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一+景文艳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渐被广泛重视认可。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中,引进成果导向教育并实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在“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育模式下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的研究。
关键词:二级学院;成果导向;创新
一、什么是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是指在成果导向教育教学中,始终以肢体的行动、思维的行动、意识的行动和协同的行动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完善教学环境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达到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养成素质的教学目的。
二、二级学院在高校中的地位
二级学院是高职类院校教学活动的实体,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对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有着根本的意义。本文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入手,论述了这种模式必须遵循的效益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和民主性原理,讨论了这些原理对于二级学院管理的具体应用。鉴于目前学院教学管理现状,提出了“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学管理理念,以规范化、系统化为核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参加各种比赛、加强教研活动和开展科研的机制创新来倡导教师培养,从制度创新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级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主体。其教学管理的理念更新、管理方式改革在二级学院管理制度建设和创新中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受学校办学历史、管理理念、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生源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地区经济与文化差异要求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充分运用学院教学管理资源,调动学院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与科研水准,促进和推动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现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认识不足,观念陈旧
我国高职类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经验尚在摸索、积累之中,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发展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提高教学质量與科研水平等方面,较少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甚至把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仅仅视为一种管理方式,较少聘用专业的教学管理人才担任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在二级学院成立时,或合并或拆分而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在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导致了教职员工对推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认识不足,对改革的意义与作用缺乏理解。
( 二) 工作量大,人手紧缺
高职类学校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管理的院、系或专业教研室领导,普遍都是以专职教师的身份兼任行政职务,除了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还得承担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多项任务; 二级学院成立之后,原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负责的学籍管理、教材管理、课程管理、考务管理等大量工作都从下放而来,但教学秘书编制少,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处理日常表格、数据,难以按需要进行模块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因而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三) 职责与权限不明
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手紧张与经费欠缺等问题,导致了其二级学院职责与权利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校、院、系或专业教研室各自的基本职能划分不清。由于惯性管理思维模式,校级教务职能部门过多干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严重阻碍了二级学院按照自身特点和学科性质发挥教学管理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使得二级学院的功能与优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岗位设置少、人手紧张,各相关责任人无法完全按照职责与权限划分执行任务。责、权、利的不明确,严重阻碍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益。
( 四) 教学管理手段与方法落后
如前所述,二级学院各层级的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任务普遍繁重,很难有时间或精力钻研比较适合本部门发展的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法,难以考虑和研究如何以新的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带动整体教学管理质量的改善。另外,由于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学计划、教学任务难以按预定计划落实,教学管理受制于师资、教室、设备资源等。如民办高校在开课前一周,常常会出现因教师离职或新聘教师不入职而临时调整教学任务或急招教师以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
四、创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以“成果导向+行动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
明确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管理职责,规范教学管理,理顺教学工作的各种关系,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应处理好学校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权的关系,实行教学工作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侧重于目标管理,各二级教学单位侧重于过程管理。
因此,高等院校的各二级学院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效运用“成果导向+行动学习”下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积极加强其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最终实现学院长远、稳定的发展,以及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地方高校中,教学管理观念创新是指教学管理人员适应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运用创新思维、使用创新方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理念,树立培养适应地方发展人才需要的教学管理观念。
1.职能观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职能观是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活动的思维导向,体现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在学院制的高校中,教学职能部门由学校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教学机构组成,这两层教学管理机构如何创新职能观,是进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endprint
2.服务观创新。服务观创新是指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运用创新思维、使用创新方法开展管理工作的理念,顺应学生地域差异,创新教学服务工作。地方高校生源的质量和学生的经济状况与重点高校有较大的差异,重点高校的优秀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远大的和不明确的、非功利的和具有弹性的,而地方高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以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意向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要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教学管理服务观创新,适应培养地方建设人才的需要。
3.主体观创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主体观创新是指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总是视管理人员为主体,而把教师和学生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的客体,这容易导致教学管理中的强制压服和简单服务, 影响、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用生产实践观的“主体—客体”模式来理解的,它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个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关系。[1]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能否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教学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2]二级学院是高校最贴近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面对师生和为师生服务,是体现主体观创新的直接管理机构。
灵活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在二级学院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变化的教学改革需要的矛盾渐现,这就使得教学管理方法应具有适应教学改革变化的灵活多样性,避免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障碍。
(1)教学管理环节应有一定的弹性。在管理环节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应允许某一环节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减少刚性,增加弹性。
(2)教学管理手段应有一定的柔性。在保证教学管理秩序正常、有序的基础上,应允许在一定程度内适当调整和临时安排,以使教学需要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3)教学管理方式应有一定的韧性。在教学管理环节和手段在一定范围变动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方式应具有应对教学管理环节和手段变动的能力,表现出教学管理方式的承受冲击韧性和管理人员的坚定心理韧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稳步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五、结 论
以效益性、多样性、动态性为原则的“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管理模式是符合传统教育理论的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此原则为基础,进行院级教学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更新教学管理理论,树立“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学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类院校的各二级学院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加强其“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管理模式下的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高职类院校推进在“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校内涵、共同分担责任、实现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只有合适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进一步促进校的良性发展,体现高职类院校的辦学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王桂林.大学教学管理的本质是一个交往实践过程[J]教学评论,2015(8):32-34.
2.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 .大学教育,2016(13):15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