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旅游的核心是文化,独特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文化生态。受理性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忽视文化的福利性和生态整体性,表现出强烈的物质性、技术性特征,难以持续。为了实现规划工具之形与旅游文化之神、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生态安全、旅游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特色、旅游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福利的协同共生,在斯图尔德文化生态适应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文化生态的环境适应因素,辨识了城市旅游规划的特点及其文化生态影响要素,从“环境-资源、战略-功能、主体-客体、形式-形象”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适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生态;适应策略;城市旅游规划;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20205
1引言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旅游是普通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模式”\[1\],旅游的宗旨是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旅游规划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手段。然而,脱胎于近代城市规划的旅游规划受理性规划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物质性、技术性突出等特点\[2\],尽管其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向日趋明显\[3\],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仍较多地强调片面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经济,甚至通过异质文化的非理性植入来实现短期的“吸睛”效果,从而使旅游发展不可持续。此外,拥有地方历史记忆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城市,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为了实现规划工具之形与旅游文化之神、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生态安全、旅游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特色、旅游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福利的统一,促进旅游发展中“人、地、过程”的协调,将文化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文化生态的复合环境出发,探讨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适应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适应
“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个概念\[4\]。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H·Steward)于1955年从文化进化和环境适应的角度,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指明文化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文化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也即“人们在个别的环境中修正其具有历史渊源之文化的适应过程”是文化进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动因。斯图尔德(J·H·Steward)侧重从自然环境的变迁来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侧重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文化与环境的平衡\[5,6\]。随着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文化生态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被丰富。在消化吸收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从文化人类学与文化哲学两个视角对文化生态内涵形成了两种主导认识,一是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外部复合生态环境\[7\];二是文化生态是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8\]。这就将文化生态适应的环境要素扩展至文化体系以外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并延伸至文化系统内部的文化结构、文化类型、文化资源、文化功能、文化形式等,文化发展的环境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因此,文化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既要考虑对外部复合环境系统的适应,又要考虑对文化系统内部的适应,即形成良好的外部生态秩序和内部生态秩序。只有文化发展的内外生态秩序都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时,文化才能获得特色、持续的发展\[9\],旅游发展的文化本质才能得到健康的引导。
3文化生态与旅游
文化生态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综合反映着区域的人文状况与人文景观,是维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孕育的文化独特性是旅游发生的最根本原因\[10\]。文化生态的养护与改善,关系到文化多样性和人的全面发展\[11\],关系到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旅游产品特色的形成、旅游开发的模式与强度、整体旅游品质及旅游形象的提升等\[12\]。旅游发展通过文化资源开发、原生文化传扬、新型文化植入、旅游产业经营、文化景观组织、旅游规模控制等对旅游地的文化结构、文化活动、文化形式、文化演进、生态环境等产生一系列的正负效应,从而影响文化生态的完整与动态平衡。文化生态与旅游发展一旦失调,将会使旅游发展丧失文化个性与地域特色的支撑,走向衰退,如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造成的文化环境退化、浅层次开发造成的文化失真、过度商品化造成的文化生态破坏等\[13\]。鉴于文化生态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与限制性,王维艳、文红等指出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服从文化生态保护与培育的需要,保证文化生态资源的地域性、多元性、完整性和区域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14,15\]。王乃举、张建平等指出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保证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16,17\]。在旅游开发模式上,周武忠、林美珍等人主张按照时空动态和文化等级体系将文化生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层次以便采取差异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共生,如以时间为轴将文化生态划分为“现存型、已失型、新生型”,以文化的從属地位将其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型”等\[18,19\]。
从文化生态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不管是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指导旅游开发,还是从反向探讨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影响,其本质是强调旅游与区域文化生态的协同适应及和谐共生,这也是作为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的旅游规划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0\]。
4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因素
4.1城市旅游及其规划特征
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内部以其现代化的设施为依托,以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城市的综合性、系统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城市旅游具有吸引物的整体丰富性,包括整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景观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科技、文娱活动及设施等;城市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包括观光、休闲、会展、会议、商务、修学、节庆、美食、购物、主题乐园等;较强的旅游活动参与性,也即开放的城市生产、生活体系形成可进入的多元城市文化体验活动;旅游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也即城市居民既是休闲游憩者,又是旅游接待者,城市本身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客源输出地\[21\]。endprint
除了要满足一般旅游规划的技术路线外,城市旅游的综合特点决定了城市旅游规划还具有时代发展的新需求:①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全面协调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战略导向;②要适应市民及外来游客的双向需要,实现城市公益性、社会公正性、文化地域性与旅游经济性的统一;③除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传统资源外,要综合考虑新生代旅游吸引物并保证城市文化生态的完整与动态平衡性;④要结合城市功能格局和市民使用需求,综合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用地、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⑤要全面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总体来说,城市旅游规划既涉及城市居民的社会日常生活、城市文化生态的稳定与发展,又涉及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空间、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与建设等。
4.2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影响因素
旅游开发的核心是文化,独特文化形成的前提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城市文化生态的适应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结合城市文化生态的复合环境及文化系统自身要素,城市旅游及其规划的综合特征,这里将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文化生态因素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图1)。
(1)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互为因果,不同的生态环境导致多种文化的形成和多元的文化进化道路\[22\],并产生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色,成为旅游文化选择的基本依据,而保证文化生态安全与平衡的环境容量则成为选择旅游模式及控制开发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新文化内涵的产生和演化,从而为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正向动力或带来负面的破坏影响。此外,社会发展的文化消费特征与文化福利需求也影响着旅游文化主题与开发模式的选择。
(2)城市的文化结构与文化资源。城市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层积,并由此形成多元的文化结构、文化类型、文化内涵、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城市旅游的开发正是在这些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资源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社会经济行为。城市的文化构成,文化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直接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主题与产品设计,其空间分布又进一步影响城市旅游的空间组织。
(3)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宿及游客的文化体验。城市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旅游是偶然性的文化体验,两者对于文化的不同需求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之一。本地居民文化福利与游客文化消费的博弈制约旅游开发的文化偏向,影响着文化内涵的开发深度,并由此对旅游的客源市场细分产生多元化的影响,甚至进一步影响城市文化生态的保护及培育重点,影响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演进。
(4)城市的战略定位与文化趋势。城市发展是一個动态的历史过程,具有阶段的稳定性及未来发展的复杂性。文化作为一种功能性、社会性及结果性存在,在城市综合发展中举足轻重。城市旅游的发展与规划,一方面是要在现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与文化变迁的潜在趋势,考虑文化资源的动态演变,促进城市文化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动态协同。
(5)城市的文化形式与文化景观。城市的文化形式包括显性具体的文化产品,即物质和精神产品;中间起承转合作用的文化活动方式,即活动模式或样式;反映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内在本质的隐形文化观念三个层次\[23\]。三者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表达城市的文化特色,共同作用于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进化,影响旅游的文化体验与活动组织。
(6)城市的识别形象与风貌特色。城市识别形象包括理念形象、行为特色和视觉形象\[24\],三者与城市的文化形式相互统一,并与其它物质环境共同作用于城市风貌,形成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背景,影响旅游规划的景观营造及品牌形象,影响着旅游文化的生存状态和扩散方式。
(7)城市的空间结构及设施布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多功能的设施体\[25\]。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影响着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制约着城市旅游活动的线路组织。城市范围内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既作为旅游服务设施,又为城市、区域及远方来客共同分享,其规模等级、服务水平与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同时,合理有序的游线组织及旅游服务设施布局有利于文化的共享,有利于城市文化功能及空间的丰富与完善。
2017年9月绿色科技第18期
5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适应策略
通过对城市旅游规划要素及其文化生态影响因素的聚类归纳与整合,这里将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适应划分为“环境-资源适应、战略-功能适应、主体-客体适应、形式-形象适应”4个核心方面,并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有序实现来促进城市旅游及其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1环境-资源适应
环境是文化发生的基础,文化环境适应是形成文化特色,维持文化生态动态平衡的前提;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物,是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促进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适应,首先,要加强对城市文化生态复合环境的研究,准确辨识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秩序,使旅游文化体系的选择与利用适应区域本底的生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未来的文化趋势。其次,要加强对城市文化生态结构的研究,在保证文化生态多元、完整及动态平衡的前提下选择旅游文化主题,在文化生态容量范围之内确定旅游文化主题的开发强度,在文化生态培育的趋势引导下,创新旅游文化主题的内涵。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资源观,动态的看待文化资源的发展与变迁。文化是流动的,资源是变化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指历史既存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文化跨区域流动过程中由于交融与创新而产生的文化资源增量\[26\]。城市文化资源利用既要融入城市历史既存文化资源的整体环境,又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区域生态资源、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景观资源、文化跨区域流动资源等多元文化资源和文化个性的平衡共生,并保持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度。endprint
5.2战略-功能适应
城市旅游、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统一于城市本体。城市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和未来导向性,影响着城市既存文化的持续、外来文化的植入、时代文化的新生。旅游发展通过文化主题选择、发展目标定位、文化活动组织、市场营销宣传等对城市文化的展示与延续、创新与发展等产生重要的多元效应,影响着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动态演进;文化生态反过来又对城市旅游与发展产生引导与限制,三者通过耦合共生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城市旅游规划必须保证三者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功能结构的协调性,才能促进区域功能特色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引入或加强文化规划,平衡居民文化福利与城市文化发展需求\[27\],明确城市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明确城市文化生态保护与培育的重点,明确不同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其次,将城市旅游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与文化规划结合起来,促进三者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的时空一致性与动态协同性。
5.3主体-客体适应
人的需求是城市旅游规划及发展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居民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的主体,正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的历史积淀才形成了地方丰富多元而又独具个性的地域文化,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直接决定着城市的文化活力与生命力,从而影响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首先,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内涵选择应当将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及文化归属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调查与分析,对既有文化的感受与认可程度来综合评判旅游文化主题选择的福利重点。其次,通过对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调查,判定城市文化对外来游客的核心吸引物及吸引力,在保证文化根植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其文化资源、深化其文化内涵。第三,对城市居民的文化福利、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城市发展的文化经济进行价值博弈,综合选定城市旅游发展的文化主题及开发层次,并结合城市生产及生活的时代趋势,对选定的文化类型、文化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创新设计,在开放的城市文化生活体系中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永葆城市的文化活力与文化魅力。
5.4形式-形象适应
城市的文化形式是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命有机体,具有强烈的地域代表性。城市旅游产品及旅游活动的开设必须适应原生的城市文化形式,才能保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和谐统一,才能延续独特的城市魅力与风貌特色。首先,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活动组织与旅游形象营造时,首先要深入解读城市居民的文化观念,做到旅游文化内涵与城市居民文化观念的协调统一。其次,要深入辨识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模式或方式,促进旅游体验方式与城市居民文化活动模式的一致,以使游客能通过开放、多元具体的生活及活动体验来感受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原真性。第三,深入分析城市文化的產品构成与地域形象,在旅游景观营造及形象建设中做到与城市地域风貌、文化产品个性及城市整体形象的统一。
刘瑞强:城市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适应性研究
地理与规划
参考文献:
[1]
UNESCO. 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 Crucial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R\]. Paris: Proceedings of a Round Table,1996:6~8.
\[2\]李星明,曾菊新,LIU Juanita C.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2014(1):129~133.
\[3\]李九全.国外社区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理念\[J\].经济地理,2008,28(1):147~151.
\[4\]载斗勇. 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7.
\[5\]\[美\]唐纳德 L 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6\]陈兴贵,王美.文化生态适应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研究——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理论评述\[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9):16~19.
\[7\]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1):93~97.
\[8\]马菁.近十年来国内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1(1):26~31.
\[9\]刘春花.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5):117~119.
\[10\]叶新才,朱赟.旅游开发对旅游地文化生态的影响—以惠安女聚集地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6,33(1):21~27.
\[11\]傅守祥.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与文脉接续\[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93~98.
\[12\]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43.
\[13\]俞万源,邱国锋,曾志军,等.基于文化生态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72~176.
\[14\]王维艳,林锦屏,李强,等.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岛”及其文化生态透视—兼论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的保护\[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1):18~23.
\[15\]文红,唐德彪.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00~2702,2715.
\[16\]王乃举,黄翔.基于文化生态理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C\]∥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67~174.
\[17\]张建平.旅游产品设计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3):194~197.endprint
\[18\]周武忠,張中波.文化生态平衡之于文化遗产型景区国际化的意义\[J\].艺术百家,2009(4):23~30.
\[19\]林美珍,吴建华.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4,19(2):22~25.
\[20\]吴承照.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9,24(1):13~18.
\[21\]邹再进,罗光华.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2):71~73.
\[22\]史艳兰.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整体性——斯图尔德“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理论新探\[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9~136.
\[23\]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4\]曹随.城市形象细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8.
\[25\]Shaw G,Williams A. Critical Issues in Touris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he 2nd Edition) \[M\].Oxford: Blackwell,2002.
\[26\]王京生.城市文化发展需要确立新的文化资源观\[N\].人民日报,2013-11-14(7).
\[27\]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Adaptability about Urban Tourism Planning
Liu Ruiqi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tourism is culture, while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que culture is cultural ecology. Urban tourism planning shows strong physical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it neglects the cultural welfare 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which has been influenced by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ideas and unsustainable featur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ymbiosis between the planning tools and the theme of tourism culture, the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tourism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urb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welfare of citizen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ultural ec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about urban tourism planning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trategy and function, subject and object form and image, respectively. By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impact factors, this pap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ecology adapt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J·H·Steward.
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ical; adaptive strategies; urban tourism planning; influence factorendprint