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

2017-11-02 11:07:09宫黎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新生代健康状况意愿

宫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合肥 安徽 23001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

宫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合肥 安徽 230012)

采用一般健康问卷( GHQ-12)和自编《员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0%,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他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一般,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程度低,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选择理想的心理服务机构,从效果、服务、可靠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所选心理服务机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必须构建一个立体的心理健康防治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契机,从个人、企业、国家等多方面入手,达到防与治的目的。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1]。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2]。

在城市融入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的境地,农村回不去,城市又融入不了,“落地却难生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易发生偏差,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心理压弹能力和耐挫力较差,极易遭受心理危机,产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相比较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生活目标由生存明显转移到享受现代生活,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在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制度性的缺陷,这些新一代新生代农民工依然得不到城市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还是处于劣势,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价值困惑更加显著,身心健康水平可能较一般民众更低。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有六百万之多,现实生活中,这一庞大的“移民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课题组利用2017年春节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机会,在本省进行了随机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安徽省2017年新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2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请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在20min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1.2 测量工具及方法

1.2.1一般健康问卷(GHQ-12)

一般健康问卷(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 简称GHQ)是David Goldberg于1972年编制的自评问卷[3],用于询问被试种心理体验,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的筛选[4]。目前GHQ-12被广泛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在职业人群中应用的信度与效度都已得到检验。GHQ-12一共12个条目, 用于了解被试最近1个月来的心理健康状况。GHQ-12为 4 点式 Likert 量表,从“从不”到“经常”,依次赋值0~3,得分范围在0~36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健康等级划分为:得分0~15为健康状态;15~22为不良状态;22~29为心理障碍;29~36为心理疾病。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α 系数是 0.72[5]。

1.2.2自编《青年员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共24个题项,1~18题为单选题,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服务需求的意愿和心理服务需求程度,19~24为多项排序题,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时选择的渠道及缘由。

2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共收集有效问卷525人,其中男308人(58.7%),女217人(41.3%)。20~25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占42.9%,其次是5~30年龄段,占25.7%;未婚占56.2%,其次为已婚,占42.9%,离异仅占1.0%;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最高,达42.5%,其次为高中文化程度,占29.3%,故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合计占71.8%。调查显示,在工作岗位中,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占27.8%和14.1,其他占37.3%;工龄基本在5年以内,合计占64.8%;39.8%新生代农民工以“挣钱养家糊口”为工作目的,21.5%新生代农民工以“年轻人应该出来闯荡”为工作目的。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基本在2000~5000元,合计占44.6%。

2.2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含不良状态)的检出情况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0%,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30.9%)高于男性(24.4%),但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是不同的,年龄愈小,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愈高。不同婚姻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占24.5%,未婚占28.8%,离异最高,达40%。不同文化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初中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最高,占32.8%,其次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8.2%,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分别占21.4%和20.0%。在工作岗位方面,家政服务业人数虽然较少,但是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其他各项工作岗位心理问题检出率均值在26.5%,其中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达31.2%,装修行业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最低,占15.4%,值得注意的是从事销售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心理障碍检出率为5.6%。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另外,随着月收入的增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打工目的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其他”选项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占32.4%,其次为挣钱养家糊口,占28.2%,学习知识技能心理问题检出率最低,仅占15.4%。在子女数量状况方面,除3个及3个以上孩子人数较少不考虑外,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大小依次为无子女(29.6%)>2个孩子(25.4%)>1个孩纸(22.6%)。整体来说,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正常人平均水平(研究工具不一致,两者之间可比性不强,有方法上的误差,但总体而言,以安徽省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远不如国民一般水平),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2.3 新生代农民工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3.1婚姻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我省不同婚姻状况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未婚、已婚、离异3种婚姻状况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0.669,P=0.512>0.05)。

2.3.2年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963,P=0.099>0.05)。但是,20~25岁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20岁以下心理健康状况次之,35岁以上者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

2.3.3工作年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工作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呈边缘显著(F= 2.087,P=0.081>0.05)。其中,工作年限在2年以下、工作年限在3~5年分别与10年以上差异显著(P<0.05)。工作年限在3~5年的新生代农民工最易发生心理问题,2年以下者次之,10年以上者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

2.3.4月收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差分析发现:收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程度差异显著(F=2.906,P<0.05)。月收入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月收入在5000~6000及6000以上与1000以下、1000~2000、2000~3000、300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图1可明显看出,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基本呈一条下降的曲线。这些数据说明,心理健康状况与月收入密切相关,月收入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图1 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与月收入均值的折线图

2.3.5打工目的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对不同打工目的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统计学差异(F=1.937,P>0.05)。除“学习知识技能”目的外,其他各项打工目的的均值都偏高。这说明只有当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目的是“学习知识技能”时,心理问题发生率较低。

2.3.6工作岗位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对从事不同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统计学差异(F=0.969,P>0.05)。只有从事“家政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得分特别高,与餐饮服务、加工制造业、销售服务业、装修、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F=0.969,P<0.05)。

3 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

3.1 不同文化程度对心理服务需求意愿的分析

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心理需求的意愿都集中在“一般”和“较为强烈”。其中,对心理需求的服务意愿在“一般”水平上,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男女差异并不明显。在“较强烈”的水平上,小学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男性对心理需求的服务意愿大于女性,初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对心理需求的服务意愿男女大体相当。在“强烈水平”上,不同文化程度对心理需求服务意愿的水平男女基本相当,并无明显差异。总的来说,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均具有心理服务需求的意愿,男性大于女性,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在不同意愿水平上有性别差异。

3.2 不同工作年限对心理服务需求意愿的分析

调查发现,工作年限在2年及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心理服务的意愿主要集中在“一般”水平,其次为“较强烈”水平。工作年限在3-5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一般”水平和“较强烈”水平,总人数大体相当,在 “一般”水平上,男性大于女性,而在“较强烈”水平上,二者差异并不明显。在“一般”水平上,工作年限在6~8年和8~10年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心理服务的意愿男性明显大于女性,10年以上男女差异不明显。在“较强烈”水平上,工作年限在3~5年和6~8年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心理服务的意愿男女差异不明显,工作年限在8~10年,男性略高于女性,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女性略高于男性。从数据上来看,不同工作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有不同水平的心理服务需要的意愿,在同一心理服务意愿水平上,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

3.3 不同月收入对心理服务需求意愿的分析

调查发现,在“一般”意愿水平上,月收入在1000~2000水平及以下,男女差异并不明显;但月收入在2000以上时,男性对心理服务需求意愿均高于女性,且差异显著。在“较强烈”意愿水平上,月收入在1000~2000水平及以下,男女差异也不明显,除月收入在2000~3000和3000~4000水平,女性对于心理服务的需求意愿高于男性外,其余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总体来看,不同月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需要心理服务的意愿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和“较强烈”的水平,在低收入水平上,男女差异不明显,但随着收入的增高,男女在同一心理服务意愿水平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3.4 不同文化程度对于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强度的分析

调查发现,在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强度的4个不同水平上,总的趋势是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也增加。在“一般”水平上,除了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男女差异不明显外,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对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的强度均明显大于女性。在“较强烈”水平上,小学及以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差异并不明显,而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

3.5 不同年龄对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强度的分析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的强度都集中在“一般、较强烈”两个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服务需求在20~25岁时达到顶峰,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的强度持续降低。在“一般”水平上,2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男女差异不明显,其他年龄段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在“较强烈”水平上,20岁以下、20~25岁、35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男女差异不明显,在25~30岁、30~35岁此年龄段男女差异明显,且男性大于女性。

3.6 工作目的对需要确切心理服务方向强度的分析

调查显示,以“挣钱养家糊口、年轻人应该出来闯一闯”为目的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强度“一般、较强烈”两个水平表现最高,且男女性别差异明显。而以“体验新城市生活”为目的的新生代农民工对需求确切心理健康服务的强度最低。在需要确切心理健康服务的“一般”水平上,“挣钱养家糊口、年轻人应该出来闯一闯、其他”这三项打工目的男女差异明显,且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在“较强烈”水平上,以“挣钱养家糊口”打工目的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余差异均不明显。

3.7 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所选机构理由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需要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私人的心理诊所>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综合性医院>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站>其他>大学心理学系师生>精神专科医院。在所选机构理由上(见图2),“效果好”位居首位,“服务态度好”次之,紧接着是“政府机构有保证”,“价格便宜”最靠后。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心理服务机构的选择具有私人性,以尽量不引人注意的方式选择理想的心理服务机构;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并不遵循“物美价廉”的原则作为自己选择心理服务的理由,而是从效果、服务、可靠程度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所选心理服务机构。

图2 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心理机构理由频次图

4 建议与对策

4.1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6]。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高效、精准、快捷地帮助我们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诞生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大数据,正在成为继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慢病人群和中产群体剧增之后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风向标和生产要素[7]。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心理健康领域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它在跟踪人们心理健康状况、预测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提高健康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时,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比如: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心理健康数据库;搭建互联网平台,由心理学专业机构和员士提供心理援助;开发心理学相关的APP,设立微信公众号、社交平台等,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意识等。

4.2 发挥国家政策引领的作用,扩大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扩大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真正落实《精神卫生法》“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的总目标。各部委、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的社会状况,制定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本地区、本部门的精神健康服务工作。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

4.3 企业要重视心理问题,落实心理咨询与干预工作

企业可在政府的指导下与所在社区合作,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宣传心理知识,定期检查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遇到问题及时干预。通过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寻求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帮助,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能得到真正地解决。此外,企业可适当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和心理团体活动,通过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还可以掌握一些心理自助、自救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团结,还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相处更愉悦,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4.4 重视心理健康,提高自我认同感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新生代农民工除了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要面对城市适应与融入的问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容易产生困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长期积累而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警惕,对心理健康要重视,对自己的心理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及时察觉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在消极情绪、消极心理还处在萌芽时期就及时疏导、求助和自我矫正,预防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与家人朋友多交流沟通,明确生活、工作目标,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和定位,平衡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幸福感。

[1]徐传新,高红莉.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观研究[J].理论导刊,2014(3):73~77.

[2]国家统计局,2016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2017-04-28).

[3]李永鑫,申继亮,张娜.教师的沟通满意感、组织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8(3):53~57.

[4] 张杨,崔利军,栗克清,等.增补后的一般健康问卷在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3):1~3.

[5]郭莲舫,张明园.精神卫生学[M].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15~22.

[6]黄希庭等 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7] 董明培.大数据时代的健康产业展望[R].中国健康大数据百人峰会.2016-4-21.

2017-07-09

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370)。

宫黎明(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578052365@qq.com。

[引著格式]宫黎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14(20):72~77.

R395;R195.4

A

1673-1409(2017)20-0072-06

[编辑] 方多

猜你喜欢
新生代健康状况意愿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3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1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