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关系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2017-11-02 05:29贺云翱
大众考古 2017年5期
关键词:家国考古房屋

家国关系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逻辑的关系,又是一体的要求。在考古学家的眼中,“家”和“国”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只有从科学上揭示家国关系,才能更清楚地理解这两者的共生与互动。

现代意义上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何时出现?这个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但用中国的考古资料分析,至少在六千年前,家庭已经在氏族组织的“掩护”下悄然诞生。半坡、姜寨遗址的资料显示,人们居住在氏族社会的村寨中,所有建筑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体现着血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墓地也是集体形式的。不过,村寨中的居住房屋出现了大、中、小不同类型,其中小型房屋面积不过几个平方米,只能供很少的人口居住。这种小房屋中的居住者如果是成年男女,不管他们的关系是如何的不稳定,但他们作为核心家庭的雏形是已然形成了: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私人生活空间,拥有自己的两性世界和情感,也许还有过自己的关于如何发展小家庭的梦想。

河南邓州八里岗庙底沟期遗址的考古发现更能说明问题。在这里,房屋虽然还是遵循血族的统一规划原则,但是一排排长屋的门向已经不再朝着中心广场,每排长屋都由多座分间套的长方形房子组成,每套房为一大间加一小间或两小间,大小间既有门道相通,但各自又有门道通向室外。考古学家认为,每排房子中的多间套应该是一个个家庭所居住。这种生动的实证材料表明,中国人最早的家庭是在血族社会中孕育而成的,时间大概是在6000年前,当时还没有国家的出现。

成熟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大约在5500年前出现,其证据就是成年男女合葬墓及表现财富分化的住宅和墓葬形态的出现。然而尽管小家庭已经产生,但血族未被瓦解,此时期仍然有集体墓地的存在。到5000年前左右,在保留血族的形态下,家、族、国得以共生,早期“国家”社会实际是原有“血族”社会的转化,是保留氏族形态和血缘关系的国家,是一族一姓的国家。原先的大族长变成了国家权力的掌控者。“家”成为“国”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国”成为“家”的庇护的外壳,中国“家国一体”的形态、机制和文化基因或文化特质得以诞生,并且善恶都在其中,影响深刻久远。

5000年前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因为生产力的推动或氏族社会内部的解体,而是在保留血缘社会前提下的社会机制的自我更新。这种形态的国家之出现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外部的压力,如不同族之间或人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才可以完成对外抗御的力量构成,如需要修筑大型城墙、进行武装力量的组织、共同完成大型水利工程、协调内部财富分化后的人际矛盾、保障权力的代际传递的稳定等,都会迫使血族社会形态向国家社会形态的转变,但无论怎么转变,血缘的基本维系作用和家的基础性存在都是不可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国家从开始产生起,就是在面对各种内外冲突的危机下,由家庭及血族的升华而成。国家以保民为要,家—国形成命运共同体;对“家”讲孝,对“国”讲忠,如果家国皆安,则两相和谐,如国危家险,则忠孝难全;家之不存,国又何依,国之不在,家则成奴,“保家卫国”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心声和认同。

早年在大学读书时,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了解到国家起源的原理,后来做中国考古时间长了,看了许多考古材料和学者们的文章,才发现中国的家、国起源的过程和动力与西方的确不一样,才知道人类以国家诞生为标志的所谓“文明”机制确实是不同的。至于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及其发生发展的奥秘则要通过许许多多的考古材料予以细节化揭示,如果不了解这些,我们又何以了解中国人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猜你喜欢
家国考古房屋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考古”测一测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