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2017-11-03 19:07王亚萍张社梅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7期
关键词:四川省供给玉米

王亚萍,张社梅, 2※,葛 翔

(1.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 611130; 2.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

·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王亚萍1,张社梅1, 2※,葛 翔1

(1.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 611130; 2.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

目的随着中国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国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也逐步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其中玉米产业面临的矛盾尤为突出,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的首要任务。四川既是全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省份,也是玉米消费大省,如何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还有待于思考。方法文章从供需平衡、供给结构、供给效益和供给效率4个角度分析了四川玉米产业供给侧的特征,同时从要素供给、社会化服务和产业链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四川玉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四川玉米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变化,从口粮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饲料、工业加工消费为主; 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饲用作物需求量增大; 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明显,玉米育种成就突出。结论提出从优化品种结构、推行种养循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产业链等方面推进四川玉米产业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四川玉米产业 供需特点 发展策略

0 引言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自2008年我国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来,不断提升的玉米价格使玉米产能得到空前释放,玉米产量连年增长, 2012年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2015年玉米产量达到2.245 8亿t,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玉米产量的增加极大促进了中国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但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国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其中玉米产业面临的矛盾尤为突出[3-4]。同时,受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及玉米深加工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中国玉米产业陷入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怪圈。为破解玉米产业“三量齐增”的困境,亟需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2015年,玉米临储价格首次下调,有效缓解玉米产业价格倒挂压力,开始释放出改革的信号。同年11月,农业部公布了《农业部关于“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33万hm2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等作物。2015年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指出要减少玉米非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面积,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

四川省是全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省份,长期以来,四川省玉米产量位居在全国第8、9位。同时,四川省也是玉米消费大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及医药制造、酿酒生产大省,对饲用玉米和工业玉米的需求量巨大,每年需从东北地区购进大量玉米。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削减玉米种植面积、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四川省这样一个玉米消费生产大省来讲,如何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还有待于思考。文章主要对四川省玉米供需结构是否合理以及供给侧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 四川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特征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提出,旨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从农业生产端入手,通过分析产业总量、结构、效率等供给侧的表征,深化各类要素供给的完善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最终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因此,该文将从四川省玉米的供需总量、结构、效益、效率4个方面分析四川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特征。

1.1 四川省玉米产业供需平衡特征

从近10年四川省玉米生产情况来看,四川省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从播种面积看,增长稳定且缓慢,波动较小,长期保持在130万hm2左右; 从总产量看, 10年间增幅为17.15%。2006年,四川省发生自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旱灾,严重影响到作物的收成,玉米首当其冲,大面积遭受减产甚至绝收,这是2006年四川省玉米产量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四川省玉米产量虽然排在全国8、9位,但其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却很小,一直处于3%~5%的水平,且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与北方地区玉米种植大省的产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也由此表明,与其他省份相比,四川省玉米不存在库存压力; 从单产看,其变化趋势与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处于弱势水平,这可能与四川省地形、土壤质量有关,同时也充分表明四川省玉米增产潜能巨大。

表1 2005~2015年四川省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变动情况

从玉米消费情况来看,在消费结构中,饲料用量占比最大,一直保持在玉米消费总量的60%以上,主要是因为四川省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饲料用粮需求巨大,玉米是饲料的主要来源,四川省饲料加工企业众多,因此需要大量玉米作原料,进行饲料加工; 其次是工业消费,四川省是全国有名的医药酿酒大省,需要大量的优质玉米作为发酵原料。从变化趋势上看,由于大豆豆粕等饲料替代品的增加,饲养原料日趋多元化,玉米用于饲用消费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近5年较为平稳,一直维持在62%左右。而随着酿酒业发展迅速,四川省玉米工业消费量占比上升很快,已从10年前的6%上升至30%且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由此可见,玉米工业消费量在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四川省的生活消费习惯,主要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对玉米口粮消费需求较小,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

表2 2005~2015年四川省玉米消费量结构 万t

表3 四川省玉米成本收益情况

年份产值(元/667m2)总成本(元/667m2)净利润(元/667m2)成本利润率(%)200559263443714793(6/20)3334(8/20)20064706040892797(15/20)2039(14/20)200750474420738401(18/20)1997(16/20)2008793435305926284(2/20)4954(1/20)2009653715945971(15/20)1005(14/20)20108678166181206(13/20)3113(12/20)201198147908919051(14/20)2409(13/20)20121070479665810389(13/20)1075(13/20)20131097991086061193(13/20)110(13/20)2014106648115411-8763(13/20)-759(13/20)2015100810118946-18136(10/20)-1525(11/20)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2016)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2016)图1 四川省玉米生产成本构成情况

从四川省玉米供需平衡看,四川省玉米每年供需缺口基本集中在300~400万t,因此四川省玉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相反,作为玉米消费大省,四川省玉米消费居全国各省玉米消费第5位,并大于同期玉米生产产量,供需缺口较大,每年需从“三北”地区购进大量玉米用以满足需求[7]。随着近年来四川省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及扶持力度的加大,饲用作物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省牛羊肉产量将达到73.19万t,比2015年增加13.08万t。到2020年,预测四川省玉米消费将达1336.17万t,届时四川省玉米供需缺口将达到471.47万t。由此可见,四川省不仅不存在去库存的压力,反而应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玉米产业整体效益。

1.2 四川省玉米产业结构特征

在品种结构方面,四川省以生产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青饲玉米为主。由于自然环境和加工条件有所限制,籽粒玉米主要以发展蛋白玉米和高淀粉玉米为主[7]。四川省是全国玉米生产主要省份之一,其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东部地区。具体来看,籽粒玉米主要在养猪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盆中地区种植; 高淀粉玉米则布局在光热资源丰富的四川省东南部地区; 与此同时,鲜食玉米及青饲玉米则分布在靠近城市、环境污染较少的城郊和盆地周边山区种植。从产业链来看,除了酿酒,四川省玉米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整体效益较低。此外,四川省玉米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没有充挖掘挥玉米的多种功能。

1.3 四川省玉米产业供给效益特征

与全国20个玉米生产省市相比,四川省玉米产业净利润成本率排在13、14位,处于中低水平,具体见表3,种植效益较低。2014年,四川省玉米产业净利润下降为负值,玉米生产首次出现亏损, 2015年净利润同比再次下降,亏损进一步增加。价格和成本是影响收益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值和总成本看,除了2006年,两者均处于上升态势。从增长比率上看, 2005~2015年产值增长比率为7.54%,而成本增长比率为10.79%,说明四川省玉米种植效益较低主要归咎于成本的上升。

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物质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从图1可以看出,人工成本远超物质费用和土地成本,三者占生产成本的占比分别为57%、34%、9%。人工成本增加是玉米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这和四川省劳动力紧缺,劳工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经营分散、不便采用机械化操作有关。受地形影响,四川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力, 2015年,东北三省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玉米生产大省每667m2用工量为4工日,全国平均用工量每667m2为5.95工日,而四川省每667m2用工量为10.08工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表4 四川省玉米生产率变化情况

年份土地生产率(kg/hm2)劳动生产率(kg/工日)资金生产率(kg/元)四川省全国四川省全国四川省全国200563825063390027594453096108200648210063525028774885079102200747655063360030315095076094200866300068580036265817083087200955999564491033825733063078201061371067911037406185062072201164018570911038946584054062201261723573882538787087043053201365581573201542167394040048201464005074968541927933037047201563703573321542138215036045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2016)

1.4 四川省玉米产业供给效率特征

从土地生产率看(表4), 2005年以来的10年间,四川省玉米单产水平在少数年份波动较大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和四川省自然灾害频发、土壤有机含量低及经营分散有关。2006年,四川省发生特大旱灾,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直接导致玉米单产急转直下,并持续影响到2007年的单产水平。从劳动生产率看,四川省和全国的玉米劳动生产率均呈现上升态势,这可能受益于科技进步及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机械化水平较低、人工投入大是抑制其提高的瓶颈。与此同时,资金生产率大幅下降,由2005年的每元产出0.96 kg下降至2015年的0.36 kg。资金生产率的变化和生产中各投如的人工成本大有极大关系,一方面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力,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加之物价上涨,使得劳动力工价上涨,人工成本增加。资金生产率的下降表明成本仍是制约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2 影响四川省玉米产业供给特征的制约因素

2.1 要素供给因素

从土地利用来看,一方面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土地细碎化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引发的土地成本上升成为需要引起注意的新问题,地块细碎增加了规模流转中与农户谈判的交易成本, 2016年四川省土地流转价格为1 211元/667m2,而同期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玉米生产大省的每667m2土地流转价格则分别为440元、570元及660元。

从劳动力上看,农村劳动力要素结构性短缺普遍存在。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农村外出务青壮劳力逾千万,在推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撂荒、农村劳动力缺乏及老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从技术上应用看,农业技术成果层出不穷,但技术转化率很低,农户经营分散使得大量技术成果在与生产对接时困难重重,这也是制约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设备上看,基于四川省土地长期细碎化的现实,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并不能在短时期内被广泛使用,玉米耕种机械化程度低,仅为10.41%,远远低于农业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农机化率61%[8]。同时,加工设备陈旧落后,玉米深加工企业较少,使得深加工能力不足。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因素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的服务,具体包括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的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方面[9]。据调查,农户对价格信息服务、技术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机购买或租赁服务、介绍贷款渠道及贷款担保服务等服务有着较强的需求。而从目前情况看,四川省玉米产业社会服务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公共服务能力尚待提高,玉米产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尤其是农技推广方面以及优质品种宣传的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还缺少一批带动性强的玉米产业化龙头企业。

2.3 产业链因素

玉米产业链就是以玉米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深加工、转化、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单位或企业群,而农产品的价值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的中下游,即加工销售[10]。目前,四川省玉米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链自身存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以及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的问题。产业链各环节及玉米功能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扩充,导致综合能力不足,整体效益较低。此外,没有很好的将农业生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结合。二是为玉米产业链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玉米生产合作组织发育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参与和分享程度还不高。其次产品流通成本较高,物流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3 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1 需求呈现多元化,优质专用玉米市场细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一方面,玉米市场已由传统的“粮饲”需求转向饲料、鲜食、青贮及加工业等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也由过去的对普通玉米“量”的需求转变为了对专用玉米“质”的需求。其中,甜、糯等鲜食玉米以其生产期短、美味营养、种植效益高而备受人们的欢迎,水果玉米、甜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成食用玉米发展新方向。此外,糯玉米以其含有的高淀粉量、高粘性成为纺织工业、造纸工业以及粘黏剂工业的重要原材料,而高油、高蛋白和优质蛋白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则成为重要的饲(草)料来源。

3.2 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饲用作物需求增大

2014年,四川省畜牧业产值2 3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生猪出栏7 445万头,比上年增长1.8%; 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外销量均居全国第1位; 牛出栏278.7万头,增长5.3%; 羊出栏1 632.7万只,增长3.1%。《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指出将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牛羊产业发展,畜牧业有望进一步发展。饲用作物是草食性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草食性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饲用作物需求的变化。而四川省农业是典型的“粮、经、饲”多元经济结构,种植业结构中饲用作物比例偏低导致的“饲料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调整传统的种植结构,发展新型饲用作物,是未来四川省丘陵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需求。

3.3 科技支撑力度日益增强

在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在“产学研结合”的要求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对玉米的生产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各个农业科研机构、农林院校、农业企业等研究单位开展了多项玉米育种、推广等科研项目,并在生产技术、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些企业致力于研发选育高产高效、抗病害能力强、适宜西南丘陵山地的玉米新品种,而科研机构除了积极培育优质品种外,在生产技术上也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等科研机构针对四川省玉米主产区气候灾害规律和生产上种植密度不足现状,研究提出玉米覆盖增密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为了解决品种搭配、田间配置、施肥防病、机械选型等技术问题,研究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四川省农业厅的支持下, 11个玉米品种、3项玉米生产种植技术在全省得到推广。

4 推进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的策略

4.1 优化品种结构,科学规划玉米产业布局

四川省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栽培制度多样,适宜栽培的品种类型较多,结合生态经济特点,“品种多元化,地区差异化”、“减少非优势产区种植、调整优势产区种植”是四川省玉米实现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一是在土肥水沃、适宜玉米种植的区域继续保持或增加优质玉米的生产,扩大有机、绿色产品的种植面积,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证玉米的品质。二是在玉米种植优势不明显的区域,以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区为重点,退出食用玉米的种植,采用“粮改饲”的种植模式,发展青饲玉米。加快专用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优质品种,发展订单种植,既满足四川省加速发展畜牧业的需求,又减少了生产要素不必要的浪费。

4.2 推行种养循环,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

种养循环是推进草食型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发展畜牧业和推行“粮改饲”的基础上,通过“供料于养,还肥于种”的循环模式加强畜牧业和种植业的联系与结合。推行种养循环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要求,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防止废物污染,同时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其有机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此外,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节约人力资本和提高单产的有效方法。基于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区的现实,一方面要研发出更多适合四川省广大丘陵地区的中、小、微型农机和农具,提高玉米种植、收割、深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操作水平,并发展一批覆盖范围广、经营机种多的农机合作社,引导农户、农民应用农机技术; 另一方面要深化土地供给要素配置,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任务下,基于土地确权颁证稳妥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土地入股,为适度规模经营打下基础。

4.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租赁、转包、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两方面齐头并进。生产方面,对于已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要着力延伸产业链和推进三产融合。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自主或者联合起来拓展研发、加工、流通、营销事业,使交易成本内部化、产后环节利润内部化。服务方面,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在应用性研究、农技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将单一提供产中技术服务拓展延伸至农资和农机、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前后的服务,将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可借鉴推广新津“农事委托代管”、崇州“职业经理人”等托管式、订单式的服务模式,积极发展耕、种、收、田间管理等农事内容的全程、环节性服务,进一步增强社会化体系服务规模生产的能力。同时,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农就业,补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

4.4 拓展玉米产业链,开发玉米多种功能

玉米深加工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的重要举措。重点是培育一批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可以借鉴“农户+基地+公司+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加强玉米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联系,使农业经营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着产前、产后延伸。同时,玉米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生态、文化等功能。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绿色消费和环保消费需求日益突出,要积极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依靠农村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发展以鲜食玉米为主的农事体验、以青饲玉米为主的观光旅游,由过去的销售产品向销售风景、体验乡村生活等多元化销售方式转变。

[1] 徐伟平, 杨方舟.中国玉米市场供需分析与展望.农业展望, 2013,(10): 9~15

[2] 陈永福, 韩昕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市场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经济问题探索, 2016,(03): 164~171

[3] 李贺.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53~56, 124

[4] 郭庆海. 玉米主产区:困境、改革与支持政策——基于吉林省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5,(04): 4~10, 110

[5] 郑适. 玉米“三量齐增”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8): 29~32

[6] 谢波, 王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解玉米市场面临的困局.中国粮食经济, 2016,(03): 18~21

[7] 刘永红, 刘基敏,何文铸.四川玉米供需形势与主产区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37(06): 19~21

[8] 庹洪章, 姚金霞,程方平,等.四川丘陵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06): 264~267

[9] 孔祥智.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0]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 倪洪兴,徐宏源,等.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 2014,(01): 30~37

THEDEVELOPMENTSTRATEGYOFSICHUANCORNINDUSTRYINTHEPROCESSOFSTRUCTURALREFORMOFSUPPLYSIDE*

WangYaping1,ZhangShemei1, 2※,GeXiang1

(1.College of management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 China; 2. Sichuan Centre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Chengdu 611130, China)

With the twelv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the contradi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total amount shortage to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especially the corn industry.The adjustment of corn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the primary task i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ichua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ovince of corn production in China, but also a major province of corn consumption, how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the corn industry and achiev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side of Sichuan corn industry from four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supply structure,supply efficiency and supply efficiency, pointed out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corn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factor supply, social service, and industrial ch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chuan corn diversifie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d from food consumption into feed industrial processing consumption,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ed rapidly, forage crop demand increased largely, and corn breeding ha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lly, it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ichuan corn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varieties, carrying out the breeding cycle, cultivating new business entities, expa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so on.

the supply side; the structural reform; Sichuan corn industry; supply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strategy

F30; F327; F326.11

A

1005-9121[2017]07172-07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727

2017-04-05

王亚萍(1991—),女,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

※通讯作者:张社梅(1978—),女,陕西宝鸡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Email:zhangshemei@163.com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合作社平台的农业技术供需对接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713031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形成机制、决策行为与政策优化研究”(71673195); 成都市软科学项目“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优化研究”(2015-RK00-00178-ZF)

猜你喜欢
四川省供给玉米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