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即我食”到“人如其猪(狗)”

2017-11-02 05:29侯亮亮
大众考古 2017年5期
关键词:替代性先民同位素

文 /侯亮亮

从“我即我食”到“人如其猪(狗)”

文 /侯亮亮

我们无法走进历史的真实,但可以从残存的、变形的、抑或消失殆尽的遗存中提取潜在的信息,从破碎中聚合消逝的历史和文化。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从遗存中提取“潜信息”,透物见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这是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产生到发展,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食物、生产食物、创造食物。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和演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创造多彩文化的源动力。因此,重建先民的食物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可以“穿越”,我们就能到古代做客,直接观察和体验古人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和食物构成等逝去的历史。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不断走近历史的真实,使得“穿越”到古代的幻想部分转变为现实。古人死亡后,其物质载体——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可能保存至今,为我们重建和还原他们生前的历史提供宝贵的材料。我们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从古人遗骸中提取“潜信息”,让他们“开口讲话”,诉说他们生前的“故事”。

青海地区考古出土的人类颅骨

我即我食

据“我即我食(You are what you eat)”的原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生物考古学家发现人骨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能够直接而真实地反映古人生前的食物结构。目前,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不断完善,已经成为重建先民食物结构常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先民生业经济变化、农业起源和人类演化等重大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主要依托于古人的硬组织,因此它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古人硬组织(骨骼和牙齿)良好的保存。然而,古人的硬组织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湿度、温度及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相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大部分硬组织会消失殆尽。

目前,我国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工作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和历史时期,但旧石器时期、新旧石器过渡时期及新石器早期的工作屈指可数。此外,南方地区各时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工作也寥寥无几。探索这一现状的原因,显然与能否有效获取古人的硬组织密切相关。我国旧石器时期、新旧石器过渡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数量较少,发现的人类硬组织极其稀少和珍贵。同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本身对这些稀少且珍贵的人类硬组织有一定的破坏性,这极大限制了相应工作的开展。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土壤酸性较强,会快速降解并破坏古人的硬组织,使其消逝得无影无踪。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人骨

人如其狗

无法获取古人的硬组织时,寻找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将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动物的数量应远大于人类的数量,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硬组织(骨骼和牙齿)数量也理应更多。考古实践也表明,几乎所有的考古遗址都出土有动物的硬组织,且数量可观。鉴于此,学者们开始考虑是否可以用动物的硬组织替代古人的硬组织,将其作为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

国外学者较早开始考虑对家犬的硬组织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间接还原和重建家犬主人的食物结构,从而奠定了“人如其狗(You are what your dogs eat)”的理论基础。

Nanna对丹麦两处晚中石器时期遗址和一处早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家犬骨骼进行了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沿海地区家犬的食物结构以海生食物为主,内陆家犬则不同,两地区家犬分别和两地区先民食物结构的模式一致。同时,Nanna还发现家犬的食物结构与先民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食物结构的变化一致。因此,Nanna将家犬遗骸作为人类硬组织的一种替代性材料,为犬类替代性方法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后,Aubrey等对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Namu遗址出土的狗骨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他们的初衷是为了重建Nama遗址当地距今6060~1405年间的生业经济,但人类的硬组织只集中在距今4775~3825 年间。鉴于家犬和人类的共生互助关系以及狗骨在每个时期都广泛存在,Aubrey等选用了家犬的骨骼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Namu遗址先民长时段食物结构的变迁趋势,并明确指出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将家犬骨骼作为重建西北海岸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

中华田园犬

2012~2013年,Eric对犬类替代性方法的原理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认为当人骨极其重要不宜破坏或无人骨,但又需要解决先民食物结构的问题时,狗的遗存是一种合适的替代性材料。同时指出,利用这一替代性材料时,不能系统重建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人群的食物结构。此外,为了保证使用犬类替代性方法重建先民食物结构时结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Eric指出在开展研究时,需要考虑三方面内容,即狗自身的习性和行为,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对狗的影响。鉴于犬类替代性方法的使用一般基于临时性的想法,相关研究也不系统,Eric检验了犬类替代性方法在重建北美地区东北海岸两处遗址(Port au Choix遗址和Nevin遗址)狩猎采集人群食物结构的效果,然后评估该方法在一处有考古学文化信息但没有人骨稳定同位素背景的遗址(Turner Farm遗址)中应用的效果。

2016年,Eric和Barry考虑用老鼠的稳定同位素数据作为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认为老鼠可以和猪、狗一样成为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首先,他们梳理了考古出土老鼠和现代老鼠的稳定同位素工作,认为老鼠的食物结构是人类食物垃圾的很好替代性指标,但不能代表人类总体的食物结构;其次,梳理了动物行为学、生物学、环境学的因素如何影响老鼠的食物结构,并将这些因素作为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重要依据;最后,将老鼠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工作应用到英国18世纪的渔村Ferryland社区,从食物结构的角度为当时社会冲突和政治的混乱提供了依据。

人如其猪

尽管我国学术界几乎没有从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但我们从动物驯化的角度,特别是对家猪驯化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这为我们寻找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提供了详实的案例,也为“人如其猪(You are what your pigs eat)”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案例。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狗骨

褐家鼠的下颌和肢骨

2004年,胡耀武和王昌燧提出食性分析是研究家畜驯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认为相对野猪而言,家猪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应与饲养者的食物有相关性,因此若分析考古遗址出土猪骨的稳定同位素,还原它们的食性及其变化,并与先民们的食谱相比较,将会为家猪的起源提供重要信息。2006年,袁靖在讨论家猪起源问题的时候,提出将猪的食性与人的食性进行比较,并将这一方法作为家猪鉴定标准之一。2007年,管理等人将这一想法付诸于实践,他们通过分析吉林通化万发拔子遗址出土猪骨的稳定同位素,发现了家猪和野猪食谱的内在差异,即家猪食物结构中包含了更多的蛋白质。

2007年,吴小红等人在分析河南新砦遗址人和猪食物结构的时候,揭示了猪经人工饲养后稳定同位素比值的特征和规律,即人的氮稳定同位素值普遍比同时期猪的氮稳定同位素值高3‰左右。2007年,罗运兵分析了陶寺遗址和新砦遗址发表的人和猪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得出与吴小红等人类似的认识,认为食性分析是研究家猪驯化的重要方法。2008年,管理对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别对陕北靖边五庄墚遗址、吉林通化万发拔子遗址、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骨及其他动物骨骼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分别发现了人类活动对猪的食物结构有重要影响,证实了驯化的家猪与野猪的食物结构有显著的差异。利用家猪和野猪食物结构的差异,结合动物考古学的鉴定结果,发现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现了驯化初期的家猪。其后,大量猪及人的稳定同位素工作均显示了二者食物结构的相关性,即二者碳稳定同位素值基本一致,人的氮稳定同位素值普遍比同时期猪的氮稳定同位素值高一个营养级左右。

河南出土的猪下颌骨

与此同时,大量狗及人的稳定同位素工作,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即考古遗址中家犬与先民的食物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然而,相较猪与人食物结构的相关性而言,狗与人食物结构的相关性更为密切,二者的碳稳定同位素值和氮稳定同位素值基本一致。2014年,胡耀武等人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猫与人类的共生互惠关系,发现鼢鼠与人的食物结构密切相关,猫与人的食物结构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为人类驯化猫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时间起点。

余论

以上的工作促使我们思考重建先民食物结构替代性指标的问题,我们认为人类饲养的家畜,如猪和狗、和人类有互惠关系的猫,以及和人类有共生关系的老鼠等,均可以作为相应的替代性指标,但在相关的稳定同位素工作中需谨慎使用。稳定同位素分析工作的实践和研究显示,猪和狗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工作最多也最为扎实,猫和老鼠的稳定同位素工作极其零散和稀少,因此将猪和狗作为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比较合适,即“人如其猪(狗)(You are what your pigs and dogs eat)”。此外,不难发现我国南方地区几乎无相关的工作,这也限制了替代性指标使用的范围。

具体而言,我国古代北方居民栽培C4类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该地区的野生植被则是以C3类草本植物为主,家猪和家犬的植物性食物与古人的植物性食物非常接近(注:据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 陆生绿色植物基本可分三类,即C3植物、C4植物和CAM类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而CAM类植物较少,基本与人类无关。C3植物,如稻、麦、豆类及大部分树木和一些草类等,具有低的碳稳定同位素值,平均值为-26.5‰;而C4类植物,如粟、玉米、甘蔗和一些草类等,其碳稳定同位素值通常较高,平均值为-12.5‰。当植物被动物所食,这种差异将贯穿在整个食物链。在植物中的碳经动物消化吸收转化为骨胶原中碳的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值将发生约5‰的富集。

考古出土的狗骨

若不考虑碳同位素在营养级中的分馏效应,以100%的C3和C4类食物为食的动物,其骨胶原中的碳稳定同位素值应分别约为-21.5‰和-7.5‰。因此,通过分析人骨和动物遗骨中的碳稳定同位素值,即可了解其植物类食物的类型。五庄果墚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古城寨遗址、山台寺遗址、王城岗遗址、瓦窑沟遗址、东营遗址、二里头遗址、新砦遗址、南马遗址、河北村遗址、槐树屯遗址、滏阳营遗址、鄣邓遗址、白村遗址、殷墟遗址等猪和狗的稳定同位素结果及其他考古证据表明,猪和狗的食物与同一时期先民的植物性食物非常接近,即植物性食物主要源于粟、黍或它们的副产品等。因此,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猪骨和狗骨在重建没有人骨出土的遗址的先民的植物性食物结构时最为贴切和准确。然而,随着小麦、水稻等C3作物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推广和种植,这一替代性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时间上的局限性。此外,现有研究表明几乎每一个遗址先民总有一些特殊的碳稳定同位素值,但用猪和狗作为替代性指标时,无法发现这些特殊现象。

河南出土的猪下颌骨

显然,我国学者并没有像国外学者那样从重建先民食物结构替代性指标的角度去考虑相关问题,但扎实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工作依然使我们看到重建先民食物结构的替代性指标的线索,即“人如其猪(狗)”的理论得到了验证,可以间接还原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居民的植物性食物。此外,从“我即我食”到“人如其猪(狗)”,不仅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一个好结果,而且也是考古学家从残存的、变形的、抑或消失殆尽的遗存中提取更多“潜信息”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部分图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娟博士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批准号:15YJC780003)的资助。

(作者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替代性先民同位素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元素含量及稳定同位素比值用于网销带鱼产地溯源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2017第四届全国稳定同位素制备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2016年生物高考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考查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热脱附—单体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挥发性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