究,郑薇[6]从旅游市场、旅游产业两个方面研究了农业自然生态旅游对本地旅游经济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农业自然生态旅游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推进作用。韩冰[7]等研究指出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应立足本土乡村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共同发展。此外,张淑梅[8]通过分析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列举了农业生态旅游在促进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推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等方面对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大多集中在价值、特点及开发模式等方面。黄陂区是武汉市也是我国较早开发的生态旅游区之一,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体系,对黄陂区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以武汉市黄陂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存在的影响因素,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增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带动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武汉市黄陂区由于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状态良好,以旅游主导的农村发展路线截止到目前在经济效应方面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1 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通过将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推动旅游不断向农业生态方向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更加强调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更加能够体现集约化、规模化特点,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具有更好的价值。首先,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招商引资,这些资金是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的前提; 其次,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带动农业现代的发展; 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的流动,进而直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9]。黄陂区武湖生态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观光旅游、生产加工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拥有现代化温室设施栽培面积8万m2,常年大量培育蝴蝶兰、仙客等高档盆花,年产达120万盆,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0万人次,且成为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窗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乐园。
1.2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链,最终优化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10]。农业生态旅游依托农村生态环境,将发展旅游和农民利益融合在一起,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农村生态旅游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支点,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点。随着武汉市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如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渔、林、牧的构成,第二产业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加工业的构成以及第三产业中旅游服务部门等的构成均慢慢发生改变, 2012~2016年武汉市黄陂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详见表1。黄陂区第一产业的比例自201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例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在2016年所占比例最高,达44.5%,第三产业在2015年所占比例最高,为39.5%,也就是说,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当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体系向综合农业发展后,不仅带动市场经济也带动农村应急时令的果蔬、粮食、农副业等农副产品的流通和买卖 从而增加粮食、水果、蔬菜等新品种和种植现代技术的引入和扩展,发展多家果品、腌制食品的加工厂,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结构向高能、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和深层开发和加工的方向发展和调整。可以看出,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强大的产业互动性和渗入性,全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信息的交流,还帮助农民提高营销经验,相应地带动饮食服务业、运输业、手工制品业和特色种值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变,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形成相对较好的农村产业的循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11]。
表1 2012~2016年武汉市黄陂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变化
年份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第三产业所占比例(%)20122883813312013267401332201424742233120151934123952016192445363 注:数据来源于《2012~2016年湖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1.3 促进区域就业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需求。包括地方土特产推广、各式各样的民俗表演、饮食服务、农业开发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等方面。农业生态旅游每增加一个岗位就能够增加5个就业机会,所以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就业。早在2012年关于黄陂区乡村旅游的问卷调查显示,发展乡村旅游前农民从事与旅游相关职业的比例为0,而乡村旅游发展后农民从事与旅游相关职业的比例为22%,目前黄陂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达5万,间接就业农民在25万左右。此外,为了适应游客的需求而从商的农民比发展乡村旅游前增加了50%,旅游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黄陂区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黄陂区农民的收入也因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2005年4042元/人增加到2015年1.633 1万元/人,增长了300多倍[12]。
1.4 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
该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GDP增长率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规律,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增长率反映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速度及规律。从表3可以看出, 2012~2016年间武汉市黄陂区GDP增长率最高是2014年,为31.1%; 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增长率最高的同样也是2014年,为54.4%; 而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性增长趋势, 2013年贡献率最低,仅为0.51%, 2015年贡献率最高,为5.60%, 5年来生态农业旅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94%,这说明农业生态旅游对带动黄陂区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2 2012~2016年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GDP增长率(%)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增长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220481102201327070051201431154444520151913825602016235221310 注:数据来源于《2012~2016年湖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13-15],这些影响无论针对哪个方面最终都归属到经济问题上,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应尽可能地将这些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1 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
黄陂区现已形成区域特色的芦笋蔬菜加工、种自种苗、优质稻加工、小产品加工、畜禽加工、葛产业加工、茶叶加工及乡村休闲游等八大产业,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较好的中部农村地区和北部山区,区域集聚辐射能力较弱。近年来为了扩大农业生态旅游,黄陂区投入80亿余元全方位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其中2012年各类投资近10亿,其中5.8亿用来扩建全区旅游公路, 1.1亿修建大桥, 1.5亿打造旅游入口服务区及5000万建立了黄陂区旅游集散中心等,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对景区、饭店、农家创业等给予支持和奖金鼓励; 2015年黄陂区投入500万建设智慧旅游投诉监管平台,且截至2015年底,政府投资2 000万元建设旅游星级厕所用于提升旅游品质; 2016年又投入500万建设景区承载量预警系统。
2.2 农民在农业生态旅游利益分配中不均
黄陂区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旅游地,据湖北日报报道, 2016年黄陂区旅游收入达72亿元。农民是农业生态旅游的最初提供者,且利益分配作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其所分配的利益高低直接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和实现质量,由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难量化,因此以旅游经济效益的成果代表利益分配。从全区范围来看,黄陂区农民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总体呈现获益和谐共进的趋势[16]。据统计,每年各个景区支付给农民的地租赁金达8650万元,其中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的农民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但不同区域的农民利益分配的机会不平衡,甚至同一村庄由于农民的居住位置和朝向的差异,也会导致最终利益的差异。如黄陂区官田村,景区中心附近的农民自建房用于销售旅游产品和餐饮,利益较高,而距离景区几百米之外的农民自建房用来住宿,获利减少,其它一些离景区较远,由于位置不佳,农民在农业生态旅游中得到的旅游利益的减少,因此导致该地的农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抵抗[17]。
2.3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间接影响区域经济
众所周知,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进展。农业生态环境具有薄弱性,一旦遭到毁坏就很难恢复。农业生态旅游景区都有一定的容量限度,一旦超过其所能承受的压力,生态环境自然遭到破坏。据武汉市黄陂区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黄陂区2013年全区旅游人数1007万人次, 2015年达1500万人次, 2016年超过1800万人次, 2017年仅元旦3d假期游客人数达50万人次,大量游客的到来,在创造旅游收益的同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害。生态补偿是为了生态正效益继续供给,生态负效益不断较少,其实质是促使生态效益持续供给,资源有效利用及利益在分配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当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所消耗的生态价值量大于其自身的生态供应量,也就是占有了其它区域的生态价值量,应当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成果予以补偿,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心城区应给予江夏区、东西湖区、黄陂区、蔡甸区、新洲区、汉南区分别为1.218607亿元、4092.12万元、2.176924亿元、8856.08万元、1.634888亿元、3883.28万元的生态补偿额度,其中黄陂区在武汉6个远城区补偿最多[18]。此外,通过生态环境响应指标对武汉6个远城区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人文环境响应是正向指标,数据越大,人文环境响应就越高,对生态环境健康的贡献就越大, 6个远城区的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新洲区、汉南区、东西湖区、蔡甸区、黄陂区和江夏区,其中黄陂区排第五位,说明黄陂区人文环境响应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19]。
3.1 促进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化工、建材、发电及金属加工等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 加工制造业等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产业应严格限制在黄陂区的北部和中部等自然生态资源好的区域发展。但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因此,从黄陂区的实际情况,依托自身的资源在东部发展都市农业产业、西部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南部发展物流产业、北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坚持黄陂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尽量保持农业生态的完整性,使旅游资源和农业融为一体,创办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3.2 政府支持引导,科学规划旅游业
近年来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猛,但农业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对景区的旅游承载能力、自然生态指标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政府的科研机构支持引导。旅游承载力有一个临界值,超过该值会对景区及游客造成不利影响,科研人员应基于旅游承载力理论估算景区环境最大容量,且给出相应调控措施,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贡献。政府相关部门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规范相关责任行为,同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保障农业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前期科学有效地规划以及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体制。
3.3 培养及提高农业生态环保意识
农业生态旅游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大部分的农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些都阻碍农民生态意识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培养和教育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主要通过发展农村环保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生态认知,强化农民的生态行为。其次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人员,如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最后游客作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其生态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如在门票、景区宣传册制作过程中添加生态环保意识的宣传,在生态旅游景区通过警示牌及广播的形式告诫游客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及如遭到破坏后造成的严重后果,只有公民生态环保意识整体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环境。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和旅游业三者的结合体,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生态性,并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保障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日益壮大,政府投入了的大量资金,但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本身的客观性,必须要求无论农民、旅游开发人员及游客都必须有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区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体现者,其是否协调发展关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中对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做了一定的分析,但研究对象范围较小,不足以覆盖较大的范围,故在以后的研究应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增加数据的辐射性,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效益”统一,创办“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旅游业提高一定的指导意见。
[1] 伍百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社区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实证研究——以广东罗定市南充村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2): 32~37
[2] 崔峰, 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2): 156~164
[3] 孙业红, 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资源科学, 2006, 28(4): 138~144
[4] 唐静. 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6): 126~131
[5] 贾世玲, 徐伟莲.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商场现代化, 2009,(8): 248
[6] 郑薇.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6): 10077~10078
[7] 韩冰, 刘浩,田小燕.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世界农业, 2016, 1(3): 148~151
[8] 张淑梅. 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农业经济, 2014, 1(2): 47~48
[9] 李明贤, 叶慧敏.洞庭湖区农业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支撑条件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6): 704~708
[10]魏敏, 冯永军,李芬,等.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1): 27~30
[11]彭思喜, 张日新,马佩菲.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以梅州丰华为例.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13): 220~224
[12]郝新爽. 关于武汉市黄陂区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研究.科技经济市场, 2010,(1): 38~39
[13]李敏.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145~148
[14]谢璐. 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1): 218~221,236
[15]朱婕. 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差异分析及发展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36(7): 129~133
[16]许贤棠. 基于RHB战略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广东农业科学, 2010,(3): 248~252
[17]孙晓彤, 冯娟,陈保秦,等.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城镇化影响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6,(19): 185~190
[18]马爱慧. 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1
[19]彭子睿. 新型城镇化下武汉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THECONTRIBUTIONANDEFFECTOFAGRICULTURALECOTOURISMONTHEDEVELOPMENTOFLOCALREGIONALECONOMY*
WangJuxian1,LiMin2
(1. Hebei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2. Hebei Vocatio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gricultural eco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tourism economy. Taking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ourism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ourism effectively contributed to the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mployment of farmers,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directly affec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overinvestment of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and unequal farmers profits. So it wa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scientific planning of ecological tourism agriculture,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citizens, and guarante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t concluded that in order to further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t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 various aspects and minimize negative impacts.
agricultural eco tourism; tourism economy; economic benefit; promoting effect
F592
A
1005-9121[2017]07232-05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737
2016-12-27
王聚贤(1981—),男,河北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旅游经济。Email:wangjuxian2008@163.com
*资助项目:河北省2013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旅游引擎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1345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